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佛道同聚果老峰

李旭清

古迹曾传果老峰,携筇绝顶认仙踪。

人登半岭高千尺,洞辟深岩透几重。

宝塔擎天看柱立,奇文勒石有苔封。

——清·张雷《张果老峰》

佛道同聚果老峰

果老峰,亦称张果老峰,相传为张果老得道处;在榆社县河峪乡郭家山村南约十里处,距县城八十余里;海拔1800米。

一、从管石崖上果老峰

对于大多数榆社人来说,至少在十年前对果老峰还是陌生的。我那时也是刚从一位老同志口中得知家乡还有这么一处“养在深闺人来识”的好景致,但究竟如何之好,还全然不知。十年后的今天,果老峰不但为太多的热爱大自然的榆社人所熟知,也为更多的喜欢户外运动的外地朋友所乐道。

而这一切,就是来自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口笔“蛊惑”。

我第一次登上果老峰,是在2006年5月27日。这次的同行者有宁建明、乔达明、赵宏三对夫妇,有张建山、任林峰、曹兆刚、王恩德、陈跃平。

建山是河峪乡后庄人,他家离果老峰附近的管石崖村不远,小时候经常到这一带的山上拾柴刨药材,这一次,便自告奋勇做了我们的向导。建山与我曾两次做同事,先在县政府办,后在县委办,皆充任刀笔小吏之类的角色。只是人生无常,祸福旦夕,谁也没有想到,那登山之后的第五个年头,建山竟一病不起,去向他另一个世界的“果老峰”。今书此文又忆及往事,几多感慨,几多唏嘘。

佛道同聚果老峰

这次登山,我们选择的行程是由县城驱车经河峪村、河窊、海眼、北水、庙沟、固庄、前庄、后庄,再至管石崖村开始徒步登山。管石崖是在榆社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记忆的一个地方。1936年3月,在白色恐怖笼罩榆社大地的危急关头,中共榆社县工委在此召开紧急会议,果断推迟武装暴动时间,及时保护了地方军事力量和共产党组织。果老峰在管石崖村的西北角,直线距离大约十五里。上山的路由村子北面开始,沿路上到村北山上,再顺山脊向西,沿山腰行约三里,从半劈崖(山名)北侧登山顶,向西而下,再上一山,沿山脊向西北行约二里,即可至果老峰山顶。这一段行程,越沟攀崖,穿林过草,曲折坎坷,自不必说,唯于疾风中攀爬半壁崖(地名)绝壁之上的险路,让大家心悸难忘。但这种特殊的精神刺激,或许正是爬山涉野者最大的乐趣所在。

中午时分,我们已行至果老峰顶端的石塔下。此处多灌木,灌木多牛荆。但石塔四周却不甚宽敞。因有石塔在此,当地乡民把这处东临绝壁,西拥缓坡的地方称为塔儿背。由塔儿背远眺东南,清晰可见烟波浩渺的云簇湖;近瞰绝壁之下,则是一片二十亩大小鲜有草木生长的砂石坪,是谓驴打滚。当然,这个地名的来几乎和全国无数个驴打滚的来历一模一样:某某某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骑着一头老驴;老人在这里抽了一袋烟,老驴在这里打了一个滚,于是草被驴滚没了。老人是名人,老驴也成名驴,所以就有了名人效应的冠名。而在与驴打滚相隔一沟的东南面山坡上的松林中,赫赫然有一壁丈余高的中间洞开,两侧直立着的硕大石门,乍看似人工筑就,其实是天然生成。这就是南天门,也叫通天门,是传说中张果老得道成仙由此上入天界的地方。

稍事休息,我们开始返程。正是春深时节,许多灌木正开着繁纷鲜艳的小花,沿途却少见桃杏,偶尔有几株,也刚过花期。这里的灌木长得很是茂密,大多高过人头,将以前的小路覆盖得难见踪迹。我们决定不再原路折返,而是顺着山下朝东南向管石崖而去。果然,走了不多时,便踏上了回往村子里的一条山路。待行至一处石坡上,蓦然回首,才知已到半劈崖的南端。但见一壁南北横亘着的陡峭山崖,刀劈斧砍,红石裸露,颇为险峻壮观。此时大家才纷纷议论,刚才去的时候竟然就是在这悬崖边上走过去的,真险。

