03.02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具体内容是什么?

holyhorn


一、什么是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理论最初见到是在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这本书确实有点晦涩,主要是其中很多运用了哲学的说法来解释经济学、金融市场的一些投资者行为,而哲学是最让我头疼的。

我先摘取这本书中对“反身性”的解释,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反身性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在任何包含有思维参与者的情景中,参与者的思想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思考者试图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获得一个他们想象中的结果。这两种过程起到的作用相反:在求知的过程中,现实是已知量,然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的思想成了已知量。在提出哪些是已知的而哪些是未知的时候,这两种作用会相互干涉。我将这种两个作用间互相干涉称之为'反身性'。

我们从“以物换物”的原始市场来理解一下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假如说在市场中,我们认为一头牛可以换一头羊,这是我们在市场中对“交换”的预期意识,若碰到认为一头羊可以换一头牛的人,那么就可以完成交易。因此在市场上交易的,实际上是我们的预期。

每一个人都是市场的参与者,而每一个人都会根据市场反应最初自己的预期,而这些预期的总和就会构成一个市场的交易,也就是说我们受市场的影响,但反过来我们也会影响市场。

这就是反身性理论。

我们常常听到索罗斯的一句名言“市场永远是错的”,但这句话真实的含义或许是,“我们对市场的理解永远是错的”。

“反身性理论”告诉我们,市场作为整体,永远包含比个体多的信息,多到足以保证其自身作出最正确的分配。我们的个体意识,作为整体意识中的一份子,是永远无法认识到整体的意识。

这就像我们的眼睛虽然长在脑袋上,却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因为一旦我们想看后脑勺而转头,后脑勺也同时跟着移动使我们看不到。

过去,我们总以为是因为自己懂得不够多,才导致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足够多,来作出绝对正确的判断——因为当我们开始理解市场时,市场就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样子了。

二、反身性在现实中的案例

2014-2015年的A股牛市就是这样一个正反馈过程。

股市长期低迷之后,市场的平衡被外界的买盘驱动所打破,配合以央行宽松,流动性充裕,股市开始加杠杆。股市的上涨吸引了更多资金买入,尤其是杠杆融资买入。杠杆融资买入反过来进一步推高了股价,让使用杠杆的人获得超额收益,进一步强化了正反馈机制。融资余额与股市指数在这个正反馈的循环中互为因果,反复强化。再举个负反馈的例子。

一家银行原本运行良好,不知是谁突然说,银行要倒闭了。一传十,十传百,相信的人马上跑去排队取钱,而其他人看到很多人跑去排队取钱,也认为这是真的而去排队取钱。当银行门口的队伍越来越长时,人们对于“银行倒闭”越深信不疑,于是就有更多人争相去银行挤兑,生怕自己的钱取不出来。

最后,银行真的倒闭了。

市场一直在根据我们的预期不断变动,而我们的预期又在市场的变动中不断变化。当趋势形成,三人成虎,那么市场也将越来越偏离平衡点,向极端的泡沫化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个人观点不代表君银投顾官方观点,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议,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关注我的头条号进行交流。


民众投顾


通俗的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价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会超过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加速或者反转原有的经济运动规律。

当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确定,价格行为是杂乱无章的,有看多有看空,市场相对平衡。

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流行观念的互相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的条件即


告成熟。(即市场推进过程)

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测试过程)

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再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趋势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

最终,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中欧诺个声音开始影响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点,为崩盘加速阶段。

只有在市场价格影响了被认为反映在市场价格上的所谓基本面的时候,盛衰过程才会出现。


举个例子:

我们可以从泰铢在1997年崩溃这个例子中来理解这点。泰国中央银行估计泰铢会贬值20%左右,但到12月,泰国中央银行于1997年7月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对美元的汇率已经从26:1上升到了50:1,贬值幅度超过了50%。

泰国央行曾计算出泰铢的“真实价值”是32铢兑1美元,也许这非常符合货币估值的理论模型。但泰国央行没有想到的是,泰铢的自由浮动引发了一种让它狂贬不止的自我支持性反身进程。

