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这次是一加,网友为华为背面受敌大喊不忍心

随着未来几个月华为的麒麟980将至,网络上关于980如何跑分爆满,吊打高通的文章不断出现,但华为自身却始终保持沉默,对芯片的性能极为保密。这些文章使得一些人又将不买华为不爱国的老梗拿了出来。但与之同时,华为最大的敌人却是来自国内一些厂商的诋毁。小米虽然和华为有竞争关系,但雷军也是正人君子,人家与华为竞争就真真正正的摆出同等,互赢的姿态。小米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得不说,这样的竞争是有好处的,它能让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但还有一些厂商,不仅不想与其他企业平等的竞争,还想尽手段来诋毁本国的企业与发展能力,在这些已经所谓“国际化”的企业中,他们已经看不上我国的企业。但小米有了坚果,华为有了海思麒麟,他们却没有自己的芯片,连系统的深改都是“借鉴”的其他企业的成果。

那华为生产出芯片的过程到底有多么艰难呢?

这次是一加,网友为华为背面受敌大喊不忍心

2009年,华为推出了搭载K3处理器的手机,尽管这是一款实验性质的处理器,性能不够bug多,但它是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处理器。

而华为D1则是华为第一款令人瞩目的产品,它搭载了海思K3V2,是顶级智能手机处理器。在性能上与三星猎户座Exynos4412相当。

之后,华为发布了首款八核处理器Kirin920,整体性能与同期的高通骁龙805相当。

麒麟950采用4XCortex-A72+4XCortex-A53的架构,拥有四枚Cortex-A53处理器和四枚Cortex-A72处理器,主频高达2.3GHz,由台积电用16nm技术生产,但是在单核性能方面与当时高端芯片骁龙820与Exynos 8890差距较大。

麒麟960是行业首款全面兼容次时代Vulkan API的芯片,搭载4枚Cortex-A73处理器和+4枚Cortex-A53处理器,和麒麟950相比图形处理性能提高180%,尤其是针对VR技术与读写能力提高较大,GPU性能提高20%,并且在性能、能耗、游戏、拍照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通过华为公布的数据,麒麟960跑分测试仅次于苹果的A10芯片。

麒麟970是采用10nm工艺生产的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神经网络单元)的AI计算平台,GPU增加到了12核,搭载了专门的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神经元网络)处理系统,它代表着华为在ai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任正非曾经说过:中国缺少宽容,人家又没危害你,你干嘛这么关注人家。你们看,现在网上,有些人都往优秀的人身上吐口水,那优秀的人敢优秀吗?

要构成一个突破,需要几代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我们不能今天说明天能在哪里登陆,这不是诺曼底。

然而,就在麒麟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国内一些厂商终于看不下去了!

这次是一加,网友为华为背面受敌大喊不忍心

比如已经不太关注国内市场而在国际市场春风得意的一加ceo兼创始人刘作虎。他在微博中对对华为抱有期待的网友们进行嘲讽,还反问——麒麟超过高通在十年后吗?

是的,从华为mate7开始,由于mate系列卓越的表现以及华为荣耀系列的高性价比,网友们自发的对华为抱有期待,因为华为的创新性举动怀有一颗国产终于开始崛起的自豪感。

这次是一加,网友为华为背面受敌大喊不忍心

但就在国外厂家送来祝贺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是一些国内厂家的背地打击。小米一直以华为为目标,雷军也不屑于用下流的手段来赢得市场。但总有一些手机厂商掌控着舆论,打压华为,引导着“不买华为不爱国”的舆论导向。不仅是华为,还有小米,这些敢于自主创新的厂家都在被舆论打击着。在前几年,小米引领着全面屏风潮,走出了陶瓷后壳的步伐,开发出了还不成熟的坚果处理器。华为发布了数千像素的三摄,发布了全新深改的系统,摆脱了系统的缺陷。但是当他们将创新的成果发布之后,诋毁小米的“萌宝宝”、“清正之风”,诋毁华为的一些5毛党都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这次是一加,网友为华为背面受敌大喊不忍心

华为在2017年的水逆期走了出来,走向了2018,华为p20给世界以惊艳,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媒体在发布会后疯狂转载华为p20带来的震撼,直到现在还占据着素有“手机拍照界福布斯榜”dox榜的第一名的位置,将以拍照著称的三星压在了自己下面。但是在国外都爱为华为叫好的时候,国内一些媒体却不高兴了,怎么敢说国产的东西好呢!只有国外的才是好的,只有钳制着我们国家命脉的东西才能是好的!

麒麟980将至,也希望大家不要被所谓的p出来的跑分所蒙骗,这些的目的无非是营造人们自豪的心理,等到发布那一天如果到不了这种成绩,人们的心情就会瞬间逆转,变为反感,觉得自己被欺骗。华为对这些现在都是严格保密的,所谓工程机在现在是不会出现的,还请我们一起以理智的心理来看待国内的企业。

这次是一加,网友为华为背面受敌大喊不忍心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一起期待着祖国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