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原子放大之後很像宇宙,那我們的宇宙會不會就是其他宇宙的一個原子?你怎麼看?

秋風別戀1


原子放大之後很像宇宙,那我們的宇宙會不會就是其他宇宙的一個原子?你怎麼看?

原子放大之後怎麼都不會像宇宙,從原子內部的結構示意圖看上去像是一個縮小版的太陽系倒是有一些接近,但那僅僅是示意圖,實際的情況可能完全不是這樣。

與您想象的完全不一樣,電子的運行方式是混亂的,它會在能級提高後突然躍遷到更高能級的軌道,然後跌落時釋放出光子

電子從高能跌落釋放出光子,當然您可以忽略上下文示意圖有些矛盾,第一是混亂軌道而第二為方便圖示是比較中規中矩的軌道。

而我們的恆星系中的行星則根本不具備這種機制,行星軌道是非常穩定的,如果行星軌道躍遷,那麼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中央的恆星出現大問題了,比如超新星爆發或者恆星拋去外殼成為白矮星,這種大質量丟失物質的狀況會導致行星的軌道躍升,恆星系邊緣的行星甚至可能脫離這個恆星系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想要用原子內部的結構來表示我們的恆星系理論上就沒法走通,那麼後續的問題就是無稽之談了,您是怎樣認為的嗎?宇宙則更加不可能,因為宇宙中的結構比一個原子內部的結構不知要複雜多少倍,這兩者如何聯繫得起來呢?

如此龐大繁雜的結構豈能用一顆原子來形容,有腦洞是不錯,但是大了就沒治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真如題主所想。那麼,其實有幾個無法解釋的問題:

1.質子

我們對宇宙的瞭解程度必然是遠不如原子的。原子和宇宙的共同特點是萬有引力定律。然而,原子有一個核心:那就是質子,而宇宙不是如此的。宇宙如此大,卻沒有一個明顯的核心。

單核和雙核的區別。

2.原子穩定性高

原子不穩定的地方在於其電子的躍遷,但其體積、質量等等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但是宇宙是有一個擴張和縮小階段的。而且經常有星體在發生著爆炸、撞擊等等。宇宙可以說是瞬息萬變的。原子很容易復原。

3.原子變化後

原子不變則已,變則驚人,原子產生巨大變化:聚變或者裂變後,原子就完全變化了。但是宇宙雖然一直在變,並沒有翻天覆地,完全和以前不同。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親,首先得說原子放大之後一點都不像宇宙。而且題主說的是像哪一種原子呢?不同元素的原子差別可大了去了。

上圖:一個氫原子的電子雲,球殼狀的離散結構包裹著原子核,但電子只有一個,上圖的球殼裝光斑是這一個電子出現的位置的集合。也就是說,一個氫原子實際上只有兩個“天體”,一個很小的原子核和一個很小的電子,其餘都是真空。


上圖:我們宇宙的宏觀結構,顯得有點亂,一種絲狀的結構填充著宇宙的空間


宇宙明顯就是一個紛亂複雜的世界,而原子是一個簡單的離散系統。這兩者似乎沒有什麼相似之處。舉個例子來說,就像人是細胞組成的,但人不一定會長得像一個細胞。這個微觀與宏觀的表象之間不一定有這樣的聯繫。


不過大膽猜測宏觀與微觀的某種偶然的相似性是可能,例如在亞原子層面,比如在原子核裡面的夸克之下的普朗克尺度之下,或許有某種另類的世界。但那個世界已經超越我們的觀察極限了,這個方面可以瞭解一下弦理論關於蜷縮維度的詮釋,但那是一個近乎形而上的推測,並非實證。所以不建議讀者們這麼去瞎想,不過如果你越想越高興,越想越嗨,那最好還是去動筆寫科幻小說,說不定有一天能夠被拍成電影超越《流浪地球》的票房哦)。


小宇堂


原子的結構根本就不像宇宙的結構,兩者沒有可比性。

原子的結構分為兩部分——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原子核包含質子和中子(氕原子核只有一個質子),而質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組成。

在宏觀尺度下,主宰天體運動的基本力是引力。但到了微觀領域,引力所起的作用極為有限,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成了主宰微觀粒子的基本力。正因為如此,微觀粒子的行為才會表現得與宏觀物體大相徑庭。

在宏觀世界中,我們可以測出一輛汽車在某一時候的位置和速度。但在微觀世界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無法在同一時刻測量出來的,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基於這種量子效應,這意味著電子不會像行星繞恆星那樣以一個已知的軌道環繞原子核運動,它們的位置是不確定的,我們只能知道它們在某處出現的可能性,這就是概率雲。

行星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我們完全可以預測它們的運動軌跡。但在沒有測量的時候,我們是無法預測電子的位置。因此,原子結構與宇宙結構完全不同,宇宙是由大量的不確定性粒子組成的巨型確定結構,這兩者是無法進行比較的。


