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不能遺忘的歷史,向曾經的水利兵團人致敬!

雲南水利建設兵團組建於1969年10月。當時為了改善西雙版納的水利環境,經雲南省委批准,由思茅地區負責,思茅軍分區協助,西雙版納組建了五個水利兵團,在勐臘、勐海和景洪三個縣興修水利。每團設三個營,每個營設六個連,每個連一百五十人左右。水利兵團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其中,團、營、連和團直屬機關的正職幹部由部隊現役軍人擔任,團、營、連副職幹部由地、縣各部門地方幹部擔任,班排長和戰士由北京、上海等地知青組成。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二團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十九團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最南端,是雲南省下轄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
  • 地處北緯約21°10’,東經99°55’至101°50’之間,屬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溼潤區。
  • 東西面與江城縣、普洱市相連;西北面與瀾滄縣為鄰;東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鄰近泰國和越南,與泰國的直線距離僅200餘公里。東距太平洋的北部灣400多公里,西距印度洋的孟加拉灣600餘公里。
  • 邊界線長達966.3公里,約等於雲南省邊境線總長的1/4。
  • “西雙”是傣語“12”的意思,“版納”是指比縣小一些的行政區域,“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行政區”。
  • 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裡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城市之一。
  • 截至2010年,西雙版納轄1個縣級市、2個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
  • 州政府駐景洪市。

勐臘縣

  • 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西雙版納自治州東南部,總面積7056平方千米。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勐臘縣境東、南被老撾半包,西南隅與緬甸隔瀾滄江相望,西北緊靠自治州首府景洪市,北面則與普洱市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相鄰。
  • 2010年,勐臘縣總人口為28.17萬人。
  • 勐臘縣是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縣份之一,共有26個少數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少數民族人中佔全縣總人口的70%。主要少數民族有傣、哈尼、瑤、彝。
  • 2013年,勐臘縣轄7個鎮、3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共有4個社區、52個行政村。
  •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下轄地區7個鎮、3個鄉
  • 政府駐地勐臘鎮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歷史沿革

