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廣式”洋樓 千姿百態

大洋網訊 說起廣州的洋樓,大多數人會將目光集中在東山口一帶。其實,在廣州郊區,同樣存在著不少精美別緻的特色洋樓別墅,如身姿曼妙卻暗藏玄機的蝴蝶樓、展開雙翼的飛機樓、威風凜凜的坦克樓、頭頂“燕子窩”的碉樓等。記者在走訪時發現,這些中西合璧、千姿百態的特色民居建築,不少還自帶防衛功能。那麼,這些印證了羊城多元文化並存歷史的建築當中有什麼門道呢?

碉樓

萬友樓:

頭頂“燕子窩” 屋內設“貨梯”

地點:花都五星村

“广式”洋楼 千姿百态

頂層“掛”有“燕子窩”的萬友樓。

這座名為萬友樓的碉樓位於花都區花山鎮五星村,主樓樓頂為三個硬山頂屋面,青磚牆,牆上鑲嵌著幾排窄小窗戶,比周圍其他的樓房都要高出一大截。走進細看,這棟樓在六樓頂層的四個角均設有一個俗稱“燕子窩”的半出挑角堡,這些“掛”在頂層的“燕子窩”,正是為了防止外人進犯而建造的獨特結構。

萬友樓始建於1931年,由樓主歐陽萬友出資興建,故名萬友樓。萬友樓坐西朝東,主樓寬11.6米,深7.1米,樓高6層約18.25米。前帶三間兩廊式前屋一座,面闊11.6米,進深10.9米,與主樓以1.4米的巷子相隔,佔地總面積約224平方米。當地人稱,這是花都區華僑所建的樓層最高的住宅樓,也做碉樓使用。

萬友樓現已無人居住,踏進門口便是前屋,歐陽萬友的後人歐陽可桓告訴記者,幼時曾住在這座碉樓,前屋的用途主要是應付家人的日常生活,小到擇菜洗米,大到操辦喜事都在這裡進行。前屋曾被焚燬,20世紀六十年代修復,後又做過學堂,牆面上還留有紅色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大字。

來到主樓內,樓面和樓梯均以木板築成,早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樓房一層至五層用杉木隔成四房一廳,每一層房門上的花紋都不一樣。有意思的是,每層的大廳中央都有一個一米見方的“洞口”,上下位置一致,透過上面的洞口往下望可以層層貫穿。對此,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辦公室主任尚傑告訴記者:“這裡以前是用來吊運物品的,類似於現在的貨梯。”為了避免人跌落,這些洞原本應用蓋子蓋住,現在只被幾條破舊木條封住。而用來轉動纜繩將貨物吊上樓的輪軸,已沒了蹤跡。

“燕子窩”可觀察到位於視覺死角的敵人

尚傑說:“為方便查看周邊環境,碉樓一般建在村後或山邊,一有風吹草動立刻就知道。萬友樓正是位於村莊後方,前面是民居,後面是果林和農田。”萬友樓的青磚牆砌築結構也頗有講究。尚傑說:“牆體由一層順磚與一層丁磚相互間隔砌成,這種砌法叫做‘一順一丁’,這是為了讓牆體更加牢固。”外牆上還設有起加固作用的掛結。

萬友樓不僅防禦性強,還易守能攻。“燕子窩”是碉樓中最有特色的設計,所謂“燕子窩”,是個一米見方的小空間,內有五個射擊槍孔,正面三個,地面兩個。“每個槍孔都開在不同的方向,透過它們可以觀察到各個方位的動靜。”

令人驚歎的是,“燕子窩”的地面還有兩個射擊槍孔,原來,地上的孔可以監視樓下面的情況,即便敵人走到了樓下的視覺死角處,透過地上的孔,連有人貼著牆都能看到。“透過地面的槍孔澆石灰、滾油下去,就能居高臨下地還擊。”尚傑感嘆道。

炮樓

蝴蝶樓:

形似蝴蝶展翅 身後暗藏玄機

地點:南沙魚窩頭村

“广式”洋楼 千姿百态

蝴蝶樓

蝴蝶樓藏身於南沙區東湧鎮魚窩頭村一間廢棄的糖廠內。如果不是村民指路,想在眾多廢棄廠房之間找到這座樓並不容易。從正面看,這是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兩層別墅,中間的門廳及樓梯通道連接左右兩邊形式相同的多邊形隨樓,展現出曼妙的弧形線條,讓整座樓看起來如同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可惜的是,由於歲月侵蝕,牆體表面的鵝黃色牆漆剝落,露出青磚牆體。