火星一號


下面按照可能成為“萬有理論TOE”的超弦理論來看看這個問題。

假如組成宇宙的最小單位是一根根具有不同形態和振動的弦,類似於一把吉他,只有6根弦卻可以彈奏出無數的樂章。比單個音符或單首樂曲(類比原子,電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更加“基本”的就是那六根弦,它們不同的能量(撥動的力度)和振動方式(撥動的位置)組合成了千變萬化的樂章。

基本粒子似乎越發現越多,就是因為它們並不是“基本”的,類似於音符並不基本,弦才是。弦的不同形狀,纏繞和移動模式使得它們“宏觀”看起來是各種各樣的基本粒子。

弦理論證明了,半徑為R的大小的空間維度,和半徑為1/R大小的空間維度的宇宙,他們的物理性質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身處兩個宇宙的兩個人,他們對自己宇宙的描述是一樣的,物理定律和粒子組成都是一樣的,不可區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宇宙既可能像我們尋常感覺的那麼大,也可能小得可憐。尺度大小,時間和空間都是完全相對的。

所以瓦法等物理學家根據這些思想重新寫下了宇宙學定律,在那裡,大爆炸和可能的大收縮都不再牽涉一個零尺度的奇點,而是捲縮在一個普朗克尺度的小球裡。現實看到的宇宙有多大,它就可能(在第三者看來)是尺寸倒數那麼小!

我知道這無形中牽涉到了佛教的一些觀點,什麼須彌納芥,芥納須彌,一花一葉一世界等等空間變換容納的概念,但是我的本意是將弦理論的看法介紹一下。

也許我們就在一個果殼宇宙之中。


比爾的宇宙


原子的結構跟宇宙是有著很多的不同的,原子放大之後跟宇宙很相似這不過是想當然的事,微觀世界跟宏觀世界區別還是挺多的。


在宏觀世界很多物理現象都是確定性的,但是在微觀世界卻是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在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軌道是固定的,一個行星不會突然跑到另外一個行星的軌道上,行星在固定的軌道上圍繞著恆星做運動,而且是可以被精確計算出來的。但是對於原子核來說,卻並不是這樣的,原子的核外電子並不會想行星圍繞恆星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電子所處的位置隨時隨刻都發生著變化,它可能一會在這個能級上,一瞬間又跑到了另外一個能級。

在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空間是什麼?並不是空無一物,這個空間時時刻刻都充滿了電子,除此之外還有中微子以及引力子。所以我們不能說電子在哪一個軌道上運行,而只能用概率學的方法來說電子在原子核外某處出現的概率有多大,並且用電子雲圖來形象地描述其在空間的不同位置的分佈規律。

為什麼會說宇宙就是一個原子呢?同樣的話,反過來想,那豈不是把原子放大之後原子也是一個宇宙呢?隨著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的逐漸深入,天文學家發現人類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太陽系則是圍繞著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轉,宇宙看起來又像是一個有序的整體,這一切看起來都像是被精心設計過的一樣,為什麼我們不能知道宇宙的外面是什麼呢?或許我們生活的宇宙也只不過是一個原子而已吧。


但是這樣一來,我們的宇宙是原子,宇宙中又有其它的原子,其它的原子又是其它的宇宙?這樣聽起來很亂吧,照這樣下去,宇宙豈不是無窮無盡個,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永遠也走不出宇宙,可是卻沒有意識到原來組成我們身體的原子也是一個宇宙。這樣的話,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不能探索到宇宙的盡頭,為什麼我們不能知道宇宙的外面是什麼。但是這個問題,已經脫離了科學的範疇,而應該由哲學來解釋,又或者說是科學家故意迴避宇宙外部這個問題。哲學中有說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或許真的如此吧。


鏡像科普


這個該怎麼去證明呢,不同的人都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我也來說一說。

我是不同意這種觀點的,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雖然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但更多的還是不同。

我們看宏觀世界中的星系,像咱們太陽系,大部分的天體都有各自的運轉軌道,而我們在觀察原子裡面的核外電子時,不能確定它們是否有著軌道,它們出現的位置是概率性的,所以用電子雲模型。

所以說,從現在來看,原子世界更多的是無序而非有序。

那麼,反方就會提出觀點:

如果說,小到一個電子上存在一種生物的話,它們在那裡生活了一億年,而我們這個宏觀世界中,其實也就過去了一秒鐘,所以處在電子上的生物,它們觀測內部世界肯定是有序的,因為角度與層次不同。

換句話說,就是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時間流逝的值算法不一樣,微觀世界中的一億年或者是數十億年也可能只相當於宏觀世界中的一秒而已。所以,我們什麼也不知道。

雙方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那麼,誰才是對的,我想,這個判斷需要留給後人來定,現在還沒有哪位“大佬”有這個能力。

如果,真是如題目所言,那麼我們這個宇宙所經歷的138億年,恐怕也只是相當於更大宇宙中觀測者的幾秒鐘或者更短罷了。

那麼,這個宇宙可太複雜了!


