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幸好100年前年發明了火箭,若在今天,是肯定不能被髮明的

隨著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智能工業時代”的高新精尖技術的發展,歐美國家將重新獲得活力。工業會迴歸美國。

工業4.0

說這些話的人,根本不懂得“政治正確”的危害。也不明白美國勞動法案,平權法案,“奧巴馬”式罰款的威力。

幸好100年前年發明了火箭,若在今天,是肯定不能被髮明的

對於“美國製造”的成本測算,有著巨大的誤解。“美國製造”的成本,不是你拿到的價格。至少要乘以2, 因為你在美國設廠,你就是“新企業”。

白左聖母,環保份子,動物保護主義,都在那裡看著你。 “百年老店”無法指責。他們不能把建成的電廠給拆了。可是你要新建一座電廠試試。

“新建”的成本,至少是老店的二倍。 法國德國,是“殭屍經濟”。苛刻的勞動法和環保法規,不是使得經濟增速5%降到4%,而是直接降到1%,你要經歷無數無數無數無數利好。才能超過零。

你要看歐美經濟能不能起來。你首先要看,歐美的年輕人能不能創業。如果歐美社會一個“主流”的白人精英,父親是議員,母親是教會高層,連這樣的白人,都不能克服“成本”去建電廠。何況你一個外來人呢。

企業總部

我們知道,中國的企業,有一個特色。“中心城市”,往往也是“產業城市”。 好比深圳有招商銀行,平安保險,華為,中興,萬科。

上海有金山石化,寶山鋼鐵,通用汽車,張江藥谷,中芯科技,所謂六大產業。

北京有完整的互聯網,影視,文化產業。還有世界500強大大小小的總部。

對於中國來說,一家大公司,他的“總部”往往都在北京,上海,深圳。特大城市,核心城市,往往也是“產業城市”。

不管什麼高科技電子芯片,醫藥,汽車,石油化工。招商引資衝在最前面的,往往是特大城市的市長。而有招商實力的,也是這些大城市。

而在美國呢,幾乎沒有任何一家(非金融)大公司,總部是設立在大城市的。

美國一般的企業總部,總是喜歡放在小城鎮。有時候甚至是鄉村。譬如說,蘋果新總部在庫比蒂諾市(人口只有6萬人),奧迪總部在巴伐利亞的Ingolstadt。

幸好100年前年發明了火箭,若在今天,是肯定不能被髮明的

apple park

5毛黨的解釋,歐美的國家,更加“去特權化”。所以中心城市沒有那麼多的優惠促銷政策。企業比較傾向於聚集在小城鎮,有利於要素分配。體現了歐美社會優越性云云。

其實“小城鎮”是非常缺乏效率的。人類是複雜的社會動物。你不僅僅需要上班,你也需要社交,需要夜生活。

生活在小城鎮的話;小鎮上一共只有3000人居民。卻有15000個員工。村鎮居民們只能給員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服務。哪裡還有能力提供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沒有消費的話,我賺錢有什麼用? 把總部設在這樣的小鎮,對員工的士氣真是非常不利的。對員工拜訪客戶或者接觸客戶,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導致招不到人。

看似企業避開了“租金”昂貴的大城市。可是運營過企業的人都知道,現代服務業,房租和“人力工資”,基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房租:人力=1:10

你把公司設在了恆隆,看似多付了幾十萬的房租。但是員工上班更方便,更便捷,更愉快。員工寧願少拿1000元工資。也不願意去郊區。全公司上百號人,你反而是賺的。

大城市本身就意味著競爭力。因為有競爭力,所以才搶出了高房價,高物價。而不是反過來,高房價高物價阻礙了競爭力。

為什麼歐美500強,要把企業總部設在荒郊僻壤中, 答案是,我如果是歐美500強CEO。我也寧願在鄉下待著。

在美國,你要交聯邦所得稅。交完了之後,你要交紐約州的州稅。再交完之後,還沒了,你還要交紐約市的“市稅”。

在美國大城市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無邊無際的“企業責任”“拯救弱勢群體”。今天有人在你企業門口討飯了,明天有人和你說拯救非洲斑馬了。後天哪哪地震你又得捐款了。

哪怕你臉皮厚如城牆。紐約市的市長親自來找你了。一開口就說,“本市的財政目前比較困難”。 你看怎麼辦,還有那麼多的窮人在領低保,本市的醫療保險體系也有很大的虧空,養老金搖搖欲墜,還有許多黑人小孩無家可歸。你看怎麼辦,你這個萬惡的資本家要不要出一點血。

你要是不服氣的話,要不要讓稅務、工商、城管來查查你的合規性。

企業總部,必然有很多機器設備。尤其是高端製造業,高端醫療器械,全世界可能就這麼幾臺,達到了極高的精度。這些機器搬遷不易,留在市政府手裡,就是最好的人質。

所以美國的CEO們,是想得極為明白的。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麼。我就去人口最少最少的行政區小鎮。3000人還太多,恨不得300人。 當鎮長找上門來,要我支助年輕人學費。可以,一口答應。老年人養老金。可以,一口答應。醫療保險計劃。可以,一口答應。 你撐死了也就3000人。我就算把你這3000人全部都餵飽,又如何。但是我肯定不會去紐約的。

火箭到了現在是肯定不會被髮明的

言歸正傳,其實你舉一反三。讀到這裡,自然已經明白了。 我們要感謝芬·布朗於1926年發明了火箭。否則放在今天,是無論如何不可能被髮明的。相應的,也就不會有氣象衛星,GPS導航。

在今天,“太空電梯”,“太空農場”,“磁懸浮城市”這些嘗試,是永遠永遠也不可能發生了。你想,火箭發射時,噴出了多少汙染氣體。這些氣體,會不會汙染環境,會不會破壞臭氧層。

幸好100年前年發明了火箭,若在今天,是肯定不能被髮明的

要不要搞個幾千人在門口抗議。 哪怕不汙染環境,火焰噴死了某一個小動物。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

很多時候,環保是一門“收保護費”的行為。真正肥潤養活的,是環保組織領袖。

20世紀下半葉,任何大型的創新與探索行動。都不可能在歐美髮生。 因此百業蕭條,人類文明進展緩慢。而只有IT和金融,還在創新不斷, 因為這二個行業,環保分子管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