又行数里,已看到村里的耕地和不远处的房舍。一伙人已又累又饿,此时看到村子,看到炊烟,倍觉亲切……

佛道同聚果老峰

佛道同聚果老峰

二 、从郭家山和杨家沟上果老峰

在这十年间,我已记不清楚上过几次果老峰了。但每一次登临,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和感悟。行走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每一次出行的目的也极为简单。有时,单纯到就是为了能够站在山巅上大声地喊上几声;有时,可能就是去为了嗅一嗅山间蒿草树木野花的那种很特别的味道;有时,也许什么都不为,但就是想走走,想看看,想听听。

好风景可能会在路上随时与你邂逅,但最美的风景只能在自己的心里。

从郭家山村去果老峰,现在要方便得多。车经河峪、平顶、药峪、窑圪坨等村,可直上郭家山村。这道沟里有目前榆社保留数量最多、生长年限最长的小叶杨。上郭家山的路是水泥铺就的乡间路,但弯急、坡大。之前郭家山是不通车的,从山下上村里,走的是陡坡上一段“之”字型山路。在山路上方松林中的陡坡之上,有一巨石突兀,高处丈余,宽处五尺,昂“首”而踞,傲然向北,由东远观,状似扇车。传说过去郭家山对面有个叫申家沟的村子,村里有个财主(据说他家用过的一碾硕大的碾盘,现在还在山下土崖下埋着),因为私养龙驹(龙驹的故事在榆社可真不少),而遭满门抄斩。在此之前,财主家已有败家的征兆显现——据说在某一夜,这山腰里忽然就“长出”一架石扇车,石扇车的口子就正对着财主家的大门。纵有万贯家产,岂能经得住它扇!这一扇,纵然不遭抄斩之罪,也得被扇得一败涂地。故事似乎是用来警示后人的,但到底警示什么,却也说不清楚。不过,让我们惊奇的是,这石扇车的下方,竟然有一孔高约70公分、深约15公分的石龛,龛内尚存一佛二弟子石刻造像!佛像高约50公分,弟子高约30公分,像前还有用石板垒就的一个供台。三尊石像因经年久远,风化严重,但容颜依稀,神韵犹存。我们不知道那个财主生前是不是信佛的,但隐隐可以猜到,村民把佛“请”至此处,或许就是想请佛祖保佑,千万别再让申家沟的悲剧再在郭家山重演。

佛道同聚果老峰

由郭家山至果老峰,有两条路选择,一条是由村南徒步,走到新修的防火通道上,向南行约八里到通道尽头,再向南穿过灌木丛翻一小山头,再上东南方向的山巅即到。返程可原路,也可由石塔南端山脊处沿小路东下,到驴打滚处沿小路向北折返。另一条是选择从郭家山村东南方向徒步一里,再向南有两条平行着的山路,可选择右侧山路前行。沿路折而向西,再南,沿半山腰中的小路或林中,或灌草,蜿蜒行走约六里,向上穿过一片松林,即到驴打滚。南去里许,沟谷处有泉水汩汩流出;北面石壁有一佛洞,洞阔约二平方米,有石刻造像三尊,已风化残损;沟谷南端有野葡萄藤缠绕林中,若是深秋,果实累累,可享不劳而获之乐。由驴打滚西去山根,于灌草中寻得一条如绳细路,陡直而上三里许,即可到果老峰山脊,再北上数百米,即至石塔。

这条路上最好的景致在仲春,那时满山杏花开,专等你我来。而在杏花凋零短短的几天内,参差错落着的一丛又一丛黄刺玫、住柴柴(麻叶绣线菊)、紫丁香等等的灌木,又会为你捧出一坡又一坡山花烂漫的视觉盛宴,热烈奔放的,含苞待放的;黄的,白的,紫的……各式各样的野花,让你目不暇接,乐不思归。

由郭家山徒步除南上果老峰之外,还可选择西去安国寺。此处与村相距大约四里之遥。寺已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唯余一堆堆当初垒砌寺庙的破砖碎瓦,还有几通被蒿草深掩着的清代石碑。让人心存疑问的是,有一块石碑竟有“古峰山”的字样,由此推测,果老峰之名有可能是由“古峰”二字附会而来的。

由安国寺向东南,也可经山路或防火通道至果老峰;向西南是南金垴(即悟云山南顶);向西下折,则可至狭长幽深的石沟门。但仅就安国寺一带的景致,也颇让人留恋。这里不但有较为开阔的草甸,还有榆社最古老的森林。若是盛夏来此,荫翳遮天,凉风习习,真可享受神仙般的快乐自在。