記者繞到樓後,發現小樓的背後另有乾坤:只見樓背面築有一個圓柱形炮樓,彷彿是長在別墅上的“蝴蝶身體”。在這座炮樓上,如今只能看到7個瞭望窗,其餘的瞭望窗均被磚頭封閉。尚傑告訴記者,這樣的圓筒造型不僅穩固,比起方形建築更不易受到攻擊。主樓陽臺樓頂四周設有圍欄,每隔0.3米設一炮眼,這些炮眼不僅可用來防衛,還有裝飾功效。

蝴蝶樓的建築水準和材料都堪稱一流。主樓的窗戶雖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但依然能看到左邊靠門邊一側的窗戶是沿著牆體的弧形建造的,木製窗框和飄簷都緊貼帶弧度的牆面,沒有變形凸出,有種特殊的曲線美。此外,蝴蝶樓的地面使用的是紅泥地磚,尚傑坦言,“這種地磚比花階磚更加防潮耐磨。”

雖然樓前樓後都已荒草叢生,但通過樓外一側堆放的磚石可以推斷出,這裡或許曾是別墅的小花園。有趣的是,這個地方正是弧形窗戶望出來目光所及之處。

正面看是一棟別墅 背面看是一座堡壘

不過,蝴蝶樓的歷史卻不像它的名字這般浪漫文藝。原來,“蝴蝶樓”的建設者是當時出了名的惡霸李輔群,也被稱作“市橋皇帝”李朗雞。李朗雞作惡多端、魚肉鄉民,之後更是投敵日軍當了漢奸,賣國求榮,中飽私囊。“這是一座具有防禦功能的別墅。”尚傑說,當年李朗雞得罪的人太多,建造這樣牢固的炮樓並不奇怪。

“广式”洋楼 千姿百态

蝴蝶樓背面築有一個圓柱形炮樓

據尚傑介紹,從正面看,這座樓是一棟普通別墅,從背面看則是一座堡壘,炮樓上下設有多個槍眼和瞭望窗,牆厚堅固。從地圖上看,樓背的炮樓後面便是一條河。“把炮樓建在正對河流的地方,是為了防止背面受敵——當年水路是敵人容易入侵的路徑。”

1949年後,魚窩頭鄉政府曾在此辦公,後來作為糖廠的辦公用房使用,現已廢置,於2008年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洋樓

飛機樓:俯瞰似飛機生活細節多

地點:花都洛場村

“广式”洋楼 千姿百态

“飛機樓”

花都花山鎮的洛場村是花都華僑樓最為集中的地方,19世紀中期遠渡重洋的華僑,在20世紀三十年代紛紛回鄉買地,建造了大量外表極具特點的碉樓,共計46多座。

尚傑指出,雖然洛場村很多樓房被通稱為碉樓,但不少都是“碉樓風格的洋樓”,離真正意義上的碉樓還有段距離。他解釋,這些樓房居住性質更強,防禦功能較弱。所以稱作“洛場村華僑樓群”更加準確。

在洛場村問起“飛機樓”,可謂無人不知。它原名叫“江梓橋樓”,建於1937年,以修建這棟樓的屋主命名。村民為什麼叫它“飛機樓”呢?因為這座樓的俯瞰造型似一架飛機——如果說主樓是機身,那兩座副樓就是飛機的側翼。“飛機樓”的主人江梓橋是洛場村一位鬱郁不得志的讀書人,其子江寶卓留學美國,另一子江寶琨在美國開了“番衣店”(洗衣店),掙來的錢都寄回來補貼家用。後來,兄弟倆用掙來的錢設計建造了這座“飛機樓”。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是一棟典型的中西合璧華僑建築,青磚外牆保存完好。主樓是座三層半高的建築,首層門口立著兩根氣派的歐式門柱,每層樓都有一個外飄的陽臺。主樓的兩側各有一座副樓,尚傑說,副樓一般用作廚房和傭人居住。

據介紹,這座樓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無人居住,江家後人僱人長期看守並定期維護。走進樓內,發現裡面空空如也,但還是能看見各種中西合璧的細節。“吊頂、扶梯是西式的,地板、門框還有窗戶則很中式。”尚傑說。一樓的樓梯旁甚至留存有當年的生活用品:舂米用的木頭踏椎、一個蒙塵但精緻的四腳架,一看便知是大戶人家的物品。從二樓的陽臺往上看,可以望見三樓陽臺下精美的雕花雀替(放在柱子上端用來與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壓力的物件),樓裡的窗戶均縱橫交錯著食指粗細的鐵欄杆,想必是為了防盜。“總的來說,這棟樓居住性質更強,防禦功能較弱。”尚傑說。

