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鲧禹冶水与帝尧都城

鲧禹治水与帝尧都城

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于2000年结束之后,一项更为重大的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着重对几个遗址进行重新研究性发掘,这几个遗址分别是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和洛阳二里头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如今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山西陶寺遗址就是帝尧的都城,史籍中称为尧都平阳;石峁遗址,或为黄帝后裔的城邑;而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之都城。

古籍均记载帝尧时期的中国有一场滔天洪水,禹因治水之功,被帝舜授以帝位,开创夏朝,禹也因此被称“大禹”。2016年8月4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吴庆龙教授团队,在美国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文章——《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证据》。但是反对者认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的夏朝建立时间是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因此大禹治水的时间比吴庆龙发现的这次洪水要早200年左右;而且大禹治水应该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吴庆龙发现的黄河堰塞湖是在青海省循化县,目前并没有能力模拟溃坝会对黄河中下游造成大面积淹没。

在这场争论战中,关于帝尧时期的大洪水,专家们认为鲧禹治水一共花费了22年,即鲧治水9年、禹治水13年。但是我读《史记》三遍,认为鲧治水一共花费了29年,加上禹治水13年,实际治水共花费了42年。《史记·夏本记》载:“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而据《五帝本记》记载,尧得舜时舜三十岁,舜摄行天子之政时年五十岁,此时鲧治水已29年了。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方法更简单,以疏通为主;鲧治水失败,不是添堵的方法不对,而是筑坝的方法工程更大、更劳民伤财,鲧“负命毁族”,伤害了多数氏族的利益,引起公愤。

《史记》载尧禅位给舜,历史上多有争论,或认为舜乃夺权——传言“尧幽囚”。而舜禅让给禹,则是水到渠成,其时禹的威望已高,被称“大禹”,且禅让制已有前车之鉴。而禹即位后,也曾选皋陶为接班人,皋陶卒,又选益为接班人。但是在禹崩之后,因为益并没有多少政绩,只能“让帝禹之子启”。《竹书纪年》则认为是“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史记》载帝尧98岁崩时舜58岁,舜100岁崩之后三年禹即位(至于那时有没有守孝三年值得探讨),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舜50岁执政时使禹治水,此前鲧已治水29年,故大洪水发生时间约为公元前2152年左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研判断陶寺古城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与帝尧、帝舜年代吻合。

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研判断石峁古城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至2000年之间,早于陶寺古城而亡。而石峁遗址石头城的消失考古认为是因为气候原因,气候变冷且干旱无雨,导至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而石昴古城虽比陶寺古城更大,但不是都城,且不仅有农耕,更有游牧,考古发现大量的用燧石制作的箭头,比玻璃还要坚硬、锋利。考古亦发现,陶寺古城的消亡是因为外族入侵加上内部叛乱,陶寺古城主要是农耕文明。

我这里有一个大胆的假设,陶寺遗址是因为被石峁遗址原居民入侵而导致消亡的。石峁古城居民南迁,最有可能攻击的就是富庶的陶寺古城贵族,抢夺他们的财富,同时陶寺都城的贱民亦发生暴动,导致陶寺古城没落。2018.8.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