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認為中醫大夫是越老越厲害,你怎麼看?

老袁學醫


很多人對中醫學有很深的誤解,這不只包括於普通民眾,甚至有些中醫學者同樣如此。有人認為,年輕人沒有經驗,好的中醫一定是老中醫。

試拿武俠來舉例。《射鵰英雄傳》中,江湖上頂尖高手是天下五絕,可是郭靖僅僅七八年便能夠四絕打成平手。相應的來說,柯振惡習武六十年也沒有郭靖一半的水平。這是為什麼,悟性努力缺一不可。

中醫要有臨床經驗,但是更重要的是中醫要有理論指導,就像天下武功的總綱《九陰真經》,因為有其理論指導,郭靖武功所以能一日千里。中醫亦是如此,沒有理論,只知道埋頭苦練,那就永遠沒法昇華,那只是匠人,不是大師。

中醫看病,辨證論治。絕不是用幾個固定的方藥。根據經驗你可以看好經驗之內的病症,可是經驗之外呢?遇到疑難病症用怎麼辦?因此必須依靠完整的理論體系層層分析病情,才能解決問題。不掌握好中醫理論是無法當好醫生的。

因此我認為要當一個好中醫必須具備三點:理論基礎、臨床經驗、悟性。首先中醫臨床跟師是必需的,它可以讓你學到老師的經驗,但是理論基礎同樣重要。有些病是有經驗的,而有些病卻是沒有經驗的,那這就得需要理論的支持。所以中醫自然也不是歲數大就能代表醫術高。中醫隨著年齡增長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是經驗並不能代表全部,年輕人同樣具備年輕人的優勢。

年輕人學中醫,首先他的理論更紮實。現代中醫教育更加系統化。理論基礎、診斷、中藥、方劑、針灸很有條理性,老一輩中醫學習過程沒有書本這樣精細,這是年青一代醫生優勢的地方。還有一點,年輕人思維更加敏捷,用藥更加大膽、果斷。年輕人石膏半斤、黃連一兩,是很常見的事,上年紀以後瞻前顧後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年老與年輕的差別。當然,年老也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穩重。年輕人看病單刀直入,三物白散敢開,生川烏、生草烏、斑蝥敢用,麻黃、細辛一開就是10克,甚至更多,因為沒想得那麼複雜。當膽大具備心細這就上了另外一個層次。因此,中醫並不是老人的天下。

我認識很多西醫,每當他們遇見沒法確診的病人,他們總會說這麼一句話,“推薦去中醫科進行調理”。我一聽就不高興,我說:“西醫是治病的,中醫同樣如此,它不是搞調理的”。雖然中醫是可以調理身體的。《內經》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中醫治病就調衡陰陽,這是一個理論總綱。但具體到某一個疾病,就不僅僅是調和的問題了。首先,看古人的例子。扁鵲,他治療過虢國太子的屍厥,當時病人都已經進了棺材,他看到棺材滴血,既然不是外傷,怎麼會滴血呢?打開棺材看,發現棺材裡的人還有呼吸,於是就救活了他。這不是最典型的中醫治療急症嗎?鄧中甲老師曾講過他的一個案例,年輕時鄧老師下鄉行醫,遇見病人腸梗阻,送來已經奄奄一息,需要馬上進行手術治療。但是村裡會手術的人被臨時調走了,萬般無奈只能中醫來看。於是就用大承氣湯加減治療,第二天病人馬上問題就解決了。當時同行的西醫團隊都轟動了,說中醫居然能治療腸梗阻。像這樣治急症的例子太多了,如果舉例可以舉出很多來。所以說,中醫是完全可以治療急症的,並且是很擅長治療急症的。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大量的中醫不會治療急症,從而使人們產生了中醫只會調理的誤解。

還有一個觀點就是中醫人自己錯誤的觀點,中醫治病不用方而只用藥。為什麼我要講這個話呢?因為我個人認為現在的科研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傾向,就是過分強調研究單味中藥的化學成分作用,西醫學中醫往往就是這麼一個模式。我們現在受西醫的影響,我們中醫也開始研究單味藥的化學成分了,可是再大劑量的人參皂苷又怎麼和獨參湯比?這個方向不過是做無用功罷了。

再就是我們的科研傾向於研究某個秘方、自擬方,有的人就是研究某一味藥。殊不知,中藥是特別講究配伍的,應當研究藥物配伍後的變化,才能瞭解古人擬方配伍的作用所在。比如麻杏石甘湯、麻黃湯、麻杏苡甘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升麻湯,它們的配伍不同,那麼作用就不同了,這個作用有時候甚至是相反的。麻杏石甘湯與麻黃湯作用有多大的區別?麻黃配石膏是什麼作用?麻黃配苡仁是什麼作用?麻黃配連翹和赤小豆是什麼作用?麻黃配桂枝有什麼作用?麻黃配杏仁有什麼作用?麻黃配升麻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不去研究這個。這才是真正的奧妙所在,這就是方劑的奧妙。方劑的奧妙就在於它的配伍不同,作用就不同。中醫想要振興,這些觀點必須改正,願能為中醫做些輕微貢獻。

