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这所大学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 为全球医疗技术提供中国方案

这所大学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 为全球医疗技术提供中国方案

8月1日,“今年我们已经做了第一例肾脏无缺血移植,也获得了成功,这个技术可能会把我们的移植带入‘热’移植时代,不再经过冷冻,器官在移植到病人身上一直有供血,解决了以往移植‘先天缺陷’的世界性难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在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到的这项新技术,即无缺血移植技术,中国医疗“国家队”和这项创新技术已经改写人类器官移植问世63年来的历史。

国际首创无缺血肝肾移植 让人类进入“热移植”时代

器官移植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素有“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称,是影响一个国家整体医学实力的指标。

器官移植分三个步骤,首先把器官拿出来,叫做器官获取,然后保存在冰里面,叫做冷保存,第三再移植到病人身上。传统移植中,器官血流必须中断数小时。

“这个过程会产生对整个器官长达几个小时甚至数十小时的缺血状态,这是导致影响移植疗效甚至导致移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肖海鹏介绍。

从器官移植问世63年来,世界的科学家都想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而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用自主研发的多器官修复系统,改革了手术方式和变革了整个移植理念。

“如果我们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不中断血流,这三个环节的损伤就不存在了。”何晓顺设想,器官能不能在移植病人之前不经过冷保存、缺血的状态?

为此,何晓顺团队进行了近百例大动物移植实验,借助自主研发的“多器官维护与修复系统”,通过一系列创新,成功实现了移植全过程。

这所大学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 为全球医疗技术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医疗国家队首创多器官维护与修复系统,保证在器官移植过程中不中断血流。

2017年7月23日,该团队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手术,将肝脏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了患者,结果显示,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具有传统肝移植无可比拟的优势。

这项技术使整个移植过程不经过缺血状态,器官在移植前还是热的,一直保持供血状态,这样移植、缺血相关的并发症降到零,移植后的肝损伤指标较传统的移植方法降低86.1%。

今年,这项新技术已经在肾脏移植手术中成功实施。有望重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沿用的器官移植理论与技术体系,将器官移植学科带入2.0时代。

移植界的王学浩院士认为该技术“是对现有移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将器官移植学科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世界移植协会主席Nancy认为该技术“可拓展至心、肺、肾等器官移植,并可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

《美国移植杂志》也评价,这个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推广到别的器官移植。

这所大学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 为全球医疗技术提供中国方案

无缺血移植技术与高铁“复兴号”、“墨子号”量子卫星及港珠澳大桥等一起,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等八部委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

实际上,在器官移植领域,中国从2010年就开始走在世界前列。从2010年起,国际首次“两供肝三受体”肝脏移植、国际首例心脏死亡捐献多器官移植、国际最高龄多器官移植等均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