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农药化肥涨价,但粮食不涨价,农民该怎么办?有何解决办法?

小小小知识


你所说的“农药化肥涨价,粮食不涨价”这句话是一个事实,在此背景下,农民如何做出选择也是一个难事。

最近两年,我国粮食价格不仅没有延续前几年的上涨态势反而出现了价格下跌,但是与此同时,土地流转金,种子农资以及各项支出成本却越来越高。

这就造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农民种地不仅没有以前赚钱,反而是收益越来越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大不如前,我国粮食产量如何保证?农民今后该如何是好?这是一个大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要想破解这个顽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土地流转,一个是种植结构调整。

土地流转——以量取胜,提高整体种植收益。

以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状况来看,种植收益越来越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种植成本过高,另一个就是粮食价格整体下滑,那么如果破除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就能够实现粮食种植收益的整体提高。

而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就是降低土地种植种植成本的有力措施。毕竟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实现土地的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农业种植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劳动生产率也会得到有力提升。毕竟耕种一亩地的情况下,精耕细作亩均投入量是一个量,但是产值着实有限,收益整体来说非常之低。

如果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耕种几百亩地的话,那么平均亩产的投入就会少了许多,可能在亩产量上没有太大优势,但是整体收益会大大提升。

以质取胜——积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笔者深知,一直以来,很多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多以追求产量为唯一的要求,这确实为我国的粮食丰收,杜绝饥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粮食供给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的追求产量而忽视了质量也是导致农民种植收益越来越低的原因。

就拿稻谷种植来说,在东北地区,普通的粳稻每亩产量1200斤,但是价格只有1.3元每斤左右,亩产效益在1500元每斤上下。

但是如果种植稻花香这样的优质稻谷品种,虽然产量上有所降低也只有900斤左右,但是价格最高能够达到2.7元每斤左右,这样的亩产效益能够达到2400元以上。


由此可见,调整种植结构确实能够提高农民种植收益。

如果以上两点都没有条件做到的话,那就趁着自己年轻力壮,进城打工吧,在家种几亩地收益太低了,真的不如打工。


钟情三农


在2014年,大豆每斤是2.4元,而这几年就降到了每斤1.7元。2015年的玉米是每斤1.2元,今年是0.9元每斤。这个是粮食近几年来的价格。那么房价真是一年比一年高,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都已经到了一万多一平方。农民靠粮食养活一家人真是比较困难啊。现在的农药肥料啊什么的都在涨价,粮食却涨不上去。导致现在农村很多农民朋友去寻求更高更好的、高收入的工种。有的选择外出务农,在家的选择种植一些高收入的物种,像两广地区就有很多人种植桉树,因为桉树是周期比较短,种下去四五年后就可以卖掉得到一笔钱。

但是说面对这种情况农民能怎么办,生活还在继续啊,我们还要往前走啊。只能咬牙走下去。但是总有变好的一天,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有什么三农问题、了解最新三农资讯就关注我。一个在三农加自媒体上有追求有梦想有情怀的不入流的潜力股。


不入流的潜力股


农药化肥涨价,粮食价格不涨价,这是不争的事实。做为农民,以种地为营生。这地不种不行啊!至于说解决的办法,要因人、因势来解决。

种地基本不赚钱,但种点地可以解决口粮问题。打工的路还得继续走,能脱开身的尽量选择外出打工,毕竟外面的报酬高一点,踏踏实实干上一年,年底回家,吃住在外,也能落个3万元左右,用来还账,贴补家用,算是养家的一种方法;脱不开的农闲了可以就近从事建筑、装卸等工作,农忙了又赶回家忙乱一阵子。农民吧,不求大富大贵,只要有口饭吃,有点零花钱就行了。

其次,农民要调整好产业结构,将粮食作物改种饲料、油料、蔬菜、水果、茶叶、麻桑等等位济作物,国家也有补贴。因地制宜,做出自己恰当的选择,才能减少因种粮造成的损失,走出困境。

再次坚持科学种田,节本增效。在实际种植中要广泛应用各类先进的施肥技术,通过检测土壤养分含量,根据土壤养分和目标产量进行配肥,做到施肥精准,达到节约肥料成本的目的,同时,尽量采用点播技术技术,以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当然这就需要农技推广部门的支持和协作。

再次,土地已经确权,国家也鼓励土地流转。在农资价格上涨,粮价不涨的情况下,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出去,农民暂时从土地中走出去,通过打工、经商等途经增加家庭收入。


为生活而提神


7、8月份肥料每吨涨价50-150元,而好的玉米、小麦亩净收入才2、3百元,种植不当容易亏损。今年春季3月份倒春寒等天气因素,村里的小麦减产严重,亩产量降低20%以上,亩产才600斤,售价1.2元一斤亩收益才720元,而种植成本加起来超过800元,这样怎么才能有利润可言。



为啥是这种情况呢?有些种植的农户不理解。该如何处理才能让农户减少损失呢?

