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什麼是事業?事業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做要做到更好

無論是辦公司還是做人,在邊際上的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是風險最大的。因此無論做什麼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樣才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而且做到最好了,佔領的市場才能最大,利潤才能最高。

史玉柱就說過:他永遠只做行業中的前三名。而吉列刀片的總裁卻更有魄力,他說:“要麼第一,要麼第二,要麼退出。”

傑克·韋爾奇在GE有一個著名的經營管理思想,就叫第一第二戰略,也就是隻保留在行業中處於第一第二的企業。

曾有中國企業家問他:“作為一箇中小企業,我們沒有足夠的錢,實力不夠、資源和品牌不夠,即使拼了老命也很難達到第一第二,我們如何學習你?如何實行你在GE所推行的第一第二戰略?”

對此,傑克·韋爾奇反問道:“你是不是在你的細分市場當中希望成為第一名?你是不是在你的特定的發展領域當中希望成為第一名?”

人如果還不能在大的方面成為第一,就力爭先在小的方面成為第一。事實是,第一第二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首先努力成為你所在的街區的第一第二,然後逐漸成為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國家的第一第二,最後再成為世界上的第一第二。猶如你不能成為第一CEO,你可以成為第一面包師、第一鞋匠、第一服裝師。

第一第二戰略更是指人做事的一種精神,就是永遠要做到最好,如果你不能在你所從事的行業中成為第一第二,你就不能算做到了最好。人就要永遠抱持這種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態度,即使我們開始從事的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們也要力爭做到最好。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成功。

那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集中”是所有成功者的法則。

在一個晴朗的天氣,將放大鏡放在報紙上,離報紙有一小段距離。如果放大鏡總是在不斷移動的話,報紙是永遠也不會被點燃的。然而放大鏡不動,你把焦點對準報紙,陽光就會聚焦在報紙上,報紙就會燃燒起來。要善用太陽的威力,就要將所有的光和熱都聚焦在目標上。如果你總是遊移不定,即使有偉大如太陽的能量,也是無法燃燒的。

最近研究兵書,發現攻勢的原則有三種形態:正面攻擊;突破攻擊;迂迴攻擊。

“正面攻擊”好似以推土機的推力正面向前推進,以全面攻擊使敵人潰退。“突破攻擊”就像把剷雪機的尖銳的刀鋒戳入障礙物那樣,衝入“敵陣”。“迂迴攻擊”則是避開敵人強固的防衛據點,從側翼攻擊。

英國著名軍事戰略家李德·哈特研究了290個戰例,結果發現以正面攻擊打勝的例子只有6個。而且這6個都不是一開始就計劃要採取正面攻擊,而是在戰鬥的過程中,迫於需要而改變戰術的結果。

同樣道理,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困難就像障礙物擋在我們面前,阻擋著我們取得成功。我們要突破這層障礙物,就要像攻擊戰一樣,不能發起全方位的進攻,也就是不能要求全方位發展,四處出擊去尋找成功的機會。人的精力有限,我們只有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適合發揮我們潛能的某一個方面才容易取得突破。我們必須按自己的環境、條件選定一個人生的目標,集中力量向這個目標發起攻擊,才可能有所成就。

人的智力和能力會有差異,有人強一些,有人弱一些。但強的人不一定就比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戰場上兩軍實力會有強弱之分,但真正的強者是善於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的弱點,這樣在局部上你就是強者。同理,在人生路上,我們能集中精力去發展我們的某一項專長,我們就比那些聰明但四處出擊的人佔優勢。所以集中精力正是人生成功的要訣。

李德·哈特說:“如果把戰爭的原則凝縮為一個詞——那就是‘集中’。”

其實你看古今中外各種兵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於製造局部的優勢。在不重要的地方做出犧牲,以便在重要的地方獲得優勢。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所謂欺詐,所謂“聲東擊西”、“奇襲”,無非就是要分散敵人的兵力,捕捉敵人的弱點,以便自己集中力量獲得優勢。

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調侃:一位老紅軍戰士談到毛澤東的戰略思想,說白了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其實這正是聰明的戰法。打不贏還要打,那不是傻嗎?我們的人生也要這樣,避開那些我們不可能取勝的領域,只投身入我們能夠贏的人生戰爭。

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面對蔣介石武裝到牙齒的800萬軍隊,解放軍處於明顯的劣勢,但毛澤東善於集中兵力,避其鋒芒去打擊蔣介石的薄弱環節,形成了我軍在戰鬥中的局部優勢。就像一個人將五根手指都伸出去是沒有力量的。但我們可以將手指縮回來,攥成一個拳頭再打出去,就力量無窮了。

