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穷人的孩子上名校正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常常吐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合理,将孩子的命运寄托在一场考试上不合理。但现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也许快要结束了,但这对普通家庭和穷人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好消息。

近日,一则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方案里面提到将“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届时高考成绩占比将不低于60%”。事实上,综合评价录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几年前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便已经开始试点这么做了。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穷人的孩子上名校正变得越来越难

通俗点说,高考综合评价录取也就意味着,高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了。综合评价录取,要综合学生的高考、专家面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三个方面的成绩来综合评定考生。

这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想要靠裸分成绩考上名校将会越来越难了。2017年,清华大学在浙江省共招生150人,其中裸分录取的只有15人,刚好十分之一。

高考的分数作用被削弱了,这件事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影响不一样。对城镇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更强,他们更能适应这样的综合评价模式。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穷人的孩子上名校正变得越来越难

而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呢,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明显不如城镇孩子,他们也不可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去上各种各种的补习班。更何况,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也远远不及城镇学校。很多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足,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同一个老师一手抓的。对农村学校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具备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所以,有人调侃综合评价录取:往后高考不仅要拼分数了,还要拼爹了。这绝不仅仅只是一句调侃。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穷人的孩子上名校正变得越来越难

有数据为证,2013年至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的农村生源尽管有微弱的下降趋势,但最低也能达到55.83%,一半以上。而在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中,只有35.10%的学生来自农村,仅仅只占了三分之一。

从这一点上看,综合评价录取制度,从起跑线上,农村孩子、穷人的孩子就已经输了。

其实,高考综合评价录取制度,从出发点来看是好的。但在具体的实行当中,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等情况,已经暴露出了其不公平的一面。所以,在试点综合评价录取制度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大家都知道,高考之于中国孩子和家庭的意义。高考,也许是大多数人可以赖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高考承载的绝不仅仅只是教育的问题这么简单,高考还承载着社会公平的意义。

任何关于高考的改革,都必须要考虑到公平才行。

不过,现在就断言高考综合评价录取不公平似乎也为时过早,但是良性合理的怀疑总是一件好事。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穷人的孩子上名校正变得越来越难

高考综合评价录取,穷人的孩子上名校正变得越来越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