1、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亩产量提高了,农作物收益跟随提高。


2、选种优质的农作物品种,优质的品种种植抗病能力强、果实成熟饱满优质,能轻松达到种植农户的要求。

3、善于追加肥料、浇水等管理措施,后期的管理技术到位,生长所需各类磷肥、钾肥、氮肥、锌肥等。


4、善于关注农产品价格,时刻了解价格的变化趋势,争取选择一个好的出售时机。比如当前有地方水灾,蔬菜价格涨价,这个时机出售能得到丰收的利润。

5、提前了解天气预报信息,掌握第一手天气资料。

当这几个方法、信息把握好,以及了解粮食的价格周期变化,这样才能换来粮食的高收益,你觉得呢?


小希时间


现在农药化肥涨价,农民种出的粮食没涨价,就让土地转型,种果树,蔬菜来增加收入,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在村中办工厂利用起闲散人员,多余的人手就出去打工,现在都机械耕作,用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了,不打工留在家干嘛。

象我们村青年都出去打工,村中剩余的都是妇女老人,还有些养殖户,妇女除了种收打农药外,都在村中私人开办的成衣厂工作,有成衣缝纫的,有减线毛的,有数件包装的没一个闲人,连老人也到布娃厂去挣几个钱,沟河涝地都栽树,孬地不得路的都种上果树,只有机械收割能灌溉的地才留种农作物,由比可见光抱怨粮食不涨价,不去想办法去挣钱只会穷上加穷。

下面是村中花树开的花有多好看











null144198379


您好,您的问题是“农药化肥涨价,但粮食不涨价,农民该怎么办?有何解决办法?”

在小编看来,这个问题就好像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一样,就像这句“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一样,面对这个物价飞快增长的时代,我不仅一次纳闷,这钱都让谁挣走了?

小编总会听到农民朋友和我们讲一些情况,比如今年的天公不作美,产量会减少多少,粮食价格也比较低,种子农药化肥价格一年比一年高,想要和以前一样,靠种地赚钱是越来越难。

农民该怎么办?

农民能怎么办?

我们只是无力的老百姓。

无非就是把土地流转出去,让别人来种地,自己收着租金再去外面打打工。最近限制农民工的政策也出台了,钱,是真的越来越不好挣。

粮食无法涨价,也是有许多我们无法掌控的原因的,所以国家在“费尽心机”地给各位农民朋友各种各样的补贴,但是由于更为复杂以及更无法掌控的原因,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这个情况,国家正在努力地解决,一切都需要时间,虽然说加大解决力度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但是还有一句话,“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骏景——里脊


骏景农业


农药化肥涨价,但粮食不涨价,农民该怎么办?有何解决办法?
首先,笔者得承认,这是一个事实,虽然听起来非常的令人沮丧,由此造成的后果也是比较的悲伤——很多农民因此而背井离乡,开始逐渐远离了家乡和耕地。
据笔者了解,自从2014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四大粮食作物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出走低的态势,直至今日,这种粮食持续走低的态势还在继续的延续。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种植成本却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土地租金和农资价格不管提高的今天。
以稻谷种植为例,在2017年以前,它是我国种植效益最高的粮食作物,而到了今年,受到稻谷收储价格走低,市场现货价格下降的影响,很多稻农在今年竟然遭遇了种稻不但不赚钱,甚至赔钱的情况。

粮价走低,成本增加,农民有两个选择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农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种植品种,以质来取胜!第二,进行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以量来取胜!具体来说,根据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未来我国的粮食种植结构整体将会得到一定的调整,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可以适当减少普通粮食品种的种植,增加优质品种或者经济类作物的种植面积,不要再把单纯追求产量作为种地的唯一诉求。而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非常的明显,那就是用更少的人来耕种更多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种植规模,一来可以有效的降低种植平均成本,二来也可以通过规模的扩大使得自己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如果以上两点都没有条件来做到的话,那么外出打工是最佳选择了。


粮油市场报


之所以说我是农村人,是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依然生活在农村。家里有地但是我却不管理,对于种地我是外行。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所以就称为农村人吧。