泰国是一个正快速发展的国家,人们认为它正走在日本那样的崛起之路上。盯住美元的泰铢曾被视为稳定的货币,因此国际银行家们欣然借给泰国企业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而泰国也乐于接受这些贷款,因为美国的利率相对较低。



当泰铢崩溃,泰国企业的债务规模骤然膨胀——如果以泰铢衡量的话,基本面变化了。

目睹这一切,投资者们狂抛泰国股票。在他们撤出的同时,外国人也将泰铢兑换成美元带回了家中。泰铢进一步贬值,看起来永远也无力还债的泰国企业越来越多。泰国人和外国人都在不停卖出。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企业只能消减成本,大量解雇工人。失业率急剧上升,劳动者的收入减少,而那些仍有钱可花的人也出于对不确定性担心而持币观望。泰国经济迅速衰退,许多泰国大企业,甚至是那些没有太多美元债务的企业,也开始显得岌岌可危。

随着泰铢的贬值,泰国经济陷入了低迷,于是泰铢继续贬值。

趋势形成,泰铢爆炸。


梦想家讲故事


反身性是一种人类对于动态事物的认知同时影响事情发展的状况,是唯物主义里“物质决定精神”和“思想反作用于现实”同时出现的情况。客观事物并非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比如“社会”,“金融”这些涉及人的观念和思想的实在物,涉及到现实的主客观方面之间的某种“短路反应”。它通常表现为实体的价值属性与实体本身之间的循环联系。这种循环联系会导致一种开始时自我强化,最终却自我摧毁的繁荣—萧条过程。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引用了金融市场的例子。

20世纪60年代末,跨行业联合企业十分繁荣。当时,一些专门从事国防行业的高科技公司由于在战后增长乏力,于是开始收购小型普通公司,多元化业务,扩大公司的规模。这些公司的每股赢利增长加快,它们的市盈率也成倍增长。这种经营模式成功吸引了大批效仿者。并购浪潮席卷华尔街。到了最后,一家公司只要在收购时承诺对被收购公司善加利用,就能获得高额的、成倍的赢利。

投资者们趋之若鹜,犹如鱼儿见到了水。起先大家还是根据每家公司的业绩来评判其价值,但跨行业联合企业逐渐被当成了一个团体。新兴投资者对冲基金经理或枪手(gunslinger,高风险、高运作的投资基金管理者)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与跨行业联合企业的经理有着不一般的密切关系。他们甚至建立起了联络热线。渐渐地,跨行业联合企业对其股价的管理也同他们对利益的管理一样娴熟了。

浪潮中存在深刻的误解:人们认为,不管公司的增长是如何获得的,都应当按照公司公布的每股收益的增长情况来衡量该公司的股价。基金经理充分利用了这种误解。凭借有利条款,他们利用估价过高的股票去收购其他公司,因而进一步推动了股票价值的增长。当然,如果投资者明白反身性的道理,并能意识到夸大的估值会带来收益增长的假象,就不会出现这种误解了。

市盈率不断扩大,但最终现实无法支撑预期。要保持赢利增长的势头,公司就必须继续扩大收购规模,最后跨行业联合企业终于达到了规模的瓶颈。当信实集团试图收购化学银行时,转折点突然到来。收购遭到了权势集团的抵制,最终以失败收场。当股价开始下跌,价格的跌幅日渐增大。收购对每股赢利的有利影响逐渐消失,再进行收购也变得不太现实。当外部的增长势如破竹时,被掩盖起来的内部问题开始逐步显现。投资者们的幻想破灭了。

这个例子里,公司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唯物的实体”,而是掺杂了太多“价值”因素,而价值是主观的。有人看高股价,就有人抬高股价,如此循环。人们的认知是不对等的,认知的集合推动了事物变化的方向。而个体无法知道所有人是怎么想的。但是无论如何,市场的反身性叠加在了股价上,直到和现实拉扯太远而破灭。


硅发布


反身性就是相互决定性,索罗斯在其《金融炼金术》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阐述,其针对美国1980到1985年的美国股市进行了实践。但是实质上,索罗斯的反身性和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是一致的,经济从繁荣到非理性繁荣再到衰退的过程。只是经济学家往往无法看到转折点,而索罗斯在多次实践中做到了。