我總覺得人的差異是不大的,那為什麼有人成功卻有人失敗呢?其實關鍵也在於“集中”兩個字。成功的人能集中精力,而失敗的人精力卻總是分散的。

在傳媒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圍著一件事轉,最後全世界可能都圍著你轉;一個人圍著全世界轉,最後全世界可能都會拋棄你。”

其實在人生中也是這樣。人總在四處尋找生意,瞭解別人是怎樣成功的。我認為去尋找生意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起碼不太容易取得大的成功。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總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去創造生意。特別在現代,商品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意頭腦都很敏銳,都在捕捉成功機會,而只有那些真正有特長的人,才能創造出一種別人無法替代的生意領域。所以培養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特點,才是現在的成功之道。

其實培養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特點,也就是要走專業化的道路。我的一些高中同學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生意了,他們總在四處找生意,弄到一筆算一筆,武漢話叫“撮蝦子”。但多少年後,我回去時他們還在靠這種方式做生意,我對他們說:“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時候,要賺第一桶金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法,但最後一定要走專業化道路,這樣才可能長期發展下去,才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要能持續的成功就要做到無可替代,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才不會被淘汰。

即使要從政,走專業化道路也更有效。

記得毛澤東在給他最疼愛的兒子毛岸英的信中就說:“現在不要過早地從政,應該努力學習專業。”我見到很多人在一些小單位裡,為了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官,不辭辛勞,吹牛拍馬,阿諛奉承。實際上這是一種既愚蠢又眼界狹窄的方法。做人如果能在專業上出類拔萃,就很容易獲得良好的名聲,也就很容易超越眾人而贏得領導的青睞。而且中國的傳統大家總是容易佩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瞧不起那些不學無術的向上爬者。這樣你也很容易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先把精力用在專業上,力求在專業上出類拔萃,正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我並不關心你具有多少能力、才華和能耐,如果你無法管理它,將它聚焦在特定的目標上,並且一直保持在那裡,那麼你永遠無法有多少成就。

那個能射到鳥的獵人,決不是去追逐滿林子的鳥,而是一次只瞄準一隻鳥。你必須學會捨棄其餘一切的慾望,而專注於你最強烈的慾望。能否專注,是你能否達到目標的關鍵。

其實尋找一點突破,也是突破人的防衛心理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比如一道大壩,洪水正面衝擊,大壩不容易被沖垮,但只要小小的螞蟻在裡面做穴,洪水來臨,則大壩整體都會崩潰。

人的防衛心理也正是如此,只要有一點突破,則整體都會變得軟弱。

如果一位先生首次和女士約會,就急切地想擁抱接吻,後果自然是女士的一巴掌。

聰明的先生往往是這樣做:坐在長凳的一端,先斯斯文文地和女士談話,融洽感情,然後隨著談話的熱度增加,一點點地向女士挪近,無意之中輕碰女士的手,如果女士沒有明顯地躲閃,就溫柔地握住……

許多聰明的推銷員總是對顧客說:“拿起來看看嘛!買不買無所謂。”先提出容易為顧客接受的條件,尋找突破口,再逐步激發顧客的購買慾。

日本有家公司推出一種類似中國赤腳醫生背的藥箱,裡面放了各種家庭常用藥,但這種產品推向市場後卻很少家庭購買,大家均認為買一箱藥沒必要。為此公司出了一個新招,派推銷員挨家挨戶送貨,對家庭主婦說:“這箱藥先放在你家,如果你真覺沒用,我過一星期就來拿走。”家庭主婦想:反正這箱藥放在家裡也不礙事,需用時就用,沒有用就讓他們拿走。所以都爽快地同意了。

但藥箱裡的藥都屬於家庭常用藥,誰家都難免會有磕磕撞撞,用起藥箱來自然方便。所以一星期後當推銷員來取藥箱時,發現十有八九的家庭都已用過了。她們自然也就得買下這箱藥了。

這種方法也曾誘導我買了一套我並不怎麼中意的西服。

那是去內地旅遊的事。本來外出遊玩自然不會去買衣服,但我突發好奇心,就去西服店轉轉。

當時售貨員見我遠遠地盯著一套西服看,就說:“拿下來看看嘛!”

