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古玉辨识玩的是个心静、要的是个仔细。

常常摆在面前告诉这是仿品,但就是看不出来仿在何处,为什么?心没有静下来。

对于辨真来讲,料工型纹沁浆一点不可或缺,从鉴赏各要素到整器的各个方面几乎面面俱到,没错,就是个“吹毛求疵”,找不到假仿点,毕竟全真为真,通过;但是对于识仿来说,无论鉴赏的那一要素或者器物某一部分,只要找到疑点,就可以定论,因为一假全假,否掉。

所以说,平常赏玩,多有“管中窥豹”,见疑则放;有些时候局部判断也是见功夫的,甚至面对全器也要有管窥的仔细,若管窥不能何以见全豹噢。

管取一斑(图1),一图能看什么啊?一图也浓缩了非常大的信息量,一花一世界、微尘含大千。意躁了会视而不见,堆积如山的博物在面前,不一定能入眼一二;心静了会细细观摩,一管之见犹如万花筒,目不暇接。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1

看点(1):砂痕累累,解玉砂痕是古玉特征。现代制玉工艺为了美观度是高抛光,不会再用解玉砂,只有古工才必须用解玉砂(参见《古玉学步(11):解玉砂痕一点通》),所以见解玉砂痕就是与古有缘。至于这个是真古还是仿古、是真缘还是假意?且待步步分解。

看点(2):砂痕带有整体方向性,不乐观了。古砣解玉砂是流动的,留下的痕迹进、退、横、竖是完全不确定的,说穿了,就是一个“乱”字,称为“古拙”(图2)。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2

制工比较精细的古玉,雕琢与打磨的痕迹融为一体、难辨难分(图3);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3

雕琢与打磨痕迹有区别的古玉,即使在雕琢痕上也是方向不确定的解玉砂痕迹特征(图4),这是由古砣具的作工状态所决定的。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4

回察本件样品解玉砂痕迹带有明显的整体方向一致性(图5),这就不乐观了,不是古砣具的痕迹特征。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5

其实,识仿到此就可以定论了,无须再白耗时间。不过,既然是赏玩,不妨继续观摩下去,看看还有哪些破绽的地方,说明管窥的作用。

看点(3):玉上见色了,色为天然还是人为?方寸之间见玉含多色,每个色彩分明而又层次明显、自然过渡而又无法截然区分、各色独立又相互共存,这色非人工所能造就,再从工痕与器表的过渡性和一致性看,这色是浸入玉之肌理的,此色系肯定是自然形成,(图6)。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6

看点(4):色从何来?玉器状态完好,未见明显绺裂——即色不是从绺裂这类沁门而来;色系的走向也与工痕方向不一致——色系也不是从工痕这类沁门而来。无沁门而见浓色——此色系非沁入,是玉料自带色,即这是多色玉料制作的玉器,是多色仿沁,稍不留心药性是很大的(图7)。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7

看点(5):工痕上的其他破绽。仔细观察阴线边缘陆陆续续蹦碴(图8),阴线底部出现多槽痕(图9),都不是古砣具痕迹特征。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8

古玉识趣(30):真仿识玉一点通(5)识仿不妨管窥豹

图9

有些细节不是图示所能表达清楚,需要仔细揣摩——悟。

……

辨玉窍门何处找,识仿不妨管窥豹。宇宙浩渺,用一管放大镜也是可以观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