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24小時書店”50天記:上半夜讀書,下半夜足球

本報記者 江雪

4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的一封回信中,肯定了“24小時不打烊書店”的創意。50天過去了,三聯24小時書店在經歷了最初的熱鬧之後,現在的情況怎麼樣呢?三聯書店給出了這樣的數據:平均每晚零售實洋為2.5萬元,近期回落至每晚1萬至2萬元,白天日均零售實洋為4.6萬元,加起來比去年同期銷售額增長了60%。

“24小时书店”50天记:上半夜读书,下半夜足球

書店老闆“和簋街商家

聯手做夜間營銷”

當“24小時書店”的燈光,打破了以往“到9點就關門”的“文化慣性”時,意想不到的是,行業人慣性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特別熟悉北京夜店“簋街”經濟特色的三聯書店老闆甚至都表示“要和簋街的商家們聯手做好夜間營銷”。

並沒有人嘲笑這個創意。在公眾期待這個想法成為現實的日子裡,消費激情和慾望並沒有減弱。無論是忙碌的工作日,還是閒暇的休息日,有著精神追求的消費者都要尋找各自的“地標”。

儘管世界上各類經濟學家、營銷大師都有表示“任何一個市場的興旺與衰敗,都是供求關係導致的結果”,但唯有對於“圖書市場”的預測,他們不敢輕易斷言。就在三聯“24小時書店”官方微博上透露了最新數據的6月,當公眾已經習慣新華書店等老字號書店淡出視線時,很多新的品牌如鳳凰集團、譯林出版社投資的“空間書店”表現出了另一番景象。

一位在出版界工作了30年的員工告訴記者:一個書店品牌以新業態、新店風、新服務聚集著粉絲會員,它可以躋身於高端商業中心,不僅讓公眾看到了商人對文化的堅守,也讓投資者看到了“綜合型書店”魅力與未來趨勢。

喜歡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世界、分析經濟現象的英國作家保羅·利查森的一篇文章,近日被中國書商們傳閱著。他直言“研究表明,英國1/3的成年人並不會定期閱讀,這聽起來很糟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意味著2/3的成年人是會定期閱讀的。而且在消磨時間方面,閱讀會比逛公園、看電影、看戲劇、聽音樂會受到更高的評價。”

事實上看,“24小時不打烊書店”做到了“讓書香瀰漫開來”。北大經濟管理學院的企業家學員在“班級微信平臺”上表示:從文化上講,一種風氣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積澱的。但在歲月長河中,支撐這種風氣形成顯然更需要全民真誠的努力。

佛學界人士在“世界讀書日”表達的“書香瀰漫,是希望中的一種意境,那樣的氛圍,會給一個國家、城市、企業、家庭帶來福祉”的觀點,溫暖了很多人。同樣,出版界企業家在服務文化上的創新,同樣帶來了市場的震撼。

晚9點,記者來到北京最大一家“空間書店”。此時,肯尼迪的“回家”已淡淡地旋起。這首中國百姓都熟悉的音樂開始提示逛商場的人“該回家了,商場要關門了”。一角處,橘黃色區域的書店,燈光並不那麼耀眼。安靜地氛圍中,大人們在咖啡區靜怡地讀書、兒童在遊戲間投入地畫畫、幾位中學生擠坐在地板上翻閱雜誌。可以很明顯看出,書店給了讀者最好的設計和服務。

忙著對賬的員工善意地告訴顧客:“大商場休息,書店也要打烊了,如果有急需,您可以到三聯書店借讀、購買,哪裡不打烊。”

夜書店全國擴張,

三聯不再“孤獨”

有著歐洲風格、踐行“書香瀰漫,讀者才可續書緣”的北京萬聖書店,老闆堅持踐行著“像鄒韜奮一樣,為讀者服務”的理想。他自豪的是,萬聖書店總是有著別家書店沒有的“學術文化味道”。傍晚,年輕的女店員邊整理書,邊告訴記者:“我們店在週末也開到晚上12點了。”那份愜意和自豪,令人感動。

這天,與三聯書店有著相同文化基因的萬聖書店正在為“中法文化年”做著義務宣傳,樓梯口擺放的《專刊》像是專門為“書店粉絲們”備的一份禮品。常來購書的清華大學一位女教師推著車籃子對記者說:書籍品牌店的服務,是一定要有自己文化風格的。比如,經常舉辦作家與讀者見面會。比如,給每位購書人一次自己蓋書店章的機會。比如,樓道上海報的風格水準等等。“對買書人、借讀人、賞閱人,都是一次美妙的記憶。”她特別地強調。

說話間,剛剛獲獎的作家閻連科帶著雨傘走進了書店。他靜靜地給一位讀者簽完字後,走向了“西方文學”區域。

“24小時不打烊”撬動的不僅僅是書店的神經,還有眾多的圖書經營、作家、書蟲的心靈世界。6月2日,就在全國書商、實體書店老闆都關注“杭州24小時書店開張”時,為期15天的哈爾濱“生活報第三屆讀書節”閉幕。

受到“三聯24小時書店”、杭州“綠榕樹24小時書店”鼓舞的劉二囍在微博上透露:以自己《1200bookshop》書為名的廣州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正在裝修。

他坦言“並不僅僅是複製臺灣誠品書店,更希望像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一樣,溫暖無數文藝青年。”其實,作為成熟的投資人,他的經營並不是像他講的那麼簡單輕鬆。研究過臺灣企業家經營理念和經營文化的劉二囍,對創新經營已經有了切實的方案。他舉起了那盞燈,並希望通過專業的經營,成為文化產業的品牌店。

如今,三聯韜奮書店將不再“孤獨”,北京首家民營24小時書店目前進入了倒計時——投資500餘萬元、1200平方米的“博書屋”正在進行最後裝修,計劃於6月底亮相。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達了不同意見,24小時書店不符合產業運行的規律,也無法提升這個行業,“儘管短期內書店很熱鬧,運營良好,但長此以往,還是會面臨很多困難。”他直言,書店可以開到夜裡12點,但是在夜裡12點至早上8點這個時間段營業沒有意義,“如果用100萬元的經營成本去補貼幾十個讀者的需求,那就是一種浪費。”

“只要讀者有需求,商家就要努力地去滿足。現在是世界盃月,有的讀者上半夜在書店,下半夜就轉戰看球了,很有生活味道。”與三聯書店聯手打造“24小時書店”品牌文化的雕刻時光表示。

“24小時書店”,已經給中國圖書市場強大的品牌精神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