走过从郭家山到果老峰的路,再走从杨家沟到果老峰的路就简单多了。杨家沟原是一个自然村,1958年已退居,现已新辟为休闲庄园。由杨家沟庄园沿河沟向南徒步约半里,再折而向西,一直沿着小河沟前行约三里之遥,至沟掌半山腰下,即可与从郭家山至果老峰的小路交汇,然后折而向南,至驴打滚上山即可。

佛道同聚果老峰

佛道同聚果老峰

三、 果老峰的石塔

果老峰石塔是我国唯一一座连山石刻佛教石塔,是被录入《中华古塔通览》中建造时间较早的古塔,也是榆社古塔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塔(注1),同时也是果老峰的地标性文物。

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只要去果老峰,也当有登上山巅,于石塔前一览众山苍茫,追思世事沧桑的雅兴。如果你有缘于佛,可于塔前折腰,虔诚拜谒,细心聆听寂寂佛门前尘旧事里遗落在这远山之上的木鱼声声。

石塔为连山麦饭石石刻佛塔,呈四棱台形,共四层,顶略平,通高3.41米(历史资料记载为3.53米,可能是包括塔刹在内的高度),束腰厚10公分,边长由低向高1.65米、1.3米、1米、0.8米不等;每层四面各雕有一个石龛,龛内雕菩萨、弟子、侍者共计54尊。塔形古朴大方,端庄别致。从石塔顶部刻痕判断,塔刹可能是单独镌刻安置的,但已经遗失。有佛教典籍称此塔为“杨家沟石塔”,概因果老峰附近有杨家沟村,故名之。塔西即西南数米处有巨石两块,北侧有略小者数块。西南的一块大石左侧高约20公分处,凿有80X22公分大小的一道凹槽,乡民谓之饮驴槽(并传言曾有用来拴驴的一根石楣橛),实际上是原来安置石碑的碑座,但石碑已经不知去向。西侧的一块约2米高的三角形状的大石,靠东一面竖书三行大小不一、朴拙刚劲的石刻题字,多半字迹仍清晰可辨。第一行字7X7公分大小,书“大齐国三年四月卅日僧沅□□”;第二行字迹略小于第一行,为“教化尔郡邑子五百人”(“百”字存疑);第三行为“弘治九年七月初一日补修塔尖僧□□”,左下有落款两行,第一行唯“臣”字可辨,第二行为“石匠田茂”。大石北侧的一面根部有拳头大小的石刻“僧皇”两字留存,但不知道僧皇为何意。从字迹书写的大小以及“大齐国三年”和“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等信息可以推断这座石塔建于北齐,塔上原有塔刹,后遗失,在明朝弘治九年又补修新增过塔刹。

清代光绪版《榆社县志》将石塔列入“古迹”一栏,而未在“山川”中录入“果老峰”。由此也可看出,在古人眼中,自然之山与人文之塔相比,后者的份量要比前者更为重要。但旧县志中也有明显错误。志云:“古石塔在县西郭家山。俗传为张仙得道处,又名‘果老峰’。峰矗山顶如石柱然,宽一围,高丈余,左临深涧,四面凿为七层浮图,每层镌佛像。石上镌‘大齐天统三十年’云云。”从这段记载可以初步推断果老峰之巅原是一根高达丈余的石柱形的粗壮山峰,之后由匠人凿之为造像佛塔——这一点,从石塔附近留存的那几块从塔身剥离的巨石也可看出。浮屠是佛塔的音译,志书所言“七层浮图”之“七”,是泛指,并不是确数。但“大齐天统三十年”的表述则不正确。尽管佛家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之说,石塔每层的石龛均镌有浮图,但不宜表述为“七层浮图”。塔层为偶数(四层)的佛塔在中国是少见的。而大齐(即北齐)天统年共有五年,说三年可信,说三十年则有误。而且,这一记载也与实地留存的文字有出入。那么,“大齐国三年”是何年?按照惯例,古人在记载历史事件时一般是要写明白当朝的年号的,而在记载开国之初的事件是有可能省去年号而直接呼之为“国”的,所以,这里的“大齐国三年”,极有可能是开国之初的天保三年(即公元552年),而非后来的天统三年。天保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年号。这也符合天保年共十年,且文宣帝高洋在位期间“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广弘明集》)等历史背景。

需要说明的是,正是由于文献中极不严谨的记载,给后世有关果老峰石塔的表述也造成了诸多的错误,比如在古塔建造年代的说法上,沿用的都是旧志中的天统年(好在已将三十年纠正为三年),而在引用的石刻文字方面,更是将本来的“大齐国三年四月卅日”,表述为“四月州日立”等等。

