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土木之变时朱见深多少岁,为何于谦不让太子继位反而迎立朱祁钰继位?

lintianliang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也先大举攻明,英宗御驾亲征,酿成了重大军事灾难——土木之变。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

朱见深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十二月初九,最初名字叫朱见濬,土木之变发生时,虚龄三岁,其实还不到2周岁,也尚未被册立为太子。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霍建华扮演的明英宗

土木之变后,明朝统治能否继续维持下去,或者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南宋,都不得而知,在官僚集团中也存在巨大争议。在这种危机局面之下,作为皇室中地位最高的孙太后决议固守北京。《国榷.英宗正统十四年》记载:“皇太后禁中疑惧,问太监李永昌,对曰‘是也。陵庙宫阙在此,仓廪府库百官万姓在此,南迁,大事去矣。且陛下不闻宋靖康乎?’因述靖康事。皇太后悟,自是中外始有固志。

由于最初尚不知英宗是死是活,明朝在土木之变发生后的最初两天内,并没有启动另立新君的政治方案。甲子日,即土木之变后第三日,“也先奉上宣府城内”,朝廷应在当日晚些获知英宗被俘的消息。信息来源应一方面是宣府奏报,另一方面可能是英宗亲笔书信的送达。

上图孙太后

于是第二天,孙太后遂命郕王暂总百官,代为处理国家军政事务。

《明英宗实录》:“乙丑,皇太后敕郕王祁钰:‘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等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特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尔尚夙夜祗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众。钦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务,悉启王听令而行,毋致违怠。”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何晴扮演的孙太后

之所以委命郕王,在于他是英宗唯一的亲弟,在英宗北征时,便已经受命居守北京,处理日常政务,驸马都尉焦敬辅之。

郕王为英宗同父异母之弟,小的时候关系很好,故而英宗一直不命郕王出藩。在自已亲征之时,也暂时将政权交由郕王承担。但此时孙太后并未有立郕王为帝的想法,仍对英宗回朝充满期待。孙太后在命郕王暂总百官后两日后,便立年方三岁的朱见深为太子。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的英宗、代宗

在瓦剌俘虏英宗,不断要挟的情况下,太子过于年幼,完全不具备理政的情况下,孙太后有碍于祖制后妃不得干政,也无法实行垂帘听政,所剩的唯一选择,就是命郕王主持政务。

《明英宗实录》言:“尚念臣民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三人之中选其贤而长者,曰见深,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天下。”

上图《女医明妃传》中英宗与太子

由于英宗迅速回朝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明朝从稳定政局的角度出发,开始拥立郕王即位。国难时期,军事是明朝政务的核心,于谦主持兵部,在北京保卫战及拥立郕王的过程中,于谦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在景泰一朝成为中枢议政的核心人物。


邓海春


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在土木堡惨败,被蒙古人俘获,几十万将士和官员命丧大漠。

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动。

明英宗只有一个弟弟,就是郕王朱祁钰,所以皇太后最先命令朱祁钰监国。

先说一说这位皇太后,她姓孙,邹平人,相貌极美。明宣宗登基之后,原本选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有儿子,孙贵妃秘密把一个宫女生的儿子取来,自己抚养,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因此深得明宣宗宠爱,后来胡皇后被废,孙贵妃进为皇后。明英宗继位之后,尊她为皇太后。而明英宗惟一的弟弟朱祁钰的生母是吴氏,丹徒人,明宣宗时代被封为贤妃。

现在,郕王朱祁钰仓促上阵,全无经验,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此时最关键的一个议题是要不要迁都。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首先明确反对南迁的主张,坚定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此外,于谦又提出把通州粮库的粮食运入北京,征调各地援军入卫北京。因为于谦立场坚定,思路清晰,第二天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第三天,皇太后诏令,立明英宗的大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明英宗一共有九个儿子,朱见深是大儿子,出生在1447年,母亲是周贵妃。

形势初步稳定。

此时皇位空虚,必须尽快确定一国之主。可选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朱见深,另一个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