  • “勐臘”系傣語音譯,“勐”意為“地方、國家”,“臘”意為“茶”,“勐臘”即“茶之地”或“茶之國”。
  •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勐臘為古代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 勐臘縣公元前109年,漢朝征服滇國及昆明、嶲等部族置益州郡,將勢力伸入“勐達光”(哀牢國)境內設縣(軍事據點),“勐達光”忙於應對漢朝、放棄部分屬地;今勐臘成為自由地。
  • 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置永昌郡,由漢朝派郡守與“詔達光”(哀牢王)共同治理;公元76年,“詔達光”(哀牢王)與漢朝郡守發生矛盾、起兵反漢,漢朝軍隊與“勐達光”軍隊多次激戰,部分傣族先民為躲避戰亂、遷至“勐達光”(永昌郡)南境與各種蠻族部落雜錯而居;今勐臘得到進一步開發。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公元765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谷”(景東盆地)設銀生節度,統轄“勐谷”及其以南地區;今勐臘屬銀生節度利潤城。
  • 902年,“勐舍龍”(南詔國)政權被漢裔權臣篡奪,失勢的“勐舍龍”傣族貴胄被迫帶著家眷、奴僕遷離洱海盆地,有一部分經“勐舍”、“勐谷”等地遷至“勐舍龍”南境;今勐臘的傣族人口得到增加。
  • 937年,原“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谷”設銀生節度;1096年,大理國廢除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調整為八府、四郡、四鎮;今勐臘先屬銀生節度、後屬威楚府。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1180年,“勐谷”(大理國威楚府轄)境內傣族首領詔真率屬民南下,驅趕北上的孟高棉勢力,統一瀾滄江中下游地區的傣族“勐”(地方)、組建聯盟國家“勐泐”(漢譯“景隴國”);“勐泐”(景隴國)建國初期,尊大理國為“勐貨相”(寶石之國)、自稱“勐貨罕”(金子之國),後期逐漸疏遠大理國;今勐臘屬“勐泐”(景隴國)。
  • 1292年,元朝遠征“勐庸”(漢譯“八百媳婦國”或“蘭納國”)途中滅“勐泐”(景隴國);公元1296年,元朝在“勐泐”設車裡軍民總管府;今勐臘屬車裡軍民總管府。
  • 1382年,“勐泐”歸順明朝、其地設車裡軍民府;公元1384年,車裡軍民府改為車裡軍民宣慰司;今勐臘屬車裡軍民宣慰司(車裡軍民府)。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1570年,車裡宣慰使召應勐將轄區劃分為12個“版納”(行政區);今勐臘縣境的“勐臘”、“勐伴”為1個“版納”,“勐捧”、“勐潤”、“勐滿”為1個“版納”,“整董”、“倚邦”、“易武”為1個“版納”,3個“版納”分別隸屬車裡宣慰司。
  • 公元1659年,清軍攻下雲南,仍置車裡宣慰司;公元1729年,清朝分車裡宣慰司瀾滄江以東的6“版納”地設普洱府,6“版納”範圍內的傣族土目名義上屬普洱府,實際上仍聽車裡宣慰使調配;今勐臘縣境屬普洱府和車裡宣慰司雙向管理。
  • 1913年,民國政府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下設8個區行政分局、與當地世襲土官共同治理地方;今勐臘縣境分屬第5區行政分局和第6區行政分局。
  • 1925年,普思沿邊行政總局調整為普思殖邊督辦公署,分設8個區殖邊督辦分署、仍與當地世襲土官共同治理地方;今勐臘縣境分屬第5區殖邊督辦分署和第6區殖邊督辦分署。
  • 1927年,第5區殖邊督辦分署改設鎮越縣、第6區殖邊督辦分署改設象明縣;1929年,象明縣併入鎮越縣。
  •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鎮越縣,鎮越縣成立人民政府。
  • 1953年,鎮越縣劃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重新調整為版納易武、版納勐臘、版納勐捧3個縣級版納。
  • 1957年,版納易武、版納勐臘、版納勐捧3個縣級版納調整為版納易武、版納勐臘2個縣級版納;公元1958年,版納易武、版納勐臘合併為易武縣;公元1959年,易武縣改名勐臘縣。
  • 2002年3月,勐臘鄉、勐臘鎮合併為勐臘鎮,鎮政府駐原勐臘鄉政府,原勐臘鄉景飄行政村毛草山、桃子箐、納秀3個村民小組劃歸勐伴鎮會落行政村。
  • 2004年9月,撤銷曼臘彝族瑤族鄉、轄地併入易武鄉,撤銷勐潤哈尼族鄉、轄地併入勐捧鎮。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
  • 全縣轄8鎮(勐臘、勐捧、勐侖、關累、勐滿、勐伴、尚勇、易武)2鄉(瑤區、象明)4個農場管委會(勐臘、勐捧、勐滿、勐醒),7個居委會,52個村民委員會,529個村民小組。內駐1箇中央科研單位(中科院勐侖植物園)。
  • 勐臘縣位於雲南省最南端,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 地處北緯21°08′至22°25′,東經101°06′至100°50′之間,轄區國土面積6860.84平方公里,山地佔95.63%,山間盆地(壩子)佔4.37%。
  • 東、南部與老撾山水相連,西與緬甸隔瀾滄江相望,北與江城縣毗鄰,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是背靠祖國大西南,面向東南亞重要的陸路和水路口岸,國境線長740.8公里。縣城駐勐臘鎮,海拔640米,國際大通道昆曼公路從這裡穿過。
  • 縣城距省會昆明631公里,距州府允景洪136公里,距國家一級口岸磨憨58公里,距“瀾滄江上第一港”—關累碼頭70公里,距著名的“金三角”230公里。現有5條公路直抵老撾、緬甸邊境口岸,其中有3條柏油公路直通老撾北部三省省會。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勐臘還是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美稱的瀾滄江—湄公河黃金水道的結合部,是中國大陸通向中南半島的走廊。
  • 從關累碼頭沿瀾滄江順流而下可達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諸國,進而可出太平洋到南亞各國,是雲南省實施“中路突破,打開南門,走向亞太”經濟發展戰略的前沿,是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技術合作的門戶,是雲南建設“兩強一堡”的前沿陣地。
  • 勐臘縣位於瀾滄江大斷裂以東,無量山南端之尾稍,整個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和南部低。由於受構造作用控制,形成較多南北走向的山嶺和盆地,形成北部中山山原,坡狀起伏,中部岩溶景觀奇麗多姿,南部寬谷盆地開闊。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勐臘縣西南端勐臘縣屬浸蝕山地,系橫斷山縱谷南段,無量山南延尾梢。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呈梯狀下降。平均海拔1000米。全縣土地面積7093平方公里,山地佔95.6%,山間盆地(壩子)佔4.4%。

