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分享學習祕訣,這三點尤其關鍵!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分享學習秘訣,這三點尤其關鍵!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分享學習秘訣,這三點尤其關鍵!

“30多個紙藝部件、上百個拼插結構,經過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等純手工製作而成的3D 版‘二校門’大氣磅礴,又漂亮精緻…”

這正是河南欒川的高考生孫宜林,在打開清華大學通知書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幕。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分享學習秘訣,這三點尤其關鍵!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

這無疑是“山裡娃”孫宜林實現夢想的閃耀時刻,也正是無數家長和孩子們正在孜孜以求的孟想和目標。“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從如此優秀的孩子們身上,從他們分享的成功經驗裡,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01

苦難會讓人成長

很多人羨慕的珍珠的光芒,殊不知它正是從一粒普通的沙子演變而來。

這過程,充滿等待,又飽含磨礪,十分不易。

一個人的成長,同樣不會有輕而易舉的成功,需要經歷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能夠與苦難為伍,併成功戰勝它,那麼,你一定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大人如此,我們的孩子同樣如此。

“養豬男孩”孫宜林正是經歷了從沙子到珍珠的蛻變,而這漫長的蛻變也經歷了無數磨難:父母親都是農民,靠種地、養豬、幹零活養活一家人;他自己每天也要幫父母幹農活、餵豬,甚至學會了炒菜做飯;照顧腿腳有病的外公……

他並不是個例。今年被北京大學錄取的崔慶濤在工地搬磚時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一家人在堆滿建材的工地上樂開了花。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分享學習秘訣,這三點尤其關鍵!


崔慶濤從小到大的經歷中,同樣經歷了無數生活的磨難,甚至連考上大學,都要去湊大學的學費。可他最終還是克服了困難,一步步走向了媒體的鎂光燈下,也走上了屬於他的大學殿堂。

對大多孩子來說,也許很難體驗到這種生活的苦難,可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家長朋友們,不妨讓孩子吃點“苦頭”,加強“磨礪”——

A,捨得讓孩子吃苦。作為家長,我們總希望將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屏蔽”各種困難和考驗。殊不知,只有捨得讓孩子吃苦,才能讓他們學會獨立翱翔的本領。所以,媽媽們要讓孩子多多融入日常生活,適當吃點苦、受點折騰,給他們安排自理任務,切忌凡事包辦代替。

B,學會應對困難的方法。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困難。媽媽們一定不要錯過孩子面臨困難的機遇,如當孩子面臨成績下降、學特長遇到瓶頸、遇到友情的困擾等等,要藉助這樣的機會教給孩子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方法,如成績下降時,從錯題中學到新解題方法等等,以此巧用方法靈活應對。

C,保持樂觀的心態。困難和挫折會打擊孩子的情緒,而一味的自怨自艾或頹廢不已,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而教給孩子快樂的情緒,可以更加從容面對吃苦。孩子可以多多從交朋友、聽音樂、閱讀、運動等方法中調整心態,及時從失望和挫折中振作起來,恢復愉快的心情,更好面對接下來的生活、學習。

02

可貴的“目標意識”

考上清華大學的孫宜林說:“清華大學是我的夢想,當時真恨不得每天24小時都用來學習。”

考上北京大學的崔慶濤說:“我的目標是北京大學專項生。”

美國哈佛大學曾對一群學生進行了關於目標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

3%有清晰的長期目標的,25年後,幾乎都成了社會頂尖人士。

10%具有比較清晰短期目標的,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目標模糊的,未來沒有那麼美好,多生活在社會中下層。

最後27%的人毫無目標,生活多數過得很不如意,要靠社會救濟。

“如果你要去月球,你就要向著太陽跳。”沒有目標的人生該有多麼迷茫?沒有努力學習的動力,那麼一年又一年的讀書又將多枯燥?我們可以試著去培養孩子的目標意識,既樹立長遠的目標,又確立近期的目標——