朱见深只有两岁多,是乳臭未干的幼儿,所以朝中大臣们都倾向于郕王朱祁钰,一齐向皇太后提出请求。揣测孙太后匆匆册立皇太子的本意,是想让这个小太子登基。郕王朱祁钰自己也不想担此重任,一再推辞。

于谦公开劝说郕王朱祁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有了大家一致的拥挤,朱祁钰也就不再推辞,九月登基,就是明景帝。

可见,在那个紧要的关头,选择郕王朱祁钰而不是皇太子朱见深,是群臣的共识,并不是于谦一个人的意见。

明景帝登基之后,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她曾经几次给塞外的明英宗寄送衣物,明英宗归来之后,她又几次到南宫看望。后来大臣们密谋政变时,事先也秘密得到孙太后的认可。


于左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因为听信了太监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册封不到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命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监国。自己就出征打仗去了。因为大军由王振指挥,最终的结局就是打败。明英宗还被也先俘虏了。也先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带着明英宗往京城方向来。大臣于谦看透也先的计划,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以此来打破也先的计划。在这时明明有皇太子,那为什么还要拥立朱祁钰继承皇位呢!



第一 年龄问题。此时的朱见深不过2岁,这位小皇太子到底能不能长大成人还不一定,拥立这位还是孩子的皇太子继承皇位,对于各位大臣没有震慑力,对于老白姓,以及将士们没有过多的依靠性。而此时的朱祁钰早已成年,并且明英宗还派其监国,说明能力还行。继承大统更有震慑力。

第二 再经过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下降,军队人员不足,需要一个能够及时干活工作的人。想比较朱祁钰和朱见深乾,当然朱祁钰更能快速的发展大明,所以推荐朱祁钰继承大统。

第三 可能也是考虑到朱见深事明英宗的儿子,到时候明英宗受迫要求皇太子做一些违背祖宗之事,就不是收拾了,而朱祁钰是明英宗的同父异母弟弟,可能受牵制的可能性小些,所以选择朱祁钰继承皇位。


蛏子历史


年龄是最大的敌人,至少对于朱见深来说是这样的

老爹亲率大军开赴塞外,朱见深一点也不慌乱,十分的淡定;除了饿得不行的时候会哭两声以外,其他的时间他几乎都在睡觉,因为此时他尚未出哺乳期,约莫不到两岁!

太子是没错了,身份也明确的很,但是他的年龄却无法让他担当重任;于是乎,他的叔叔朱祁钰同志十分“光荣”的代表侄子干起了监国的工作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这是朱祁钰这辈子距离皇位最近的时候了,可谁也没想到的是,监完国的朱祁钰,直接走马上任了,多亏了一个人——于谦

如果没有于谦,朱祁钰或许会成为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帝王,虽然是代理


朱祁钰的即位绝非偶然,也并不是于谦有意拥戴

整个大明帝国的上上下下,设想过朱祁镇出征的无数结局,无论是德胜凯旋还是狼狈而归,他们都做好了预案;甚至说连表彰称颂的文书也早已打好了腹稿,留守京城的人们翘首以盼,期待皇帝大人的归来

可凡事总有例外,大家想过一万种结局,却偏偏没有想到这一种,作为小概率事件,作为一个条件极为“苛刻”才能触发的结局,朱祁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做到了

大明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几十万人马全部战死,哦不!是全部被人砍死。而皇帝大人也很不幸的被敌军俘虏,甚至说名将张辅等文臣武将全部阵亡,光是尚书级别的各部门一把手就死了五个,换句话说,大明的脊梁几乎要断了

至于为什么没说直接断了,是因为京城尚在、国家未亡而已!此时的大明已经乱作一团,无数留守大臣众口一词的表明希望可以效仿北宋南迁,还都南京,一切从长计议。面对这一提议,皇族是反对的,这是关系到家族荣耀和祖宗脸面的事儿,他们并不愿意这么做,但是现实却残酷的要命,无兵、无将、无士气,这仗还怎么打?