水利二團

  • 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上海4個郊縣(川沙、南匯、奉賢、松江)的2499名初中畢業生,告別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離鄉背井來到了祖國西南邊疆------雲南西雙版納勐臘縣。從大樹腳到團結橋全長18公里的南臘河沿線兩岸安營紮寨。共編制為18個連,分別隸屬三個營,統屬水利二團管轄。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二團主要承擔建設大樹腳引水工程和18公里主幹渠任務。1970年10月15日破土動工,1973年5月竣工。用最原始的生產工具,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愚公移山精神,開山劈地,挖水渠、建引水壩。共開挖土石方91萬立方米;建成大小建築物53座。在歷時兩年零八個月的日日夜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從不叫苦、從不叫累。為使勐捧壩萬畝良田受益,把汗水灑在了南臘河兩岸;共把青春貢獻給了雲南邊疆。為了這個工程,不少戰友落下了終生的疾病,甚至貢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水利二團存在的5年內,物質供應的貧乏,使一年365天的一日三餐,幾乎天天沒有肉類和油水。拌著鹽巴和冬瓜南瓜湯下飯。他們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他們苦中求樂,互相關懷,給人真誠和溫暖。他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中建立起來的友誼,不是兄弟姐妹,勝似情同手足。
  • 水利二團組建於1969年9月,共有2661名人員組成,其中0291部隊駐軍及地方部隊指戰員、縣武裝部人員52名,縣政府機關幹部55名、職工54名,並由上述人員分列擔任各級領導和技術骨幹。另外,還從上海招來2500名知識青年。為了便於管理,直接按部隊編制進行按排。共分成18個連隊54個排,每6個連隊為一個營,共3個營,為團級編制。團機關又分設政工、後勤、工程指揮3個組。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水利二團承擔建設大樹腳引水程

  • 大樹腳這個地方在勐臘縣十分出名,是在縣城通往勐捧這條山間的沙石簡易公路十五公里的地方。聽說當時公路修到這兒時,有一棵四個人合抱的老榕樹檔道。施工隊不忍心毀樹,報經領導同意,由設計工程師修改了圖紙。於是公路修到這兒,便拐了個小彎,繞過了老榕樹,公路在大樹腳下側通過。所以,從那時起,人們便稱這兒為大樹腳。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1970年10月15日破土動工,1973年5月1日正式通水,共用了2年7個月。
  • 大樹腳引水工程共開挖水渠18公里,其中水渠平臺寬9─11米,邊坡平均高度為30米,共開挖土石方910000立方米,清除塌方88000立方米,建設大小建築物53座,建造大溝管理所用房200平方米,附屬工程10個,還幫助農村開挖小水溝3條,長21公里。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 在建築施工期間,水利二團全體人員還自建簡易住房680幢,墾荒5460畝,生產糧食等農作物249000公斤,蔬菜等255000公斤,還有家畜等,肉、菜一般都是自供自給。
  • 1974年8月,水利二團宣告解散,除少數連隊被上調景洪外,大多數連隊奉命撒並勐捧農場。
  • 根據統計,水利二團共支付各種費用635.97萬元。其中工程材料費156.92萬元,工資396.6萬元,醫藥費等福利費支出18.31萬元,探親費32萬元,行政費4.53萬元,其它支出17.6萬元。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南臘河引水工程知青紀念碑

  • 2014年5月南臘河引水工程知青紀念碑聳立在勐臘縣團結橋南臘河對岸。莊嚴、簡潔、氣派。象徵著版納人民和政府永遠不忘七十年代初期上海五千多名知青在當地軍隊和地方幹部的帶領下,為灌溉勐捧壩萬畝良田,在南臘河兩岸長達幾十公里安營紮寨,奮戰整整3年多。劈山引水、戰天鬥地,將青春貢獻,甚至生命。
曾經的雲南水利建設兵團一一勐臘縣南臘河水利二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