“不用了。”

“拿下來看看,不買無所謂的。”

我聽了就將西服取在手中看。

這時小姐又說了:“穿在身上試一試吧!試試才知道好壞。不中意我再放回去,反正我也沒事,沒關係。”

我一聽不好意思拒絕,就穿在身上試一下,誰知那套西服竟那麼合身,我一時也挑不出毛病,弄得又不好意思放回去,結果稀裡糊塗地買下來,可回家就後悔得不得了。

當你覺察到別人有戒備心理,這時千萬不要發起全面的進攻,這隻會使對方更加退縮;聰明的做法是:尋找對方最薄弱的環節,力求取得一點點突破,則隨之對方整體都會崩潰。

“集中”的原則,是一切成功者取勝的法寶。

如果你們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後都有機會做我最愛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們想從我這裡學什麼,這就是我對你們的最好忠告。

有位醫生在醫學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別人說他是天才,他卻傷心地說:“我辛苦研究了27年,他們卻說我是天才,”一句話將他27年的辛勤努力都抹殺了。

畫壇的一代宗師齊白石,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天才。齊白石以畫蝦著稱,但他在畫螃蟹上也下過很大功夫。他開始畫螃蟹殼時只用一筆,但畫了很多次都不滿意,就改為畫兩筆,但仍然不滿意,最後用三筆畫一個螃蟹殼。三筆畫出來的螃蟹殼表現出了層次感。就這樣齊白石僅僅為畫好螃蟹殼就用了20年時間,直到70歲時才成熟。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換句話說,對於成功而言,智商只佔1%的重要性,其餘的99%要靠辛勤的努力。

其實,一個人要能為事業流下99%的汗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不世界上成功的人為什麼永遠只是少數呢?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事業不成功,不是因為智力問題,只是因為他們對事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日本左川捷運公司的創始人左川清,白手起家,在短短的30年間,創造了年營業額超過3000億日圓的日本商業運輸業中最大的公司。有人問他成功的秘密,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我一直在拼命地幹。”左川清以自己的勤奮,寫下一條墓誌銘:“這裡躺著一個一生額頭上流著汗水拼命工作的人。”

還有拿破崙,書上說他精力充沛,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從不知疲倦,有4個秘書跟他一起工作,都感覺吃不消。用這樣的精力投入工作,還有什麼樣的偉業是不能成就的呢?所以拿破崙說在他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的字眼。

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工作狂,他們精力旺盛,彷彿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但一個人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工作狀態呢?我不相信人僅憑毅力就能做到這樣,要能如痴如狂地工作,首先就得熱愛所獻身的工作。

愛因斯坦曾說:“那種使我合宜地投身於工作的感情狀態,就像一位獻身者或一位情人的感情狀態。”

試想,如果我們也能像愛因斯坦,像拿破崙,像左川清那樣投入工作,我們又怎麼會不成功呢?

所以,成功說困難也困難,說不困難也不困難。楊振寧說:“一個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順乎自己的興趣,然後再結合社會的需要來發展自己的特長。有了興趣,‘苦’就不是苦,而是樂。到了這個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

我從來沒聽說過一個因愛好而工作的人會不成功的。因為愛好,他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一個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大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情感投入的多少。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叫《情商》的書。為了比較智力的高下,人們引入了“智商”的概念,相較如此,戈爾曼引入了“情商”的概念,並認定這比智商更為重要。現在人們不僅接受了“情商”的概念,甚至認為“情商”標誌著文化上的一個轉變。

美國教育家尼爾·普斯特曼在談論現代教育時說,學生“進入學校時像個問號,而離開學校時像個句號”,這是學校教育的悲哀。這種教育,學生的個性被泯滅了,才情被淹沒了,智慧被冰封了,這種教育無歌也無詩,精神家園荒蕪蕭索,創造之樹枯萎凋零,想象之鳥不再高翔。

在教育上,我們總是逼著學生學習,從來不去注意他們的情感、愛好,一味強調智力、能力、知識的作用,也就必然使學生認為學習很苦,於是我們就大力宣傳勤奮和毅力,什麼“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樑,錐刺股”等,而一個沒有愛好、沒有情感投入的人,再怎麼努力也是不能取得最高的成就的呀!世界上有哪一個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從事的事業不都是自己的所愛呢?

在現代管理學中,大家熱衷於時間管理。人不是機器,怎麼可能不考慮情感的投入,而只機械地管理時間呢?

愛迪生原來天天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別人問他:“是什麼原因使你能那麼辛勤地工作?”愛迪生卻說:“我工作過嗎?我從來就沒工作過,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喜歡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投入熱忱,其實就是最好的時間管理,能創造最好的工作效率。

毅力、勤奮,只能幫助人完成工作,惟有情感的投入才能使人成就偉業,所以“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

金融界的傳奇人物巴菲特建議:“當你出去工作時,要為一個你欽佩的人的組織工作,因為這將令你興奮。”

要為你欽佩的人工作,更要做你喜愛的工作。如果你工作,而又不喜愛你的工作,那就像為錢結婚一樣。

有位年輕的俊男娶了一位大款老太太,在面對人們的困惑時,他自揭謎底:“人們想用鈔票時,從不看它的發行日期。”

為錢結婚也行,你得到了一樣你想要的東西——錢,但同時卻失去了更重要的另一樣東西,你的情感和家庭的溫馨。如果你對生活的要求很低,你儘可以為錢結婚,如果你對人生充滿憧憬,有更高的要求,那為什麼不爭取兩全其美呢?

