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請問吐蕃以前青藏高原上的象雄王朝是咋回事?

乐蔚小姐


象雄文化是吐蕃王朝崛起之前青藏高原规模最大、疆域最广的文化,普遍信奉苯教,以冈底斯山为圣地,据传分为十八国,核心区域在今阿里地区,疆域可能包括今天的西藏西北部、那曲西部、日喀则西部和印度北部部分地区,影响范围可达今天意义上的藏区全部。苯教是西藏起源的本地宗教,象雄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苯教的创始人辛饶米沃,大约在8世纪末代国王李弥夏被吐蕃王朝的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年) 所灭,信奉苯教的象雄文化后来主演被吐蕃王朝的主要文化——佛教文化所取代,但是一些传说和习俗融入和影响了吐蕃文化。象雄文化留下了一些古建筑遗迹、古墓葬遗迹、石碑遗迹和山洞岩画。除了极少部分留存至今的吐蕃金石、简牍、以及敦煌古藏文文献和塔波寺文书外,藏文史书基本上都是10 世纪以后出现的,所以对象雄文化的考察主要依靠考古材料和后世文献,很多信息有待发掘。

象雄文化的遗物——金面具


目前考古学界对象雄文化最近的一次考古发现是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发现,故如甲木墓地共有8座墓葬,年代在公元2~3世纪之间,对应到我国的汉代,根据对象雄文化历史文献的记载,当时可能是象雄文化繁荣的时期;曲踏目的大约和故如甲木墓地同时代。两个墓地出土了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和料珠等遗物,很多物品是舶来品,说明了象雄文化对外来文化是十分开放的。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天珠,可以说明天珠信仰从象雄文化就开始了,很可能是苯教的残余。

曲踏墓地出土的天珠


螺旋真理


折翼的大鹏金翅鸟


象雄王国(汉史称羊同)曾是西藏地区最强势的国家,甚至可以没有之一。在她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特征,拥有自己原生的宗教系统——苯教(也称苯波教),发展出了高等级的本民族文字——象雄文。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象雄的文化远远高于西藏周边区域。因此,在吐蕃早期能够明显感觉到象雄文明对卫藏地区的辐射。这种辐射强度,即便是到了今天依旧可以见到端倪。他(象雄)对于吐蕃王朝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吐蕃文明是在象雄文明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象雄国都穹窿银城遗址

据说,在吐蕃初代聂赤赞普之前,象雄已有十八代鹏王在位。其国家图腾是大鹏金翅鸟,故国王皆称鹏王。

象雄的疆域历来众说纷纭,其中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认为:

其版图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尔吉特,即今克什米尔地区),从勃律向东南方向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尔的一小部分领土。

北邻葱岭(帕米尔高原)、和田,包含今天的羌塘无人区。东边界最大时与苏毗接壤,包含那曲、安多区域的一部分。

从这一版图可以看出,象雄西接中亚诸国,北临大唐的安西四镇,南接印度、尼泊尔,东连吐蕃,可以说象雄是处在几大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

处在文明交汇处的象雄,除了坐拥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财富外,其文化也在和周边文明的交融中繁荣发展。

发源于象雄的苯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融合了周边信仰的理论。其初始,便隐隐有中亚祆[xiān]教(拜火教)的影子,苯教中有关光明与黑暗的世界二元论,几乎与祆教世界观别无二致。更不用说幸饶弥沃所创立的雍仲苯教,与藏传佛教所存在广泛交融,乃至几乎难分彼此。

再说文字,近年来有专家考证,原始古象雄文与古克什米尔语和古旁遮普语中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最终影响并演化成藏语的雏形。

虽然,西藏传说中藏文是吞弥.桑布扎在松赞干布授意下,结合梵文创造的。但近年来,随着对象雄文《大藏经》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象雄文的元音和辅音的数量和现代藏文完全一样,并且吞弥.桑布扎自创的六个藏文字母在象雄文中都可以找到原型。

不可否认,藏文确实与天竺梵存在联系。但既然远在千里之外的天竺梵文,都能对藏文的创立产生影响,那近为唇齿,又在宗教、绘画、医学、天文历算等诸多方面强势影响吐蕃的象雄文化,居然会在藏文字创立中毫无作为,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象雄也是西藏地区最早和中原发生联系的国家,《隋书·西域传》记载:象雄曾于隋文帝开皇六年遣使赴汉地朝贡,只是“其后遂绝”……。

其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十二月,象雄王朝进贡使者至唐,受到了唐朝皇帝极为礼遇的厚待。这时候,松赞干布还没和他老丈人发生联系呢。此后,在贞观十五年,象雄国王再次遣使远赴中原朝贡,双方又展开了一场友好的交流。

随着象雄地区考古发掘的深入,已在象雄都城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绣有汉字的王侯铭文锦。此锦与新疆出土的铭文汉锦几无二致,由此可见,至少有汉以来,象雄就已经和中原汉族存在物资往来。

王侯铭文锦

象雄金覆面
如果说象雄和周边其他文明是相生相伴的话,那么象雄对吐蕃的文化渗透几乎可以用强势介入来形容,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为,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虽然以苯教为代表的象雄文化,随着“桑耶佛诤”的败落被迫走向边缘。但佛苯在漫长的对峙交锋中,渐渐交融、互为借鉴,却导致了现在你中有我、难以分割的局面。现在西藏,转神山圣湖的祈愿方式来源苯教,刻玛尼石、堆玛尼堆和悬挂风马旗经幡的习俗,同样来源于苯教,西藏算命、打卦,乃至跳的庄锅舞都有象雄的渊源。可以说,象雄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藏族生活方方面面。

