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長城上的墩臺主要作為防守使用,建在長城附近,間距500米,因明代火炮射程350米,在500米的距離中可以構成交叉火。墩臺四周有圍牆,內可以住士卒,貯存糧食和木柴,旁邊掘有水井:明代墩臺的輔構形式非常多,按照不同的情況和險要的程度分別設置。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墩臺平面圖

煙墩即烽火臺,是長城沿守衛、傳遞軍情的據點,墩在漢代被稱為燧,每個烽燧有五六人至三十人不等,他們的任務第一是防守烽燧,瞭解敵情,傳遞消息;第二是保衛屯田:第三是檢杳和保護來往的來往的商旅,第四是支持附近的防務。大多建在山最高處,間距約以5公里,若有山岡阻隔,則不限裡數,務以三處煙墩相望,彼此可以見到傳遞的軍情,堙墩一般用夯土築成,重要的在外包磚,上建錐堞和了望室。處於邊界之外的煙墩周圍建有圍穡。若干煙墩設總檯一座,總檯往往建在營堡附近,外有圍牆,形如空心敵臺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傳還軍情的方法是根據來犯敵人的多寡和軍情的緩急,以日間燃煙和夜間舉火的次數報警`,這個方法一直沿用近兩幹年,不過到了明代,除了燃煙火之外,還加上放炮的次數,使傳遞軍情更加準確,“城檣上每隔30-100米建有敵臺。兩座敵臺的距離,以火力可以交叉為限。這種設置是為了在敵軍逼近時,城上守卒可以從兩個側面夾擊。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煙墩側立面與平面臺

敵臺有實心、空心兩種,平面有方有圓。實心敵臺只能在頂部瞭望射擊,而空心敵臺除了可在頂部瞭望射擊之外,下層尚能住人,以及放糧草、武器,空心敵臺是明代中葉的產物,戚繼光在其所屬防線的長城上建了一千餘座空心敵臺。空心敵臺高二層,突出城外,底層與城穡頂部,內為拱券結構,設有了望口和箭窗,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上層建有樓櫓及雉堞;上下層之間以堅井相通,有的則以軟梯上下。此外,在薊鎮長城的牆垣頂上,接近敵臺之處,往往建有一排障牆。這種短牆高2米,因依城檣梯道的臺階而建構。牆身上砌有了望孔和射孔,守卒能以武器封鎖檣面,憑障牆節節防禦,使已登上城牆的敵軍不能逼近和攻佔敵臺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敵臺側立面

長城上的精妙防禦設計,不是一面牆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