我不知道回答问题的有多少是农民,也不知道你们对农业生产了解多少。我就以我所在的山东临沂农村给大家介绍一下农村的现状。

我这里是平原地区,主产水稻和小麦,一年两季,六月收小麦,十月收水稻。小麦亩产量在700斤800斤到1000斤左右。粮食贩子的收购价在一块一毛左右。水稻亩产量在1200到1400斤左右,粮食贩子的收购价在一块五毛左右。如果按最低产量算,每亩地的毛收入在2500元左右。这其中的成本各家有不同,但是都少不了两季的化肥钱,两季的农药钱(一年要喷农药最少六七遍),收小麦的收割机钱,收完小麦的耙地钱,灌完水之后的整地钱(就是耙完地之后土不平,用机器进去搅和把土块打碎重新平整一遍,有人家雇机器,也有人用自己的手扶拖拉机自己干),整完地之后插秧,有人家雇人工就要有人工钱,最后就是收水稻的收割机钱(也有的人家不用)。其中还有麦种,水稻种,油料钱。如果时间成本我们先不计算,种地还是有一点利润的,如果计算时间成本哪可能真的是要赔钱的。既然种地赔钱,那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种地呢?这就是我要说的下一下问题:农民的年龄结构。

如果要在农民前面加一个职称的话,我觉得可以这样分一下类

40岁以下的,业余农民。就像你这样,几乎不参与土地和农业的管理,只有在大忙的时候帮忙干活。其他时间几乎很少下地,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喷药,不知道作物得了什么病,不知道生了什么虫。

40岁到50岁,职业农民。这是农民中的生力军,这一阶段的农民是压力最大,也最能干。农民背上三座山,教育,养老,还房贷几乎都是压在这一年龄段人的身上。他们一般都会有比较固定工作,当然是指打工的哪种工作。农忙时可以兼顾家里的活,平时也是在下班时间打理农业。有时遇到农忙和工作冲突,这时妇女就成农业的主力,农村妇女开手扶拖拉机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

50岁到60岁,专业农民。这一阶段的农民压力相对较小一些,由于体力的原因大部分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零零散散的做一些零工,维持生活开支,补贴家用。于是种地就成了他们最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这一阶段的农民是最宝贵的,他们有时间投入农业,有更多的生产经验,有比较充沛的体力。

60岁以上,老农民。这时的农民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压力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种地了。但是体力上的原因,他们在大忙期间已经无法独自去担起生产活动,这时,业余农民就出场了。

这就是农业人口年龄分布农民的循环规律。

那么现在,农资上涨,种地成本增加,投资传统农业已经跑不赢时间成本,业余农民还会去在老农民手中接过这根农业的大棒吗?我觉得我不会,大多数的业余农民都不会。哪么老农民实实在在的种不动地了,土地怎么办?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只留一小块,满足自己的粮食供应,其他的出租出去,租给专业农民,总好过长草。而我也是这种打算。我们这也有人承包了很多别人种不了的土地。那么问题又来了:他们现在可以以量取胜,但随着农资上涨,人工上涨,物料上涨,生活成本上涨,他们能坚持多久?

在没有农民坚持的时候,农业怎么办?土地怎么办?农民怎么办?说实话,农民没有办法,真的,农民一点办法也没有!

农民从来都是弱势群体,以前是,现在也是,但是农民依然有希望。因为农民的背后是土地,土地的背后是国家,国家不会将大片的土地白白浪费掉,一定为土地寻找一条出路,那也是农民的出路。事实上,每当农业走到十字路口,遇到发展瓶颈,国家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都知道在解放初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在劳动力不足时成立互助组。在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时制定家庭承包责任治。再到后来三十年不动地政策,实施土地确权工作,让土地成为农民的财产,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那么现在,农业又走到了十字路口,怎么办?让农民去投资改造土地吗?让农民去投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各种新型农业吗?农民有钱吗?能持续投资吗?农民有新生产技术吗?农民有经营能力吗?农民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吗?农民,只是一群弱势群体!

那么农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应该在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整合,一个是剥离。

整合就是要整合资本,整合土地资源,整合农民技术经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国家发展资金投入到农村,投入到土地,建设新型农业产区,建设大规模集约化农业产区。让农民在农业产区工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让种地打理农业生产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生存方式。

剥离就是要剥离下一代与土地的相关度。他们可以继承土地产权但却不一定要从事农业事业。这就要求他有离开土地生存的能力,要对他们加强技术培训,开办更多的职业技能学校。既能让他们掌握生存的一技之长,也能储备有知识,有技术,有头脑的现代化新型农业人材,为老一代的农民更新换代做准备。同时技术学校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宽进严出,不能让这些孩子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吃喝玩乐谈恋爱,把妹撩哥样样通,来到社会生存不下去,还得回来啃老。

所以我认为,农民的出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适应的过程,教育改造的过程。这并不是农民能够完成的事业,这只能通过国家的综合改造。

手扶拖拉机头,后面可以带车斗,也可以改装旋耕耙

旋耕耙,栽稻时整地用的

扳倒海,灌溉神器


外号张小胡子


农药化肥涨价,但粮食不涨价,农民该怎么办?有何解决办法吗?



