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奇!威海小山丘中深藏千年歷史印跡

在威海環翠區羊亭鎮義和村南80米,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山丘,它就是具有六千年悠久歷史的

義和遺址。

奇!威海小山丘中深藏千年歷史印跡

遺址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60餘米,面積約3.2萬多平方米。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屬義和村得名,俗稱“蛤碴地”。其主要特徵表現為沿海貝丘遺址,反映了這一時期漁獵和採集為主的經濟形態。

奇!威海小山丘中深藏千年歷史印跡

如果不是寫著“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這個小山丘絲毫不會引起外界的注意。

該遺址於1974年發現,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個歷史階段。它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劃時代的標誌,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的出現,也是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因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古代經濟、文化向前發展的新起點。就目前所知,中國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實際開始年代還當更早;一般延續到前2000年左右。

奇!威海小山丘中深藏千年歷史印跡

1979年,當地進行農田改造,將遺址南段的東部土層移至西部,深約50~80釐米,對遺址造成破壞;整地時曾發現戰國墓坑和陪葬陶器。

春秋時期威海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萊地。

1980年,威海市文物工作者對整個遺址被破壞情況做了調查,並採集了若干標本。

1982年,山東省和煙臺市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復查。歷次調查先後採集標本百餘件,完整的不多,陶器皆殘碎,不能復原。

奇!威海小山丘中深藏千年歷史印跡

石支架——新石器時代(環翠區羊亭鎮義和採集三級文物)

採集的石器有石磨棒、礪石、石斧、石球、石拍等,石斧多為琢制,只有刃部磨光,呈弧形。石磨棒長達一尺左右,兩端直徑一寸多,中間直徑二寸,其橫截面為半橢圓形,底部較平直。

陶器有鼎足、紡輪、罐殘耳、把手等;另有骨針和獸骨。陶器均為手工捏製,造型簡單。有的陶器底部飾有各種樹葉狀花紋,燒製火候比較低。

石器比較粗糙,多琢制,僅刃部磨光。石器、陶器特徵屬大汶口文化時期,是新石器時代邱家莊類型沿海貝丘遺址。

奇!威海小山丘中深藏千年歷史印跡

豬牙 新石器時代(1963年環翠區張村鎮姜南莊採集)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膠東半島貝丘遺址課題組對義和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試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膠東半島貝丘遺址環境考古》對該遺址有所論述。

經省、市有關部門會同調查,認為義和遺址包括兩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上層屬戰國時期(1979年曾發現戰國時的墓坑),下層屬新石器時代。該遺址於1977年公佈為威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