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一位索粉的 BOSE QC35 II 降噪耳機體驗

一位索粉的 BOSE QC35 II 降噪耳機體驗

在很久很久之前,世界上還沒有降噪耳機,當然那時候人們也不覺得周圍環境有多吵,大不了說話大聲一點就是了。但在直升機駕駛員的世界中,喊話再怎麼大聲也不可能比頭頂的發動機或槳葉的聲音大。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人站了出來,他說「要有降噪耳機」,然後在工程師們的不斷努力下,便有了降噪耳機。

作為一名合格的極端索匪,我在降噪耳機的選擇上十分專一:除了最早購買的 QC25 以外,其他所有降噪耳機都是索尼的產品。從 ZX770BN 到 100ABN 再到後來的 1000X,每次換耳機時索尼的降噪效果都能讓我驚訝。尤其是戴上 1000X 後的空曠感覺實在人印象深刻。

因為 QC35 II 已經推出很長一段時間了,所以上週再次拿到 QC35 II 後,我想以一個 1000X 用戶的角度來聊聊 QC35 II 的體驗,結合我的使用場景,聊聊降噪耳機在使用中的體會。

佩戴舒適度

降噪耳機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隻能在地鐵上好好聽音樂的耳機,我在使用 QC35 II 或 1000X 期間更多的時候耳機內並沒有播放任何音頻內容 —— 我只是想安安靜靜地看書或者做其他事情而已。對於我這種恨不得睡覺醒來時就戴上降噪耳機的神經質型用戶來說,佩戴時的舒適度十分重要。

一位索粉的 BOSE QC35 II 降噪耳机体验

在佩戴舒適度上,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 BOSE 遠遠領先於索尼。可能是耳罩設計的問題,無論是 770BN、100ABN、1000X 再或者是後來的 1000XM2,在使用時都沒能做出頭戴式耳機常有的「包裹感」,總覺得差了一點東西。而 BOSE 戴起來就舒服很多了。雖然看起來 QC35 II 的蛋殼型耳罩比 1000X 要小,卻能完整的包裹住耳朵,其「無感佩戴」的程度領先索尼很多。要知道對於一隻頭戴式耳機而言,「無感佩戴」是一句非常高的評價了。

除此之外,1000X 還有一個嚴重影響使用體驗的問題:索尼的氣壓平衡實在是太差勁了。上文有提到,我會長期佩戴且開啟智能降噪模式,在持續使用後會出現嚴重的耳內壓不平衡的現象。雖然在後續型號 WH-1000XM2 中索尼提供了氣壓平衡的選項,但主要是用於改善針機艙內使用降噪的狀況,並未對日常使用時的體驗做出修改。在長時間使用後依然會出現不適,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頭暈或者頭痛的現象。

同樣的問題在 QC35 II 上也會出現,但因為 QC35 II 的降噪程度沒有 1000X 或者 1000XM2 那麼強,所以只要不像我這樣降噪耳機一戴上就是 7 個小時,這樣的問題不會成為負擔。

降噪效果

在降噪效果這種差異相對明顯的方面,結論可以先擺出來:

QC35 II 的降噪效果在行業的頂端,但不如索尼 1000XM2。

在佩戴舒適度與降噪效果這兩棵「技能樹」前,索尼選擇了降噪效果,而 BOSE 選擇了佩戴時適度。在降噪效果方面,QC35 II 沒有在QC35 的基礎上做太大的改進;QC35 II 加入了一顆降噪強度調節按鍵,可以在「高」、「低」與關閉降噪模式之間選擇,只不過即使將降噪強度開到高,QC35 II 的降噪效果依然算不上強烈。比如最常見的地鐵上使用,QC35 II 可以將地鐵運行時的低頻噪聲消除;但對於周圍人聲,QC35 II 的降噪效果不如 1000XM2。戴上 QC35 II 後依然能聽到周圍有人在說話,只是聲音變得很輕,即使有人大聲說話不也會覺得吵。

一位索粉的 BOSE QC35 II 降噪耳机体验

至於索尼則選擇犧牲佩戴時的舒適度,主攻降噪效果。成效也顯而易「見」:1000X 與後續高端降噪耳機所搭載的「降噪優化」模式可以說是我體驗過的降噪耳機中最出色的了,聽起來就像是「一頭扎進水裡」一樣安靜,甚至在面對面交談時也很難聽清對方在說什麼(為此索尼推出了快速注意模式,這個後文再詳細介紹)。

至於路邊施工這類突發的聲音,QC35 II 與其他耳機降噪耳機(包括索尼 1000X)一樣,只能將噪聲水平降低,把聲音從擾民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畢竟這類降噪耳機主動降噪工作原理都是「播放相反信號」以抵消掉環境噪聲,對於突發的聲音或者音量太大的情況主動降噪效果並不出色,這種時候就只能靠被動降噪(也就是隔音)來解決了。

