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唐代新疆的馕、点心和瓜果

唐代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之地古西州(唐代西昌州的新名,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饮食文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同时保持着一定的地域特色。吐鲁番是新疆考古发掘的宝地,阿斯塔那墓除了出土大量的丝绸、文书、俑类等珍贵文物之外,还出土了花式点心、饺子、馄饨、干果和保存完好的饮食器具。

馕是维吾尔族的主食,维吾尔谚语中有“一日不可无馕”的说法,可见馕在维吾尔族家庭饮食中的地位。有人认为馕是由波斯传入西域的,但考古资料表明并非如此,在新疆3000多年前的墓葬中就有比较原始的馕出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3000年多前的哈密五堡、2800年前的且末县扎滚鲁克、25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以及1800多年前的洛浦县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均发现了各种形态的馕。这些馕不全用小麦面粉作原料,和现在的馕形状也有差异,但足以说明馕在新疆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唐代新疆的馕、点心和瓜果

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小馕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一个直径19.5厘米的馕,馕呈圆形,出土时碎为12块,土黄色,已经脱水干化。其原料为小麦粉,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它中心薄、边缘厚,中央戳有花纹,样子与现在维吾尔族家庭日常所吃的馕完全相同。

馕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吐鲁番地区出土的馕,不但说明在唐代时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食用馕,也是研究当时人们饮食结构的重要实物。

现在,维吾尔族馕的花色、品种和品质上都有了很大改进,有皮特尔馕、曲买西馕、卡特拉玛馕、艾买克馕、肉馕等20多种,多以小麦粉为原料,也有以玉米粉为原料,有的还加入芝麻、洋葱、鸡蛋、清油、羊油、牛奶等。

唐代新疆的馕、点心和瓜果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花式点心

在唐人看来,饮食并不单求吃饱,还要吃出花样来,要求色、香、味俱全。这种饮食习俗在唐代吐鲁番地区也十分流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各种花式点心、月饼,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宝相花是印度传入的佛教纹饰,多出现在丝绸和其它器物的表面,聪明的吐鲁番居民把这种花纹移植到食品当中,可谓匠心独具。现陈列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的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个圆形月饼上,模压而成的宝相花纹清晰可见,十分精美。该馆还展出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叶形面点、筒形面卷等,都是以小麦粉为原料,做工极为精美,无论是捏制还是模压,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

唐代的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国各地经济林种植也十分普遍。吐鲁番居民除了食用面食、肉食、蔬菜和点心之外,还喜欢吃瓜果和各种干果。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过干梨、甜瓜皮、葡萄干、核桃、柿子、李、红枣、桃核、杏核等干果标本。这些果品现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但历经1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研究新疆古代农业经济和园林史的重要实物。现陈列于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的葡萄,1969年出土于阿斯塔那117号墓,现已干化,其中有小串长6厘米,呈深褐色,形状小而圆,为带籽葡萄。

唐代新疆的馕、点心和瓜果

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历史十分悠久,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洋海墓葬中发掘出土的葡萄藤,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新疆特产葡萄以及葡萄干在唐代名气已经很大了,葡萄的栽培也非常普及,葡萄园的规模也相当大。葡萄自汉代传入中原以来,深受内地人民的喜爱。到了唐朝,作为当时国际大都会的长安,葡萄已经成为达官显贵们追求的风味食品。根据《唐会要》记录显示,唐朝开元年间,皇帝李隆基曾特别规定,史称西州的吐鲁番地区,每年必须给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干葡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