此篇文章內容摘自“中醫雜說”。



健康保姆


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首先,哪個中醫是直接進入老年,而不經歷少年、青年、中年?如果年少的時候不努力,哪上年紀了,會是一個好中醫嗎?所以很多中醫,年輕的時候,就有所作為。第二,醫聖仲景著作傷寒論,大約是50歲左右寫的,他的寫作不像現在寫在紙上或打在電腦裡面,而是刻在竹子上;葉天士12歲左右學醫,30歲左右便聞名於天下,同期的中醫,比上面2位年紀大、小都有,請問他們算老中醫嗎?第三,中醫越老越厲害,如果說他們行醫經驗豐富,這個我完全同意,但經驗是中醫的全部嗎?中醫一直以辨證施治為中心,陰陽平衡為目的。當代的國醫大師鄧鐵濤、幹祖望等諸多國醫大師都反對經驗主義。我以前曾跟師湖北中醫大師王安康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就是師其法而不拘泥其方。第四,我見過很多老中醫,一旦離開原單位、大平臺後,到新地方上班後(比如離開省中醫院,到某國醫堂),病人就非常少,因為療效的原因。中醫自古至今,一路傳承,就是靠療效。第五,說句難聽的話,說中醫越老越厲害的人,本質上有自私的目的,這種人,如果是中醫,估計會說祖上幾代行醫、祖傳秘方等等,從而為自己創造利益。


郝小鋼中醫


有人認為中醫大夫越老越歷害,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原因如下:

1、對於善於學習,勤于思考,在醫術上追求“精益求精”的中醫大夫,當然是越老越歷害。

2、對於那些不學無術,華而不實的中醫大夫,再老都是庸醫。

3、人常說“有志不在年高”,對於那些立志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並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中醫藥事業上的年輕人,雖然很年輕,但醫術並不比不學無術的所謂的“老中醫”差。

關注歧黃中醫,請點擊我頭像右上角的“關注”,我會定期為你發送靠譜的中醫藥知識,為你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歧黃中醫方大夫


老中醫並不是越老越好,如果是在古代,這句話還有一定的道理,現在真的不合適。

在很久以前,中醫都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存在的,而且老自然代表著一種閱歷,經驗豐富的象徵,而且古代的交通閉塞,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相當匱乏,而老師比學生經驗豐富,這是一定的。受到古代封建制度的理想,就算徒弟比老師厲害,也不敢妄自誇大自己。

而現代就不同了,你要是肯學,哪裡都能學的到,而且有了網絡,學習交流更加廣泛,我反而覺得40-50歲是經驗與學習能力匹配最好的時候。


資深宅狗


我本人是醫生,客觀評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越老越厲害是不符合規律的,為什麼呢?我個人認為中醫在30至40是中醫醫學上升期,這個時候水平是咋樣基本後面都不會差太遠了。黃帝內經都說"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24歲是男人的黃金年齡,筋骨堅韌,體力非常旺盛,智齒生長。32歲則肌肉更加豐滿。應注意鍛練以維持身體健康。 四十歲,健康走下坡路 “五八腎氣衰,發墜齒槁。” 40歲的中年男人容易出現頭髮脫落,牙齒變黃,性慾不振等現象。這些都是腎氣不足導致。 四十八歲,面容憔悴顯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鬚斑白。”到了這個年紀,男人的元陽漸漸衰落,向陰的方面發展,於是面色憔悴,毛髮變白,容易疲累,體力不像年輕時旺盛了。

我在臨床觀察到很多老中醫其實看病思維已經很定式,思維活躍度靈活度都不如前所以更多靠經驗。反而很多四十歲左右的中醫經驗和精力都很充沛的中醫治癒率往往比他們高!


祁氏中醫


中醫越老越厲害,越吃香,這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句話,有它正確的一個方面,但也不一定。因為中醫需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有中醫理論基礎指導,如果沒有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他就不能提高,也不能滿足臨床治病的需求。中醫師看病,不是說用幾個固定的方子,固定幾味藥就能解決問題,因為臨床上的疾病千變萬化,難易不等,因人而異丶因地域而不同等等而是要根據四診合參詳細瞭解病情,然後進行分析綜合,辨其八綱所屬,根據病因,臟腑病位丶衛氣營血津液的病理變化,掌握證候屬性,擬訂治療原則,施以相應的治法,採用適當的方藥,這就辨證施治,也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和過程。從病因分析到病情辨證論治,特別是疑難雜症,如果沒有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是對應不了的。何況中醫本身就有完整的辨證論治的體系。

有人認為中醫是經驗醫學,也有人中醫是偽科學,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他們不懂中醫,不懂得中醫治病有其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完全理解中醫的理論體系,似懂非懂,模糊了概念,所以說高明的中醫師必須熟習和熟練掌握好中醫理論和辨症論治的原則,年紀一大的中醫,臨床經驗豐富,閱歷廣泛,積累的經驗也多,又在治病狠下功夫,這樣的老中醫在群眾心目中享有聲譽,口碑極好,看病人數也會越來越多,所以有老百姓所談的,中醫越老越厲害的說法。對年輕的中醫來說,應當提高自己紮實的理論基礎,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善於積累,善於思考分析,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不死板教條,靈活多變,且能廣泛參閱前人經驗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天資努力,一定也會成為一個好中醫大夫。