反身性和趋势论,财富效应,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其实隶属同宗。其认为存在经济趋势的强化过程,参与者与参与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如低利率,低通胀,低工资时段,企业业绩由于整个社会各种成本低廉,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参与环境导致参与者更加积极的寻找利润。而当企业利润得到改善的时候,债务和股权融资就更加容易,大家看好公司未来情绪乐观,你看参与者情况好转进一步改善了参与环境。继而容易获得资金成为企业的一个优势,企业获得了便宜的融资,进一步扩张。而社会关系的扩张也使得企业声誉改善。于是利润提升导致更好声誉,更好声誉导致利润进一步改善。这种趋势循环往复,最典型的如房地产和信托基金。直到利润增长无法同步于声誉增长带来的好处。于是就有了转折点。

当转折点来临,一切就成为事情的反面。由于股价下跌,融资逐渐困难,声誉开始下降,声誉和股价下降有反作用于利润,外部友善的环境不见了,债权人开始抱怨并且要求提前还款。股东开始卖出股票。相互作用继续导致悲观情绪。

反身性阐述了人类认知的不完备性,有一句概括人类的话:“人是行为人,人又是理性人。”因为人不理性,所以均衡永远无法达到。对于反身性延伸出来的投资理论,很多人认为索罗斯和巴菲特是不一样的投资方式,其实他们两用的是同一套规则的两端。至少巴菲特的一部分是和索罗斯异曲同工。巴菲特在过去的投资中经常利用投资人的恐慌,当价格偏离足够远的时候买入股票,捡便宜。而索罗斯则相反,他经常在价格向上偏离价值的时候做空。


凯恩斯


索罗斯在《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中解释“反射性”概念说,我们试图理解世界,但我们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对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们所参与的事件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与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影响,这为两者都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因为我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这两种影响相互助长,我把这种双向反馈机制称为“反射性”。(也有人称为“反身性”)

通俗的以证券价格波动来解释:市场价格见底时,人们的认知没有预见是底,还会压制价格继续下行,但市场价格见底会阻碍人们的价格压制,在此就会产生不同于前期单边下跌的价格走势,会震荡下跌,仔细观察走势变化,可抓住底部拐点。

同理,市场价格顶部也一样,人们的错误认知会推升价格高于市场的合理价格,但是受市场影响会使得上涨艰难,产生震荡但还有高点,仔细观察,能抓住价格拐点。

总结为:人们的认知总是错的,实际价格总是偏离市场合理价格太多。上涨的顶点是泡沫,下跌的底部是低估。索罗斯多次都是在泡沫泛滥之时而冷静的观察到,他的做空让全世界无话可说,因为自身经济出错在先,索罗斯只是从必将破裂的泡沫中获取他该得的利益罢了。


股市财狼


我发现最近有很多人对于反身性感兴趣,我也回答了很多次关于反身性的问题。

简单来说反身性就是市场趋势与参与者两个变量相互影响,该理念有两个必要条件,1.人的认知是不完整的;2.这些认知不完整的人就是市场参与者。

在金融投资方面的应用主要在繁荣和衰落的转折点,当参与者认知趋同,趋势将反向发展。也可以理解为国学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而这种思维,我觉得是一种反人性思维,恰恰这种思维对于市场很受用。

反身性不仅仅可以应用于金融领域,这种哲学理论可以应用于任何有参与者的市场。


小马说券


好比熊市里,券商股越跌,业绩越差。这就是反身性理论。

我们的这人老子有句名言――反者,道之动。大概也有些这意思。


ZKLG869582669


反身理论是索罗斯学生时代的哲学理论,核心就是偏见,他把他的哲学思想放到股票期货外汇市场中。更像是一种研究行为金融。比如前些年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大家都认为房价会不断上涨,所有人都去买房子大街小巷各行各业都认为房子价格会越来越高,这就形成了一种偏见,偏见的产生就是泡沫产生的时候,距离顶部不远,这是正向泡沫。13年年末时候a股好像在1800点那时如果说自己炒股票会被人笑话,这就是一种空的偏见,也是底部。


呲牙鱼


太当真了,你就会被忽悠得团团转!犹太智慧你了解吗?其实真实的金融操作手段,他才不会告诉我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