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被蜱蟲咬傷喪命 家屬處理喪事過程中又被咬了一口

被蜱蟲咬傷喪命 家屬處理喪事過程中又被咬了一口

宋先生手臂被蜱蟲咬傷留下的痕跡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任紅娟 攝

被蜱蟲咬傷喪命 家屬處理喪事過程中又被咬了一口

孩子腳趾被蜱蟲叮咬

夏天到了,戶外活動的人喜歡去樹木、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時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蟲。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鼓樓醫院獲悉,今年4月份以來,該院已經收治了17例遭蜱蟲咬傷的患者,其中有兩例已經死亡。專家提醒,夏天潮溼悶熱,各類蛇蟲出沒,市民萬一被咬傷,應謹慎對待,出現不舒服時要及時就醫。

通訊員 柳輝豔 王娟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任紅娟 綜合《杭+新聞》

江蘇:一家子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身亡

近日,江蘇盱眙鐵山寺附近的宋先生(化姓)一家可謂禍不單行。先是5月底6月初,小舅子和岳母先後被蜱蟲咬傷後,因在當地醫院遲遲未能確診,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可誰知在宋先生為岳母處理喪事的過程中,裸露在外的右小臂也不小心被蜱蟲咬了一口,這讓他也在鬼門關走了一遭。

宋先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6月9日,他去鐵山寺處理岳母的喪事,當時感覺右小臂被什麼蟲子咬了一口,後來到當地鄉鎮衛生院就醫,因為不能肯定是被蜱蟲咬傷的,就簡單地進行了消毒處理。由於家裡人接連去世,宋先生心裡有點擔心,6月11日他又到縣醫院做了檢查,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6月12日下午,他開始發燒,頭昏、渾身乏力。6月13日,家人帶他到南京鼓樓醫院就診,被確診為蜱蟲叮咬產生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吳衛華說,病人入院時情況非常危險,出現多器官功能損害,並有咳血、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障礙等問題。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周文三、管床醫生吳衛華以及感染科的醫護人員立即對患者進行針對蜱蟲的治療,經全力搶救和精心護理下,宋先生脫離危險,已康復出院。

浙江:兩歲娃腳趾長“黑痣”,醫生拔出一隻蜱蟲

“醫生快替我孩子看看,腳趾裡有什麼!”6月30日,家住杭州濱江區的楚楚(化名)一家衝進浙大兒院濱江院區皮膚科,扒開楚楚的腳趾,焦急萬分問:“今天突然發現女兒腳上有這樣一顆‘黑痣’!”

楚楚爸爸說,當天老婆陪女兒在家玩,因為天熱,2歲的女兒赤腳在家走來走去,當女兒坐下來的時候,老婆無意中瞄到女兒大腳趾上長出了一顆“黑痣”,再湊近一看,發現“黑痣”居然是蟲子。老婆想要拿東西摘除蟲子,但又下不了手,於是給他打了電話。在電話裡,楚楚爸爸阻止了老婆想要摘蟲子的動作,回家抱著女兒就往醫院趕。

聽了楚楚爸爸的描述,醫生仔細檢查了楚楚的“黑痣”,判斷這是一隻蜱蟲。“估計蜱蟲咬傷孩子的時間不久,腳還露在外面,身子已嵌入腳趾中。”醫生邊替楚楚檢查,邊表揚了楚楚爸爸行動果斷。

“很多人發現被蜱蟲及叮咬後,第一反應是立即摘除。殊不知,蜱蟲吸血的口器很複雜,上面長有倒刺,摘除不當,很可能使它的口器折斷並留在皮膚裡,從而引發感染。所以,及時送醫是最保險的做法。”醫生先用酒精試圖悶倒蜱蟲,然而過去半小時,蜱蟲依舊沒有從楚楚腳上鬆口,最後只能配了麻藥,等到蜱蟲鬆口,才將蜱蟲整個取下。“蜱蟲取下的時候,有綠豆那麼大,雖然用了麻藥,但依舊到處亂爬。”

為何發病?有的蜱蟲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

被蜱蟲叮咬為什麼會致命呢?吳衛華解釋說,蜱蟲體內有一種病毒,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並不是每個蜱蟲都帶毒,只有被攜帶病毒的蜱蟲咬傷才會發病。”

目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在國內的流行主要分佈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湖北、河北、遼寧等多個省份,當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區、丘陵和森林地帶的農村地區,而發病的人群,主要是經常在戶外勞動或熱衷野外運動的人。

這個病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呈現季節性發病,發病季節絕大多數在5-11月,5-7月為主要高峰期,9月份為次高峰期,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原因是蜱蟲在這個季節裡會大量生長、繁殖並在野外環境中活動,而人群也會在這個季節廣泛地開展生產勞動以及戶外活動。

為何奪命?有潛伏期,一旦發病就很兇險

這個病初期有點像流感,病人會高燒不退,很容易被誤診。吳衛華說,除了發燒,還有個典型的表現,就是血常規檢測發現有白細胞和血小板進行式下降。被蜱蟲叮咬後,最短2-3天后發病,也有會在1個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為發熱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復期三個主要的過程。多數人會表現為急性發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上,伴有畏寒、食慾不振、乏力、肌肉痠痛,早期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傾向,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牙齦出血、球結膜出血,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現意識障礙、肺出血、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併神經、精神症狀,預後較差。

“這種病毒感染是全身的,基本上沒有人對這種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一旦被感染非常危險,其病死率達12.7%-32.6%,而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有對症支持治療。”吳衛華說,大多數患者經早期、及時、積極治療後一般預後良好,但老年患者、合併基礎性疾病者、治療不及時往往病情偏重,預後較差,少數患者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如何預防蜱蟲叮咬

吳衛華告訴記者,應對蜱蟲叮咬,預防是第一步:應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如果需要進入此類地區,應做好個人防護,最好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蟲爬上;針織衣物表面儘量光滑,這樣蜱蟲不易粘附;每天的旅遊活動結束後,仔細檢查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蟲叮入或爬上,發現蜱蟲後立即清除。

必須在野外作業或露營時,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可用殺蟲劑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驅避劑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患者的尿液、糞便、唾液中檢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密切接觸患者血液、排洩物、分泌物等可導致感染。吳衛華提醒,家人接觸患者時要注意帶防護設施,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或嘔吐物等,以防感染致病。近年來,醫院已經陸續發現並確診了多例家人照顧病人而感染的實例。

被蜱蟲咬傷後不要硬拽,有症狀應及時就診

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或用菸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燙蜱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

被蜱蟲咬傷喪命 家屬處理喪事過程中又被咬了一口

蜱蟲咬傷後的正確處理。

發現蜱蟲時,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遊離在牆面、地面,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然後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蟲,尤其是蜱蟲擠破後的流出物,要進行消毒。

周文三副主任特別提醒:如果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及早就醫,並應該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