其实,辨认塔旁石刻文字,也可谓波折无数,历尽坎坷,虽数度前往,皆不得识别。2016年5月28日,我与儿子梦雨再登果老峰。这一天好像就是一种“天作之合”的缘分,石刻字迹不知道为什么在阳光下显得那么清晰(之前来此,即使是这样的朗朗晴天,也难辨认),我们几乎认清了所有的石刻文字,并对石塔进行了严谨的测量,这才有了上文中关于石塔方面文字记载较为准确的表述。

果老峰石塔(包括石刻文字)弥足珍贵,是研究北齐雕刻和建筑艺术的实物;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道同聚果老峰

张仙为张果老,是八仙之一,道家名人。但奇怪的是,一座用道家人物命名的大山,又凿之以佛家的石塔。而且山之上下,有诸如通天门、驴打滚之类的道家故事在世代流传,也有诸如被乡民称为窑沟(在驴打滚南侧沟谷)的石崖下佛洞(洞阔约1平方米,正壁一佛,通高0.75米;左、右两壁各有一菩萨,通高0.7米,皆已风化残损。从洞顶两端崖壁留有的梁口推断,这里原来是有木结构寺庙建筑的)、郭家山“石扇车”下的佛教石刻造像、安国寺等佛教遗迹留存。这让我们一时搞不清这佛道同聚一山,是“一个桌上坐两个先生”的荒诞不经,是“鹬蚌相争”的互不相让,还是佛道真的可以同源、同归?

事实上,不止是佛道共处,即使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在全国也比比皆是。道教是源于中华本土的文化,也是儒学产生的母体文化,所以,在我们国家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而佛教虽是“远来的和尚”,但就是因为“会念经”,所以,后来者几乎居上,直念得中华大地晨钟暮鼓香火遍地,梵音嘈杂,多少烦恼丝,都落为光明顶。理念或许各有千秋,但“善意”却是共同的推崇。具体到佛和道,似乎更都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天然的追随和依附。最常见的就是无论寺庙,还是道观,都喜欢择深山而建,觅幽林而筑。此番言语,也只是信口开河,对与错,只好留给那些“术有专攻”者去说三道四了。

但行文至此,忽又想起这个“大齐”帝国。大齐即北齐,也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一个强劲政权。北齐持国二十八年,国都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共六帝,除文宣帝高洋最初几年尚有功绩外,其余几个皇帝多昏聩淫乱,统治黑暗,素有禽兽王朝之称。但奇怪的是,这个鲜卑化的汉人皇族,一方面把杀戮汉人当做乐趣,另一方面竟然还能一个一个接力赛般地信奉佛教。皇帝老儿们推崇佛教,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出于笼络民心巩固政权。但民间往往总是不问长短,跟风而行。加之当时北齐将晋阳(太原)当做别都,这自然就给介于邺城和晋阳之间的榆社有了助推佛教的理由。但我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种变态的时代,反而成就了艺术的成长。中国佛像造型风格由北魏的简洁、刚劲到唐代的写神、丰满,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过程。而北齐造像,正是其中的承前启后者。毫无疑问,北齐时代,使得雕塑艺术完成了从模仿异域到全面本土化的演进历程。值得高兴的是,在我们榆社,仍保留了诸如果老峰石塔、大同寺残佛等这样一些北齐佛教文物。

(注1):《中华古塔通览》录入的榆社古塔共10座,即张果老峰石塔(北朝·北齐)、响堂寺禅师塔(唐代)、青龙寺石塔(唐代,在空王佛山,现已不存)、空王佛山石塔(唐代,现已残缺)、邓峪造像石塔(唐代,已失窃)、崇圣寺石塔(元代,共两座)、崇圣寺砖塔(明代)、文峰塔(清代)、南村石塔(为南村陈氏祖坟砖塔,建筑年代不详)。

——节选自李旭清《翻山越岭来看你——榆社36景徒步寻踪》

佛道同聚果老峰

佛道同聚果老峰

果老峰徒步指南

从榆社县城到果老峰,有三条线路可供选择。其一,驾车到管石崖村,然后开始徒步登山,往返约20里,耗时近5个小时。其二,驾车至郭家山,然后徒步登山,也有两条线路选择,一是走村南防火通道而上,一是由村东南山间小路而行,至驴打滚后由西则陡坡直上峰顶。其三,由驾车至杨家沟,然后徒步进山,至驴打滚后登果老峰。由郭家山或杨家沟登山,行程约16里,耗时约4小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