科學船塢


星系縮小了像一個原子,星系內部引力是強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扭曲都不符合星系中引力是強相互作用力的事實,加入了暗物質來加強星系內部的引力。而星系間的距離和運動速度不能承受加了暗物質的強引力,又加入了暗能量來削弱星系間的引力,使星系外的引力變成弱相互作用力。

黑洞是星系的心臟,星系中的黑洞從積吸盤兩側方向發送高能粒子和從積吸盤盤面方向吸收低能粒子,使星系中形成能量循環,能量介質形成環流。能量介質從積吸盤盤面方向流回黑洞,為星系中的天體提供向黑洞方向運動的能量,加強了星系內部引力,使星系內部的引力變成強相互作用力。

物質的質量和引力都不是物質固有的特性,是物質吸收宇宙能量介質引發的壓力差,與所處宇宙環境能量介質密度成正比,物質從能量介質密集區域向能量介質稀疏區域運動。弱相互作用力是沒研究完整的力,弱相互作用力是強相互作用力中的一部分。宇宙中只有一個基本力,宇宙能量循環路線上對其中物質運動生產的影響力。


太上邪神


不會!

首先來說,原子放大之後一點也不像宇宙!我們平時看到的原子內部結構,比如說一個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旋轉,那只是原子結構示意圖,一種形象的表達方式,遠不是原子內部真實的情況!

原子屬於微觀領域,所以需要用量子理論去理解。量子理論告訴我們,原子中的電子並不是圍繞中心的原子核旋轉,而是非常隨機地出現在原子核周圍,沒有固定的位置和速度。當你試圖測量電子速度是,就沒有確定它的位置。而當你想要確定電子位置時,就沒法測出它的速度!

說白了,隨機和不確定性是原子內部的特點,這也我們現實世界中的宏觀宇宙有本質額區別,我們的宇宙是確定的,起碼看起來如此,你看一棟樓在那裡,它就在那裡,不會在別的地方!

所以說,不要試圖用微觀世界的原子來形容我們的宏觀宇宙,微觀和宏觀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至今科學家們也沒有把兩者統一!

當然,也會有人認為我們的宇宙就是一個生命體,而宇宙中的星球就像是人類的一個細胞!不得不說這種觀點腦洞太大,不要說科學領域了,甚至不屬於科幻領域,更像是玄幻領域!


宇宙探索


現在的科學只是使用我們已經知道、確定的科學觀察、科學名詞、科學技術手段去定義解釋。還有很多立論都是基於推理,用已知的觀察、現象經過有智慧的人導引出來的。這些新的理論其實科學家也沒有突質證據,也不斷在追尋中。

這時候好笑的就來了:所謂的科學家,也沒有證據,只不過他是根據已經觀察的現象、理論推論出來的。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普羅大眾就必須接受這是科學。

其次好笑的是:所謂現代科學發展後,每當科學家搞清楚一件事情,或解釋了一個現象,發現了一個新的粒子後。往往後面又是一連串的問號。科學家往往要繼續在告訴我們新的理論,新的說法。但是又限於研究的工具與技術。往往要拖了許多年。所謂大強子對撞機撞出來的不只是答案。而是更多的問號?

事實上許多不是十分頂尖的科學家、半磚家,死守他們所謂的科學精神、方法否定其他人說法、立論。其實這就是另外一種反科學。從科學史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真正能夠開創科學新篇章的偉人。往往研究到最後都是跟哲學、神學融合。

個人雖然說不是笨蛋,但也不夠聰明。至少會智慧的用邏輯去分析判斷事情與因果。同時驗證,人事物的標準都是一種。不是用雙重標準來看事情。

釋迦牟尼佛在告訴我們宇宙的真相。人生的真相。那時候是沒有很多字術專有名詞。只好用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名詞。去解釋那不思議的真相,可惜大家還是聽不懂。只好用譬喻,許許多多大自然、生活上、人的感受上例子去解釋人生真理、宇宙真相。這一些言語後來被集結成梵文佛經。幾經輾轉到中國來翻譯成文言文。與現代的白話文又是一個隔閡。更大的代溝在於人心不古。

釋迦摩尼佛怎麼會知道人生真理宇宙真相?因為他用的工具,方法跟我們不一樣。他是用心直觀的去看世界。沒有隔閡、沒有修飾,沒有幻相。所以幾千年前他就告訴人們這個世界的真相。我們沒有學習他用心這樣子,工具手段,就直接否定他是不科學的。說來也很可笑。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事情拿到今天來驗證,每一件事情都被證實出來。目前最頂尖科學家也從佛經告訴我們的事實,尋找科學研究新方向。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佛經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