A,一份必備的學習計劃表。包括孫宜林在內的許多優秀學子,均分享過一條相同的經驗:那就是制定一份學習計劃表,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制作表格,確定每天要幹什麼,每週、每月有哪些計劃,比如做哪一門功課的習題,做多少習題,白字黑字,會對孩子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B,鼓勵孩子堅持目標。僅僅一張學習表是不夠的,還要讓孩子將目標堅持到底。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將計劃表放在醒目的位置,全家來監督督促。一旦孩子實現一個目標,家長要多加鼓勵、激勵。面對孩子想要半途而廢的“藉口”,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讓孩子堅持按照計劃完成目標。

C,大小計劃並重,並及時調整。媽媽們要多多與孩子交流,瞭解他們的長遠目標,並幫助孩子一起分解目標,細化任務,比如細化到每個學期能成績能提高多少,細化到月考提高几分。當然,家長要及時跟蹤孩子的進展情況,及時幫孩子修正目標。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分享學習秘訣,這三點尤其關鍵!


03

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讀著孫宜林和崔慶濤的故事,有一個小細節印象深刻。

孫宜林的外公已經72歲,12年前突發性腦梗塞,如今半身不遂生活難以自理。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是教師,從小就教育宜林要學會做人做事,尊老愛幼。所以,孫宜林一直心存感恩,對長輩非常孝順,只要在家就會給外公洗腳。

即便是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孫宜林和崔慶濤都沒有選擇趁機放鬆自己,而是趁著有限的時間,去幫助父母幹活,去照顧老人,去分擔家庭的重負。

相比孫宜林和崔慶濤的行為,有些孩子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在日本留學的汪佳晶,在5年裡一直沒打過工,所有費用都要依靠媽媽每月7000塊錢的收入。最後,媽媽到處借錢,再也拿不出錢,汪佳晶竟然在機場捅了媽媽9刀,致其死亡。

黑龍江的女孩欣然已經16歲,卻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痛心的事:將媽媽囚在家中八天,有四天沒給媽媽吃飯,還將媽媽捆在椅子上打罵,直到媽媽被折磨致死。

心存感恩,猶如天使,溫暖著身邊的人。

而喪失感恩之心,不能善待親人和友人,甚至會如惡魔般威脅到別人的生活,乃至生命。

作為家長,我們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總是不計回報的付出,殊不知在這種盡心包辦的過程中很容易忽略孩子感恩心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儘量給予孩子“求回報的愛”——

A,感恩,從一句謝謝你一開始。在孩子的成長中,會受到父母、親人、朋友的許許多多幫助,要讓孩子懂的說“謝謝”。大人更要經常在生活中表示感謝,讓孩子可以耳濡目染,在心裡種下一棵感恩的種子。

B,帶孩子多多參加志願活動。現在社會上有豐富多彩的志願活動,有幫助貧困孩子的,有幫助孤寡老人的,有在車站、商場負責引導志願等等,要讓孩子從家庭中走出來,卻感受弱勢群體的不易,既學會感恩父母,又學會感恩社會。

C,避免對孩子有求必應。越是容易獲得的東西,越不會去珍惜。這對孩子同樣適用。家長在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基本需求和額外需求,既說“yes”,又要說“no”。尤其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堅持原則,堅決拒絕。

有條不紊的學習計劃、優良的品德、堅韌的毅力…在孫宜林和崔慶濤這些優秀學子身上,還有不少“閃光點”,值得家長和孩子們學習。

可學習並不意味著模仿。我們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同美國成功學大師奧裡森·馬登編著的那本《一生的資本》中的一句話:“在人的身體裡潛伏著巨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一旦被喚醒,即使是在最卑微的生命裡也能像酵素一樣,對身心起到發酵、淨化作用。”

期待著,我們的孩子在成長中釋放力量,如那一粒粒沙子般,蛻變成為美麗的珍貴,閃耀於世。

中高考請關注:北清霸學官網(北大清華狀元學習力培訓中心)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分享學習秘訣,這三點尤其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