看到这个问题就有点悲催的感觉,农药化肥涨价了,这是真的,粮食价格不涨价,20年前就是这个价,甚至还有点下降了,这也是真的。农民该何去何从,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下面简单的分析。

化肥农药的涨价主要是由于近期对化工企业进行大规模大力度的环境污染治理,好多企业对环境污染源的处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致使了化肥生产成本增加。当然也有对一些中小化工厂进行了关闭,出现了化肥生产厂家少,或者说是垄断的现象,化肥的价格主要是由化工企业来说的算。



粮食不涨价主要是由于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每一个消费者的生存依靠,如果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社会物价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上涨,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当然消费者付出的生存消费代价也越来越大,或许会出现一些消费者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对于粮食的价格都出现血红,进行宏观调控,一旦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就会把储存粮进行投放市场,以稳定粮食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农民就受到了利益的损失。



对于目前化肥涨价,粮食不涨价,农民的利益怎么办?农民该怎么办?如何解决?

一、地还需要农民来种,农民没有办法,必须种地,因为他没有其他的生存依靠,至少有的能确保生存安全,解决温饱问题。农民需要一边种地,一边打工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为社会贡献粮食,奉献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农民种地补贴要提高。就像西方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那么大,西方国家每年补贴3000多亿欧元的农民种地,为了确保粮食的稳定生产,这样的家这样的补贴力度,可以保证农民种地就是的收入全部是利润。这就是为什么外国的粮食比较便宜的原因,价格低于我国的粮食价格。

三、对进口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加征关税,确保国内的粮食消费掉,确保农民种地有收益,也就是说减少进口农产品,增加国内农产品的消费量,抬高农产品的价格。



总之,化肥涨价了,粮食还没有涨价,农民该种地还是种地,种完地该出去打工赚钱养家。对于解决的办法,只有靠国家的专家去建议去改变目前的农业种植的模式,尽量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宗元三农堂


农药化肥涨价,但粮食不涨价,农民该怎么办?有何解决方法?

粮食中的水稻,小麦,玉米真的很重要吗?只能是口头上仍然还是要宣传很重要,以免农民大家放松警惕一下只将产量给跌了下来,而造成储备粮荒,库空。一旦有事,没了吃的,这几样都可干藏几年,也可到处调运,可遇事及时补充方便。

自己用脑子想想,在农村也好,住城市也罢,你将你现在近几年吃食重量比算一下,就出来了。以前我住农村是一天得消费1,5斤大米。其它菜食,水果只有家中种植得,外面买得少,没有去算,现在住城市里,菜得买,水果也得买,每次提来家一称重量,到一个月一总结。知道什么了吗?

所消费的菜,水果的重量是大米的七倍之多。以前一个月我个人得消耗40到50大米,现在一个月消耗15到20斤大米,以前住农村菜果自种植,没称过,现在一个月消耗的菜,水果近100斤。什么情况,菜和水果带水的。就是等于营养吸收没差多少,就是卖了远处来的水。然而城市新生活习惯形成了,就没法一下改变。

大约不管谁,近几年生活习惯己经改变不少,多以菜类加水果超过了吃食粮食(大米,面粉,玉米肉类)的重量,这个应该无疑问的了,这种消费趋势严重压制着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和价格,还有国家间贸易平衡上的进口粮食。这些都相当不利于国内农民的粮食生产上能赚取利润,况农民手上拥有承租的田亩数也太过可怜了,还有象南方丘陵区田地特么不适应于机械化生产,这些对这几年专业生产粮食农民特别不利。

化肥涨价倒还是在国家控制之内,而是农民在这大循环中需怎样避免自身弱势,走出那仅有几亩薄田去种植最无利润,最没有竞争力稻谷,小麦,玉米。怎么办?


占据田亩抛荒去打工肯定不是好办法,那样浪费资源,可以连片承包给有能力的人种植,既可得一部分租地金,也有时还可就近在租包地打一分工,经济效益肯定比自己种植粮食好些。也可以再学习新生产中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自己种植,靠城市可种植蔬菜类,交通稍不方便的可种植水果类,药材。水源来源有保证的可养殖水产类,别看别人有亏有赚就不敢自己动手干,这几样随便那样只要技术过关,不是天灾人害,都比专种粮食好上几倍。吃蔬菜,水果比粮食多这是一趋势了。并不管那种产量都比水稻,小麦,玉米高,价格都好,所应用的化肥不会比粮食作物多,化肥他涨他的,或许他们涨价有他们理由,农民干预不了,做好自己转型,农村,农民,农业自有光明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