火箭樓:藏身學校中西合璧

地點:花都洛場村

“广式”洋楼 千姿百态

火箭樓——“彰德閣”

記者來到位於花都洛場村的美成小學,從教學樓上掛著的沒來得及取下的散學典禮標語可窺見這座小學的“威水史”——由華僑興建,有近百年曆史。

村民口中的“火箭樓”,就是位於操場中的這座與教學樓比肩而立的“彰德閣”鐘樓。洛場村相關負責人介紹,“彰德閣”建於1923年,1997年重修,坐西朝東,中西結合建築,寬5.6米,深9.4米。

“現在華僑回來,都會在裡面喝茶。”村委會的江先生說。“彰德閣”前部鐘樓高兩層,深1.9米。首層為券廊,二層原為木樓板,1997年重修時改為青磚混凝土結構。尚傑介紹,這座鐘樓的尖頂帶有哥特式風格,鐘樓頂有一口銅鐘,外牆塑有各種中西式彩色浮雕又帶有巴洛克風格,看上去十分“熱鬧”。而二樓正中浮雕“彰德閣”和左側塑“民國十二年仲春”,右側塑“江紹甲書”,又是中式建築中的“匾額”,可見中西合璧風格在當時的盛行。鐘樓正面的牆壁上海鑲嵌《學校碑記》和《重修彰德閣碑記》兩塊石碑。後部為一幢中式傳統建築,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牆。1997年重修時外牆改貼綠色條形磚。不過,這樣的修繕也讓尚傑大嘆可惜:“綠色條形磚太過於現代化了,讓後部的建築和前面的鐘樓看起來風格迥異。”

修業中學:鐘樓見證三代學子

地點:花都洛場村

“广式”洋楼 千姿百态

修業中學鐘樓

這座同樣位於洛場村的修業中學鐘樓存世已有80餘載,從課室、禮堂至近20年的飯堂,這座老建築以不同的角色孕育了三代村中學子。

這座鐘樓坐北朝南,正中央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兩層建築。首層由四根古羅馬式立柱支撐,房頂上立有一個哥特風拱形歐陸塔,那是負責打“上課鈴”的鐘塔,如今沒了大鐘,徒留光禿禿的塔身。建築上層正中有一匾額,從右至左刻著“修業學校”四個正楷繁體大字,字跡黯淡。以中央的主體建築為軸心,向兩側擴展,形成一個小型建築群:瓦面磚木平房,紅磚曲尺迴廊,交錯呈現出中間高聳,兩邊低平的格局,帶有歐陸式的平衡美感。

修業中學始創於1933年,由當地華僑斥資建成。當時學校有300多名學生、幾十名老師,可謂遠近村莊中最大的學校。但好景不長,學校建成僅6年,便遭日本侵略軍炸燬。上世紀八十年代,村裡的適齡學童增多,修業中學擴建新舍,原來的校舍只能“屈尊”成為民辦技校的學生飯堂。後來,技校搬走,飯堂被騰空,如今只有荒草作陪。

專家:

廣州碉樓脫胎於客家圍屋

美學追求與防禦功能並重

尚傑告訴記者,廣州的碉樓主要脫胎於客家圍屋,但從形態上根據廣州的地域特徵有所改良。以花都洛場村的華僑樓為例,這些建築多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歸國華僑所建。從形制上看,這些華僑樓的裝飾工藝考究,中西合璧風格,佈局、內部裝修與陳設以中式為主,造型則以西式為主。從功用上看,這些建築不少既是住宅,同時也有防衛功能,四周設有“碉堡”,是集居住、防衛和中西建築風格的鄉土建築群體。“無論造型千變萬化,但碉樓的特徵就是融合了生活居住功能和防禦功能的獨立建築。”

不過,尚傑強調,並非所有兼具居住與防禦功能的建築都是碉樓,以蝴蝶樓為例,這棟樓雖兼具居住與防禦功能,但兩者功能性相對獨立,分別由一座外形似蝴蝶的別墅和防禦性很強的圓筒形炮樓有機組合在一起。

為什麼要修建帶有防禦功能的洋樓?原來,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解體,那時恰逢“淘金熱”,在花縣(現花都區),不少人背井離鄉到海外打工,經過艱苦奮鬥逐漸有了些積蓄,衣錦還鄉買地建房。當時社會秩序混亂,土匪山賊眾多,生活較為優渥的華僑們成了“大肥肉”。為抵禦壞人入侵,保護家眷和財產安全,華僑紛紛建設這種帶防禦功能的樓房。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實習生龐舒尹

統籌/廣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