此时的朱祁钰,也是热锅上的蚂蚁,作为非皇帝继承人培养的他,只是一个王爷、皇弟而已,天天除了遛鸟打猎玩女人,就没干过别的事儿,你让他表现的冷静沉着,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说一脸懵逼这句话形容他,再贴切不过了!

再造大明之功,力挽狂澜之能,于少保千古!

几乎所有人的陷入了崩溃,只有他还清醒,那就是于谦。先是痛斥了力主南迁的官员,又立刻进谏太后,拟立朱祁钰为皇帝,号召天下豪杰进京勤王,算是稳住了即将一哄而散的大明朝廷

随后,他用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和坚强的意志,率领老弱残兵及新召集的民兵死守北京,硬是阻挡住了也先八万精锐的疯狂进攻,纵然也先手握朱祁镇这一张免死金牌,却没能撼动大明王朝的根基,最终悻悻而归

有人说,拥立太子朱见深即位也不是未尝不可,但却存在巨大的风险,首先是于谦本人,虽然于谦从来都不是弄权贪权之人,也不会贪生怕死;但如若这样做,那就是在自掘坟墓,立幼帝自古以来都是雷区,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毕竟,皇帝年幼,权力会在谁收中?有没有人会觊觎?这都是潜在的问题,一旦爆发,会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雪上加霜!

朱祁钰已经成年,能够独当一面,有独立的思考,无论是威信还是能力都是可以树立的,只是继位的合法性和优先顺序有待商榷。所以就算是名不正言不顺,但为了大明天下,于谦也要立朱祁钰为帝!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奈何蒙冤而死,呜呼痛哉!

拯救了大明江山的于谦,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清正廉明,甚至说有人举荐他的儿子做官,都被他痛斥不已,或许是这过于刚正的性格,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有人说,于谦拥立明代宗朱祁钰是有政治考虑的,但个人认为于谦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在他看来只要对于大明王朝有利就可以了,至于这个人是朱祁钰还是朱钰祁,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他既不是明英宗的反对者、也不是明代宗的铁杆儿,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忠臣、一个始终如一忠于大明的人!命运的安排还是来了,英宗北狩归来后八年,终于在投机党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帮助下实现了复辟,完成了对朱祁钰的取代

虽然朱祁钰此刻已经病入膏肓且无后,朱祁镇还是被蒙在鼓里过了一把旧地重游的瘾,这一切于谦看在眼里,但他只是当了一个旁观者,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都不会影响他的人生信条——忠于大明

手握禁军的于谦,身居高位的于谦、官至少保的于谦,淡定的看着眼前的一切,毫无反应,跟他当年守卫北京时的锋芒毕露截然不同

英宗复辟后,在徐有贞、石亨的怂恿下,以“不杀于谦,夺门无名”的名义杀死了千古忠臣于谦!

忠臣永远无法被历史的浪潮湮灭,奸臣再洗白也无法光明正大的站立

于谦被处死的消息一出,满朝文武皆为其喊冤,只是英宗因为对皇权的过于敏感,下令任何人不得议论上疏,否则立即处死!面对这样的绝境,众人也只能默默的为于谦送行

多年以后,朱祁镇恍然醒悟,只是为时已晚,作为皇帝他是不能认错的。这件事儿交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当年被于谦“放弃”的帝国继承人朱见深的手上

即位后的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追谥“忠肃”,并召回其子于冕,算是给了这位千古忠臣一个迟来的交代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皇帝立长不立幼为古之祖训,幼主当国很容易引发政变,昔年后周世宗柴荣在西征契丹的归途中病逝,留下年仅5岁的皇太子柴宗训和年纪轻轻就守寡的符皇后,结果是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奉谕出征的途中在陈桥被哗变的军士黄袍加身,转眼中军变叛军,大旗一挥就往京师汴梁开去,可怜恭帝孤儿寡母,孤立无助,最终沦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



