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样评价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大师的声腔艺术?

只谈历史


程砚秋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著名的京剧艺术革新家。他从十二岁就开始学戏,十四、五岁登台演出时,他的艺术才华就引起了观众及行家的重视和兴趣。

从十八、九岁起,程砚秋开始编演新戏,前后一共排演了二十五出,象《荒山泪》、《碧玉答》、《青霜剑》、《梅妃》、《文姬归汉》等等。这些戏大多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苦遭遇和她们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

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内容,程砚秋在表演上突破了老辈青衣呆板的做工,糅合了京剧、昆曲里青衣、刀马旦和其他行当的身段,吸收了中国武术的动作,结合青衣身段的特点和剧情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特别是水袖的运用,更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程砚秋在唱腔的创造和声音的运用方面有着特殊的成就。京剧青衣的唱腔本来是不太多的,拿〔西皮]、〔二黄)、〔反二黄)这三种〔慢板〕来说,每种也只有四、五个大腔。老辈青衣基本上就用这几个固定的腔,把不同的唱词唱出来。

为了丰富京剧青衣的唱腔,程砚秋从编排新戏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唱腔创作。他在每一出戏里,都根据不同的词意、字音、感情以及剧情的需要,大胆地进行创新。

他广泛地向各种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以及歌曲学习,融汇贯通,使原来为数不多的几种青衣唱腔发展到一百种以上。这些唱腔既新颖别致,又不脱离原来唱腔的基础,深受观众的喜爱,很快地就在京剧爱好者中间流传开来了。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他根据剧情,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演唱方法,在声音、咬字及表现方法上都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创造了京剧青衣独树一帜的派别。

他的声音和唱腔结合得很好,抑扬婉转,若断若续,如泣如诉,在柔美中有刚劲,具有独特的韵味,被大家公认为“程腔”。

程砚秋很善于通过自己的声音、唱腔和一整套演唱技巧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内心世界。

程砚秋进行的创作,既完美地表现了人物和戏剧情节,同时又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京剧的唱腔,形成了有感情、有韵味、别具一格的程派唱腔,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赏和喜爱。

程砚秋以演悲剧著称,他所选择的戏剧题材和“柔里有刚”的艺术风格是同他在旧社会的遭遇、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刚直不阿的个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程砚秋在晚年曾多次表示,如果他年轻二十年,一定要亲自改编和演出《白毛女》。

作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程砚秋对人、对事有着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爱憎。在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北平沦陷期间,他拒绝登台演出,到西郊青龙桥务农,表现出非常有骨气的民族气节。


魏青衣


四大名旦中,程砚秋年龄最小并且迅速成名,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别具一格的唱腔——沉郁含蓄幽咽婉转之调。

这也是程砚秋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十几岁倒仓的时候急于求成结果出了“鬼音”,但是老师王瑶卿没有放弃他,还是认认真真的带他,帮他找发声。王瑶卿要求程砚秋的发声全部建立的气息的基础上,从出字、归韵、收声,字头字腹字尾每一处都细致到位,然后高音处开发脑后音,表现委婉哀怨的情感。慢慢的,程砚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样的唱法既能唱出青衣的高亢激昂的韵味,加上独特的气息控制产生一种断断续续虚实相生的的声音造型。



程砚秋的唱法能有效的传达情绪,扩大了声音的情绪张力。程砚秋的唱腔并不是一味的幽咽婉转,而是高低相生、跌宕起伏、互相黏连。京剧史学家董维贤认为腔善寓刚于柔,“以抗坠断续取胜的程派新腔,而特别有一种寓刚于柔的劲儿。”

另外,程砚秋对于四声调特别重视,这在当时的京剧旦行里十分少见。所谓“字正腔圆”,他以每一个字的声调走向来顺势行腔,他强调“词生于句,句生于字,字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