黒芝麻


怎麼講呢,應該還是看這個中醫個人吧,如果是一個會學習、愛思考的中醫,對於同一個人來講,的確年齡越大,經驗越豐富,也就是你講的越來越厲害。

因人而異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不同年齡段,成長經歷不一樣,學習的內容也不一樣,工作環境還不一樣,這就導致每個人掌握的知識量和臨床經驗差距很大。

舉個例子講,如果一個老中醫,從來不學習,也不思考總結每一個患者的康復經歷,手裡掌握幾個處方,來人就這麼幹,就是幹一輩子,技術水平也不會提高很多,中醫從來不是看臉吃飯的!

如果一個年輕人,喜歡總結,好學習,及時的和患者溝通去總結,將學到的東西應用於實踐,可能在初期水平不高,但是,工作幾年,十幾年,完全可以成長為一個有經驗的中醫。

這種醫生的水平,未必就會比那些看起來年齡大的中醫差,相反的如果學習的知識貼近現在比較先進的東西,講中醫的優點和現代醫學進一步結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極其正常的。

結語

至於哪個醫生好不好,主要還是看你遇到什麼樣的醫生,是否適合你,這才是重點,不管這個醫生多麼有名望,不能給你解決問題,對於個人來講,不表示他對你有多大價值!看病也是個緣分!


喬棟談健康


“中醫越老越好”,這是一般而言,但不是絕對的。年紀大的中醫也有不怎麼樣的,年紀輕輕的中醫也有不錯的。

過去就這樣,現在更明顯了。

中醫越老越好,在於他是個傳統中醫,是個一直學習提高的中醫,是個按照中醫理論學習實踐的中醫。年紀大了意味著理論基礎紮實,功底深厚,經驗豐富,善於總結和應用的,自然年紀大了,積累多了,經驗豐富了,所有醫學知識沉澱了,昇華了,治療效果好了,自然這個老中醫越來越受歡迎。

中醫越老越好,也是相對於他自己而言,老了積累多了,經驗多了,很多時候可以翻老本,查看過去的治療經驗,學習經驗,自然年紀大了比年紀輕的積累的多,經驗也豐富,更有利於治療。這和工廠的老師傅是一個道理。

不過現在的中醫有所不同。師從傳統的老中醫吃香,但一些不中不西的,未必老了就真吃香。因為中西醫不同,西醫不涉及人體的身心合一關係,用西醫思考指導中醫的,真的做不了好中醫,老了也不行。只有一直跟著中醫思路摸索的,回到傳統中醫道路上的,才是好中醫。

年輕中醫,肯學,肯思考,按照傳統中醫路子培養,也可能是好中醫。當然有一定的實踐年限,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而言之,中醫就是中醫,中醫就得好好學習傳統中醫理論,學習前人的知識、經驗,學懂弄通,加上努力實踐就可能成為好中醫。這個基礎上,懂點西醫術語概念,不全是壞事。丟了中醫根本,跟著西醫走的,成不了好中醫。


踏雪無痕5141815


臨床上的疾病千變萬化,同一症狀可以有多種原因一種原因又可以引起多種症狀,呈現多層次的交叉網絡,所以每一種疾病在醫生面前就是一座迷宮,治病既要找到入口,還要找對路線,經過重重關卡才能找到出口,最後治癒疾病。所以治療疾病不是靠看幾本書,掌握了基本理論就可以辦到的,臨床的歷練和摔打是必須的。中醫理論只是提供了一個知識平臺,你能夠站在這個平臺上走多遠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就個體而言,當然是越老經驗越豐富,見識越廣,所以中醫的臨床水平越高;就群體而言,也是同一個道理,老年中醫群體總體上肯定年輕的水平高。但是也有例外,如果你對中醫特別熱愛,特別有熱情,並全身心的投入了,那就不一樣了,你可以在年輕的時候就可以達到或超過老中醫的水平;相反如果一個人被迫行醫,肯定就沒有上進心,不會全身心投入,只是當作一份工作敷衍了事,即使兩鬢斑白也是水平一般的。


馬友明79


其實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肯定是越老越吃香!為什麼這樣說呢?女看病行醫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這些多年摸爬滾打的臨床經驗,對於醫生來說是最寶貴的財富,如果用的好,對於患者而言,也是最勇敢,最偉大的,最寶貴的財富。

醫生的很多經驗有時候是建立在很痛苦的,過程之中,患者是醫生偉大的老師,有時候患者是用生命教會了醫生,該如何重新認識疾病,教會醫生如何去治療,如何去避免一些錯誤。當然,有一些過度的醫患關係,也限制了醫生的思維,一生變得唯唯諾諾,不敢進補,不敢進取,這才是一個醫者最可悲的地方。

作為一個好醫生,需要對患者有底線,對疾病有原則,這是最基本最底線的要求。也希望更多的醫生,能夠不忘誓言,貴在堅持,把行善積德,作為信仰去做。而不是做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