看看土木堡之变时的朱祁镇,宣宗去世时,英宗八岁登基,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这一年英宗才22岁,换是现在这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但是在古代,二十二岁真的不小了,而且皇帝结婚的年龄普遍都很早,基本上十四,五岁就结婚了,那到英宗22岁这个年龄的时候,朱见深应该也有几岁了。



英宗的太子朱见深,即后来的宪宗皇帝,生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英宗20岁的时候才生了这个宝贝儿子,20岁生儿子,作为皇帝来说有点晚了些,所以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刺虏走的时候,朱见深才两岁,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让一个婴儿当皇帝,这显然对于当时深陷瓦刺威胁的明朝来说根本不可能。

再看看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局势,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携土木堡大败明军的余威大举南下,准备大军压境打下明朝京师北京继而威胁中原图谋南方,消息一出京师震动,有人提出放弃北京,迁都南京,而以兵部侍郎于谦,及陈循,王直等大臣为代表的主战派坚决反对南迁,指出一旦南迁则“民心尽失,国基动摇”,但摆在面前的是皇帝现在还被囚在敌营,国中无主,没有皇帝发号施令就像一盘散沙,当务之急是要先立皇帝才能凝结力量抵御外敌,那,该谁来当这个皇帝。



当时的情况是英宗的儿子,皇太子朱见深才两岁,还是个在吃奶的小婴孩,让一个两岁的孩儿当皇帝显然不现实,正在大家为是否立朱见深当皇帝而争吵不休的时候,兵部侍郎于谦力排众议主张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经张太皇太后的同意,朱祁钰于当年八月十八日称监国,九月六日继帝位,改年号为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依然还是当他的皇太子,并声明朱祁钰的这个皇帝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代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不可废,以后皇位传续还是要回到英宗一系。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在当时坚决奉行皇帝立长不立幼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不管怎么说,让一个婴孩当皇帝对于当时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中的明朝来说绝对是下下策,一代忠臣以他的深谋远虑化解了大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危机,北京保卫战最后成功了,明朝也转危为安了。


大国布衣


明朝的历史总是让人着迷,任何一个历史细节都能够引发后人激烈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明朝历史中,英明神武的朱元璋,驰骋疆场的朱棣,为人宽厚的朱祁镇,英明宽仁的朱见深……十六个皇帝各有特色,或是独揽大权,或是轻信宦官,亦或是待人亲和。

但是众所周知,皇帝权利大,给皇子无限的诱惑力,在历史上,也有着许多皇子为夺皇位手足相残的例子。

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皇位继承者。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后改为朱见深。出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军屡次侵犯边界,正统帝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发起亲征。出征前,皇权暂时由其弟朱祁钰代理。警觉的孙太后,提出立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

王振的主意必然是天方夜谭,战场的瞎指挥使得明军节节败退。可一心想立功的王振却下令于土木堡死守。也先是战争老手,很快就拿下土木堡,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正统帝朱祁镇也沦为俘虏。这场战役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战役的失败,把明朝推向了风口浪尖,朱祁镇亲征的军队几乎是精兵强将,留守京城的只是老兵弱将,如果也先军大举进攻北京,一旦北京失守,也就意味着明朝的灭亡!

朱祁镇成了俘虏,那皇位由谁继承呢?情况危急,任何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改变这一年轻帝国的命运。更何况是下一个皇位继承者的选择。

王振是导致土木堡失败的主要原因,朝中大臣无一不对他恨之入骨,纷纷要求处死王振的党羽,以免后患。后患解决了,那皇位呢?

这时,于谦等人站了出来,主张郕王朱祁钰继位,继承大统。可朱祁镇并没有死,更何况还有太子朱见深。说来可笑,两岁的朱见深,连话也不见得说得清楚,如果继承皇位,那势必会有像董卓曹操之辈出现,名义上是天子之意,实际是自己所想。如此一来就乱了朝纲,是心怀不轨之人权倾朝野。

