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韓復渠為什麼放棄山東?

焦思聰


韓復渠在抗戰初期和蔣介石的矛盾尖銳,為保存自身實力,韓放棄了山東,成為民族罪人

韓復榘,字向方,今河北省霸州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軍事將領,曾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中原大戰之時改投蔣介石麾下,戰後出任山東省主席。

(韓復渠)

韓復渠雖武人出身,但並非張宗昌般的一介莽夫。在他主政山東期間,力主在全省內禁菸、剿匪、肅貪、興辦教育、圖強經濟、改良鄉村,政績是非常出色的。

在七七事變之後,韓復榘以民族大義為重,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的“華北五省自治”計劃,決心抗戰到底。

在這個時期,韓復渠在戰略上的態度是死守山東,原因有二:

一,出於民族氣節,但凡有點骨氣的,誰都不願意做亡國奴。

二,這裡畢竟是自己的地盤,自己苦心經營多年,怎麼說也不能輕易讓給日本人。

在中日談判破裂之後,入關後的日軍開始南下進兵,河北守軍在日軍的進擊下迅速崩潰,山東岌岌可危,為此韓復渠為此多次向中央求援。

而此時淞滬會戰激戰正酣,為避免中央軍兩線作戰,蔣介石也急需要韓在山東擋住日本人的攻勢。於是對韓復渠極盡勉勵,任命他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山東軍務,並答應撥給他重炮,要其死守黃河防線,力阻日軍南下。

韓復渠在聞聽承諾之後,抱定抗戰守土之心,親自披掛上陣與日軍血戰。

10月,日軍抵達魯冀交界,韓復渠與日軍交上了火。在歷經夜襲桑園車站、德州之戰、臨邑之戰、濟陽之戰、徒駭河之戰後,韓復渠軍損失慘重。

日軍來勢洶洶,韓感覺即便有黃河天塹也擋不住日軍多久了,於是請求調第51軍于學忠部支援濟南,但是遭李宗仁拒絕。而此時蔣介石承諾給韓復渠的重炮也並沒有按時抵達,而是撥給了蔣介石的嫡系湯恩伯,這讓韓復渠十分惱火。

韓復渠認為蔣介石有借刀殺人的意圖,想利用日本人之手消滅自己的有生力量。

若自己打贏日本人則可以平外患,若自己輸給了日本人則可以除內憂,總之損失最大的還是自己。

韓復渠的想法也絕不是單純的小人之心,其實蔣介石就是這麼想的。韓復渠自從署理山東之後,處處排擠中央委任的官員,截留稅收,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王國,對此委座怎能熟視無睹。

蔣介石的想法是硬仗由軍閥們打頭陣,在前面消耗一波日軍,之後中央軍再跟進。

(此時在徐州駐守的李宗仁不斷地在韓復渠和蔣介石之間打圓場,但最後仍沒有保住山東)

面對著蔣介石的言而無信,韓復渠顯然不願意為他人做嫁衣。再三思量之後,韓不顧屬下的反對,毅然放棄了濟南南撤。

此時南京已經丟失,國軍面臨的壓力空前嚴峻,韓復渠自棄濟南的舉動讓蔣介石十分震怒。

放棄濟南之後,韓復渠又拒絕了李宗仁守衛泰安的命令,與中央徹底撕破臉。

而此時面對日軍的咄咄緊逼,國民政府已決定遷都重慶。但當時的四川軍閥對於中央的遷入十分抵制,作為四川省主席的劉湘雖然也願意為了中華民族,派兵出川抗日。

但對於中央入川也是心不甘、情不願。

誰都知道,一旦中央建陪都於重慶,屆時四川軍政皆歸於國民政府,這將嚴重損害了劉湘和四川軍閥的利益。

而韓復渠這時便積極聯絡劉湘,相約共同倒蔣。

韓復渠的行為被軍統探知,徹底激怒了蔣介石。不過隨著1938年初劉湘的病逝,韓復渠的計劃最終沒能實施。

(四川省主席,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劉湘)

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藉口在河南省政府召開高級將領機密軍事會議,招韓復渠前來與會。

韓復渠未做防備,在到達會場後就被立刻羈押。隨後,國民政府成立了特別軍事法庭審判韓復渠。

而面對法官的質詢,自知罪責難逃的韓復渠始終不發一言。畢竟抗命丟失山東一罪,是怎麼辯駁都無法開脫了。

此時言多必失,多說無益,不說反而少留把柄與時人和後人。

在質詢無果的情況下,韓復渠最後被法院判處死刑。

1月24日晚上7點左右,韓復渠被軍統特務押解到武昌市平閱路33號內院一座小樓上槍決。

縱觀韓復渠在抗戰中的表現,雖無賣國之心,但卻有賣國之實。他為了一己之私利,不顧抗戰之大局,悍然將山東讓與日本人,丟土失地,罪責難逃,他的死也無任何冤屈。

並且由於他的不戰而退,致使徐州會戰提前打響,陡然增加了李宗仁的負擔,最後國軍也沒能守住徐州。

而更為嚴峻的是,山東丟了,徐州丟了,日軍便可大舉進犯河南和江淮,湖北亦不保矣。

蔣介石為了擋住西進和南下的日軍,不得已在花園口決堤,滔滔黃河水瞬間禍及整個皖北、蘇北、魯西南地區,給這些地區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

對此韓復渠終究難辭其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