人生也是這個道理。賺錢很重要,但快樂更重要,體現自身的價值更重要。

其實一般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本末倒置。他們想先擁有更多的錢,更多的東西,然後再去做想做的事情,他們說:“我真的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我準備去幹10年,有了基礎後,我再去幹我喜歡的工作,這樣我就會成為快樂的人。”

這樣的方式註定不會成功,要將順序倒過來才對。首先你必須成為真正的自己,去做你最喜歡的事,需要去做的事,這樣你才會煥發出全部的熱忱,並堅持到底,取得成功,擁有你想要的事物,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再能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再能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再能激怒你,這時,你就需要尋找另一片風景。

人生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對人生失去了熱忱和激情。

生活就要不斷地挑戰自己,不斷地往前走。人生中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就是要投入你的熱忱。如果說成功要有神靈相助的話,這個神靈就是熱忱。熱忱在古希臘語中的含義就是內心之神。

愛默生說:“人類歷史上任何偉大或光輝的時刻都是熱情的勝利。”

我是一個很懶的人。鵬賀文化公司的夥伴們給我的感觸非常之深,他們是一群做事非常投入、非常有熱忱的人,這種感覺刺激著我,也給了我壓力,我都感覺會被他們的熱忱逼瘋掉。但我實實在在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些夢想,有一個目標,投入你的熱忱。我講過,人只有投入熱忱的時候,大腦裡才會分泌出內啡肽,你才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我喜歡有熱忱的人,我喜歡那些做起事來還會熱血沸騰的人。任何困難都會在熱忱面前低頭,熱忱能成就萬物。

比爾·蓋茨是這樣定義成功的:“關鍵在於你能從每天的工作中得到樂趣。對我來說,這種樂趣是與非常有魅力的人一起共事,致力於解決新問題。特別是軟件開發,是最令人感興趣的工作,我想我擁有最稱心如意的工作,每次我們獲得了一點成功,我就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成功。”

挽救IBM於危難之中的奇蹟創造者郭士納,曾談過一次影響他一生的經歷:

在哈佛商學院讀書的最後一年,郭士納因為找工作經歷了幾次招聘面試,最後他將主要意向集中在麥肯錫諮詢公司和寶潔公司身上。

那時,他是一個可塑性很大的23歲的青年。在應聘寶潔公司的面試過程中,負責招聘的高級經理問了他一個問題:“假設現在是星期五晚上,你得到了最新的市場調查報告,發現上個月的市場份額下降了20%,這時,你會在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六,取消所有的原定活動安排,而來到辦公室想出一個應對方案嗎?”

也許我們有些應聘者會撒謊,但西方的應聘文化中是誠實,所以郭士納當時被這個問題給問懵了,雖然他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他的反應就是:不知道。

於是畢業後,他就去了麥肯錫公司。

但這件事使郭士納知道了,對工作的熱忱才是成功者所應該具備的基本要素。從此郭士納不僅刻意培養自己對工作的熱忱,而且在他後來選拔人才的過程中,也將是否“對追求成功充滿激情”放在了第一位。

郭士納說:“偉大的機構不是管理出來的,而是領導出來的;它們也不是行政過程的結果,而是由那些熱切地追求成功的人們在不斷高漲的成就感的促使下辛勤努力的結果。”

熱忱和激情是一臺品質優良的機器的電源,它可以使這臺機器運轉、使之活躍起來,並使之願意更努力和更好地去運轉。

如果將人比喻為一臺發動機的話,那麼你的智商、天賦及知識只是這臺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是你可以達到的功率,但能不能實際發揮出這個功率,你的輸出功率有多大,卻取決於你的熱忱,你的投入度,你的行動力,只有煥發出你全部的熱忱,全身心地投入,你才可能將你所具備的額定功率全部轉化為有效的輸出功率,甚至激發出你無比的潛能,使輸出功率超越你的額定功率。

熱忱、激情正是人成功的動力之源,而熱忱和激情正來自於人對追求成功的渴望,來自於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自於人的興趣和愛好。

訂一些高遠的目標,煥發出你全部的激情,全情投入地工作,你就會感受人生充滿熱忱時的喜悅,由此你也會享受到人生中夢想成真的浪漫。

除非喜愛自己所做的事,否則永遠也無法成功。

激情是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什麼是事業?事業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做要做到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