于谦意识到了这一点。积极主张朱祁钰继承皇位。并劝说孙太后,以江山社稷为重,以免主少国疑。就这样,朱祁钰登基,改年号为景泰。并追朱祁镇为太上皇。

事实证明于谦是正确的,我们且不说后来朱祁钰废除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的事。也不说他软禁自己的哥哥朱祁镇于南宫的事。在此只说他登基后,重用于谦,抵御瓦刺对北京的进攻,最终胜利,使国家转危为安,后又对政治,经济,军事进行整顿。使得明朝社会渐渐井然有序。朱祁钰也可谓是英明之主。

于谦不让太子继位,并无私心,饱读诗书的于谦知道,要想挽救江山社稷,只能选择拥立朱祁钰!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悦奇)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青梅煮史




1449年,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亲率20万大军北征瓦刺。走到半路上,又因为各种原因,朱祁镇决定返回北京城。

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士兵们情绪低落,怨声载道。也先利用这个机会发起攻击,击垮了这20万大军,活捉了朱祁镇。

也先部也伤亡不小,也需要休整一下,然后再统帅军队,带上朱祁镇,去向明朝索要赎金。

也先部的休整,给了明朝政府备战的机会。



当明朝20万大军灭亡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整个京城乱作一团。

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一方面整顿防务,一方面让各路兵马进京勤王。在于谦的指挥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为什么没有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帝呢?

土木堡事变的这一年,朱祁镇年仅23岁,朱见深才两岁。



在一个国家最危急的关头,最担心的就是主少国疑。也就是说,皇帝年纪太小,国家形势由乱,这是很容易有一些怀有二心的人趁机造反作乱。

如果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形势就会好很多。这一年他20岁刚出头,再加上兄弟两个感情一直很好,在当时也传为佳话。

朱祁钰成为新皇帝,更容易让别人信服,也容易树立权威性。



真正有趣的是,朱祁钰当了一段时间皇帝后,就上瘾了,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当臣子的时候了。

后来,朱祁镇虽然被送了回来,但也被软禁了起来。他的太子朱见深也被废了,立了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结果没多久,朱见济就死了。景泰八年,朱祁钰染上重病,离死不远了。

一些不得志的大臣抓住时机,推举朱祁镇发起了兵变,杀死了于谦,朱见深又被立为太子。


新知传习阁


明英宗被王振忽悠北伐以后,在土木堡遭遇大败,被鞑靼军抓住当成了俘虏,作为要挟明朝的资本。可国不能一日无君,更何况是明朝,所以在于谦的建议下,朱祁钰当上了皇帝,但明英宗有儿子,为什么要让朱祁钰继位呢?


明英宗的儿子太小了,当时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才两岁,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当皇帝,起不到稳定朝局的作用,再说一个两岁孩子当上皇帝,说不定有人会借此揽权,破坏朝政的稳定,这是万万使不得。于谦再三考虑后,觉得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是最合适的,因为他年纪适中,能力也不差,还是明英宗的弟弟,选他情有可原。再者于谦也不是出于私心,他本人与朱祁钰本没有多少交集,就像他在朝廷中说的一样:“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于谦是为了国家的稳定,才向太后推举朱祁钰为皇帝。

朱祁钰被选为皇帝开始是不乐意的,但是当他一坐上皇帝宝座,他就贪恋了皇位,因为在这位置上,天下都是他说了算。当明英宗被放回来以后,朱祁钰舍不得让位,就把自己的哥哥软禁了,毕竟换谁也不甘心把自己的皇位拱手让人。明英宗也不甘心,自己的位置就这样被夺了,所以他软禁期间一直想方设法地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终于在一天,大臣们趁着朱祁钰病重,朝中大臣发动南门之变,把明英宗重新送上了皇位。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皇长子,出生于公元1447年12月,其母为孝肃周皇后(生朱见深时不知其位阶,英宗复辟后被封为贵妃,朱见深登基后上徽号圣慈仁寿皇太后,一直到嘉靖十五年,周贵妃最终的谥号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皇后)。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1449年,其实明英宗被俘的时候,皇太子朱见深还未满2岁。明英宗朱祁镇即皇帝位的时候,也不过才9岁,即使受过帝王之术,也不过是一个小孩而已,所以朝政把持在太后手中,而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廷具体事务。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著名的宦官了,这个宦官就是王振,王振是在宣宗时期就自阉入宫的,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所以就任他为东宫局郎,负责照顾太子,即明英宗。