不過話說回來,降噪耳機本身定位也不是工作期間的護具,操作這類機械工具應該使用專業的隔音耳罩或者耳塞而不是降噪耳機。QC35 II 的產品定位是在地鐵、辦公室等輕量噪音環境或飛機上持續低頻噪音下使用。

其他感受

前段時間我的 1000X 左右耳梁齊齊斷裂,在某寶定製的鋁合金耳梁送到之前我就一直在使用這隻 QC35II。在音質方面,兩者的表現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畢竟受多種因素限制,降噪耳機的音質都不可能像高端 Hi-Fi 耳機那樣出色。其中 BOSE 為藍牙 4.1 無線耳機,支持 SBC 與 AAC,暫不支持 apt-X 或 LDAC 傳輸;索尼方面支持的制式就較為豐富,1000X 除了常規的 apt-X 以外也支持自家的 LDAC,只是連接較為不穩定。當然兩者的的音質都不是最重要的賣點,所以中等偏上的音質在我看來已經足夠。

一位索粉的 BOSE QC35 II 降噪耳机体验

至於操作,兩者較為不同,索尼選擇將大部分的操作都交給了右側的觸控板,聽起來比較繁瑣但實際用起來還挺順手的(跟 Marshall 的金屬搖桿差不多),不過由於觸控板識別面積實在是太大了,有時會出現誤觸的現象。BOSE 採用了較為經典或者說原始(操作原始但好用)的按鍵方案,操作跟手機耳機上的線控差不多,上手完全沒難度。兩者之間孰優孰劣就看個人取捨了,我個人更偏向 BOSE 的方案,因為索尼的觸控操作經常會在無意間觸發操作。

轉用 BOSE 的這段時間我對 QC35 II 還是非常滿意的,畢竟論降噪耳機的舒適度,BOSE 比索尼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但除了索尼的降噪優化以外,1000X 上還有一個我十分想念的功能 —— 快速專注模式。將手掌覆蓋在觸控板上,耳機會自動調低音樂音量,同時耳機變為拾音模式,將附近的人聲(中頻附近聲音)放大,讓我不用取下耳機就能與同事對話;鬆開手掌後自動恢復正常的播放與降噪。

一位索粉的 BOSE QC35 II 降噪耳机体验

這可能是 QC35 II 在我這種友商粉絲「惡意找茬」下唯一的缺點了,因為在很多方面 BOSE 都比 SONY 優秀。比如在 App 中,BOSE 除了基礎的連接設備管理以外,沒有任何多餘的功能。同時,QC35 II 可以同時連接在兩個不同的設備上(雖然不能同時播放來自兩個設備上的聲音),對於我這種同時使用多部手機的用戶來說尤為方便。索尼 1000XM2 的 App 雖然功能上較為齊全,但說實話,大多數功能我只會在剛拿到耳機的前半個小時開著玩,比如降噪模式智能切換,用起來還是自己手動切換比較實際。

而且上文有提到我用降噪耳機時不一定會播放內容,有時作為電子隔音耳機一戴就是一天。雖然說兩者的續航時間都足以讓我用接近一整天(考慮到大多數國際航班的飛行時間,10 小時的降噪續航時間已經是頭戴式降噪耳機最基本的要求了),但問題是我的手機很可能撐不了這麼久。索尼 1000X 在斷開藍牙連接後不一會兒就會自動關閉電源,有些時候就會比較尷尬;BOSE 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電源開關開就是開,關就是關。

一些選購建議

下面的建議完全是我作為一個用戶給出的挑選意見,我不是降噪耳機專業戶,但是我用得也不算少了,在我看來有這個必要給大家分享一些選購降噪耳機的建議:

  • 如果你想一隻頭戴式耳機覆蓋所有使用場合,那就買 QC35 II 吧。出色的做工、優秀的佩戴體驗與讓人滿意的聲音對得起這個價格。
  • 如果你像我一樣會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耳機,可以考慮一下索尼的 1000X 系列。不管你想要頭戴式或項圈式耳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 如果你只是想體驗一下降噪耳機的感覺,那電商平臺千元左右的降噪耳機都還挺不錯的。

作為跟固態硬盤一樣同屬「用過就回不去」系列的產品,降噪耳機不是剛需,但用過之後就很難回頭了。如果你生活在近郊地方或更貼近自然的地方,降噪耳機可以在購物車裡再緩一緩;但如果你生活在城區,那降噪耳機絕對值得一試。

優點

1、頭梁設計較寬,佩戴舒適;

2、操作簡便,可以長期開啟降噪;

3、做工及用料結實,轉軸處有螺絲強化。

缺點

1、降噪效果頂尖,但還有進步空間;

2、不支持 apt-X。

BOSE QC35 II 降噪耳機 降噪能力處於降噪耳機的頂端,佩戴時的舒適度還遠超對手。

¥2888官方網站立即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