明英宗在自幼在王振的陪伴下长大,所以对王振也是言听计从,英宗亲政之后,王振也就慢慢成为了明朝专权太监。

1449年,英宗听从王振的建议减少藩属国来朝贡时对藩属国的赏赐。这就引起了藩属国的不满,其中以北元瓦剌部的太师尤为不满,因此就挥师南下,逼近大同,威胁北京城。

在这种情况下,英宗竟然听从王振的建议,自己御驾亲征,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让自己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自己带领大军就出发了。大军出发之后英宗怎么听王振的话去王振家乡蔚州,还没有到蔚州因王振怕大军踩坏自家庄稼又让大军折返的事就不细讲了,反正英宗在敌人眼皮子下这么一番折腾,到最后被瓦剌大军给俘虏了。

(女医明妃传剧照: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英宗皇帝这么一被俘,大明朝廷可就乱了套了,国不可一日无军!怎么办?得赶快想个法子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于谦等大臣就和皇太后商量,迎立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那孙太后和于谦不立皇太子朱见深为帝,反而立了庶子郕王朱祁钰为帝了呢?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太子朱见深的年龄太小了。在这场立帝过程中,不至于存在着太多的政治斗争,不然孙太后不立自己的嫡孙,反而立了一个贤妃所生的儿子。

国家危亡之际,孙太后深明大义,同意于谦的提议,立当时已经成年,有能力处理朝廷政务和能够稳定时局下的人心的郕王朱祁钰为帝。在国家危难之秋,在皇帝的选择上,最忌讳的就是立少帝,历史上那些在国家存亡时候立少帝的朝代结局都不怎么好,要么已经被权臣掌控,要么是在被掌控的过程中。

朱见深年级太小,主少国疑,不足以稳人心,平时局,定战乱。皇太后和于谦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就立英宗异母弟为皇帝,是非常合理且英明的决定。这就跟北宋时期杜太后逼宋太祖立下“金匮之盟”,让赵匡胤在自己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广义其实是一样的,具体就是宋朝杜太后在临终前召赵匡胤来床前,然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赵匡胤回答说是因为祖上的功德,杜太后回答说“是因为周世宗让小儿子当了天子之主”。

(女医明妃传剧照: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

以上,就是太后和于谦立郕王朱祁钰为帝的原因了。至于英宗回到明朝后,朱祁钰为什么不把皇位还给哥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家之言,喜欢请点赞,谢谢大家的评论、转发和关注。


麟史Rain


这个问题问的有问题,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立太 子。

当时的明朝面临着立国七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外有大兵压境,正牌皇帝被也先俘虏,保卫京城的二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内有人心惶惶的困境,有逃跑想法的官员很多,暂时代理皇帝职务的朱祁钰也没了主意,整个北京城只剩下不到十万的老弱残兵,侥幸逃回来的残兵败将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故意夸大瓦刺军的实力,这更加打击军队的士气,造成军队士气全无,民众更加人心惶惶的局面。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稳定局势。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第一次朝会上发出了呐喊,“建议迁都之人,该杀”。于谦坚持抗战的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的支持,取得了主导地位。

于谦面临的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首先就是皇位问题。朱祁镇被俘前并没有立太子,而是让朱祁钰监国,也就是代理皇帝职务。这样立朱祁钰为皇帝也就礼所当然,名正言顺了。皇太后(朱祁镇的亲妈)也同意,但有一个条件,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作为千古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政治经验非常丰富,在这国家危难的紧急时刻,怎么可能立个两岁的孩子当皇帝,再说了朱祁钰是正儿八经的监国,是离皇位最近的人。为了国家稳定,于谦必须立朱祁钰为皇帝。这也是于谦的性格使然,于谦用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忠于国家”四个字。

向于少保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