象雄创造了恢弘灿烂的文明,但随着王国的陨落,象雄文明在几千年的风沙之下早已湮没无踪。以至于,象雄国的都城--琼窿银城所在何方都不为人所知。

传说中,琼窿银城是一个神奇的所在——世界的中心,都城周围有神山直刺苍穹,更有圣湖烟波浩渺,从圣湖流出的四条河流,分别流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四条河流滋润着象雄广阔的土地。

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现在大概能够确定,传说中的琼窿银城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附近。位于海拔4400米的卡尔东山顶,已发掘的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并发现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金字塔型建筑。但另有一种说法,在离卡尔东不远处的曲龙乡,也有一处穹隆银城的备选城址。

穹窿银城另一处疑似遗址——曲龙遗址。

和传说相符,穹窿银城东南面就是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冈仁波齐峰海拔6638米,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看看他各教中的称呼,就能知道这座神山的地位了。在藏语中冈仁波齐是“神灵之山”,在藏语中“仁波切”是“珍宝”的意思,引申为“活佛”的泛称,而冈仁波齐是西藏唯一具有拟人化名称的神山。

苯教称他为“九重卍字山”,苯教徒认为冈仁波齐山上有自然形成的苯教卍字法文,神性无比。

印度梵文称其为“湿婆的天堂”,并认为印度教的三位主神中法力最高的湿婆居住于此。

古耆那教则称之为“阿什塔婆达”,意为最高之山。

正因如此,这座形如橄榄的雪山,在蓝天圣湖的映衬之下,从周围茫茫雪山中脱颖而出,牢牢的占据着各教信众心中第一神山的位置。在他脚下,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教众,不远万里前来转山祈福。

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升天成佛。

冈仁波齐神山

玛旁雍错又称玛法木错,坐落于神山冈仁波齐的西侧,藏语意为“不可战胜”。

苯教认为玛旁雍错之水来源于冈仁波齐,所以玛旁雍错是一个神圣的湖。有四条大河由神湖发源,就像传说中的那样流向东、南、西、北四方。

流向东方的是马泉河(中游为雅鲁藏布江,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

流向南方的是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般可爱。

流向西方的是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

流向北方的是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

这四条大河,滋润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教众们心中,这块孕育了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的土地是他们心中的“千山之宗、万水之源”。

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来此朝拜,使得此地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象雄古国不光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他的疆域内还拥有广袤的牧场和农田,现在依然能够发现象雄时期引水工程的遗迹。传说中,象雄属民百万之众,胜兵十余万。只可惜,她遇到了一个百年不遇的敌人,这就是松赞干布。

长久以来,象雄和吐蕃一直保持联盟关系,并用互相联姻的方式加以稳固。松赞干布就娶了象雄公主李特曼为妃,松赞干布的妹妹萨玛噶则嫁给象雄王李迷夏。

此时,双方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二年),吐蕃对吐谷浑用兵时,象雄还曾出兵相助,吐蕃和象雄的联军大败吐谷浑军队,几乎将其灭国。

但随着吐蕃日益强大,将囊括整个雪域高原为己任的松赞干布,已经不满足于象雄名义上的臣服,于是两个强者之间的关系,由浓转淡乃至兵戎相见。

传说,松赞干布对象雄用兵是因为象雄王李迷夏宠爱别的嫔妃,而冷落了松赞干布的妹妹萨玛噶。导致萨玛噶“不理内务、不养子女,另居于别室”。

她的苦闷惊动了松赞干布,他派遣使节去琼窿银城探望。结果,在玛旁雍错旁找到了在外游荡的萨玛噶。萨玛噶将一包用头巾包裹的绿松石交给使臣,让他带给哥哥并对使臣唱到:

我陪嫁之地啊,

是穹窿银堡寨,

他人均谓地域宽广。

从外观看是险峻山崖,

从里看是黄金宝石,

在我面前展现。

……

据说,头巾包裹绿松石的含义是,如果你是男人就佩戴者绿松石带兵前来攻打象雄,如果不派兵前来,你就是女人,包着头巾来吧。

最终松赞干布怒而兴兵,于公元642年,出兵讨伐象雄。

象雄地广兵多,远不是松赞干布以前平灭的小邦可以比拟。这场血腥的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公元644年,吐蕃军队才攻破了琼窿银城,俘虏了象雄王李迷夏,象雄古国就此灭亡。

在征服了象雄之后,松赞干布将象雄土地分为十个东岱(千户),并命令当时的大相琼保·邦色兼任象雄地区的执政官。兵败被俘的李迷夏,据说并没有马上丢到脑袋,而是在旁玛雍错旁被软禁了7年后,才被秘密处死。

传说毕竟是传说,如果认为松赞干布因为妹妹不受宠而兴兵伐象雄,这显然是侮辱松赞干布的智商。

象雄大鹏金翅鸟装饰件

《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虽然,松赞干布估计没读过孙子兵法,不过这个道理他一定明白。参考之前他的军事部署,每次都是谋而后动,兴雷霆之兵,成压城之势,兵锋所指如沸汤泼雪,顷刻披靡,而对于国力几与吐蕃比肩的象雄,又如何能不仔细谋划呢?

翻开当时吐蕃的地图就能清楚的看到,吐蕃的疆域东部、北部接壤的是唐朝。自从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关系友好,使节互访连踵而来。更何况经松州一战,松赞干布深知唐朝实力强横,远非一日可下,保持和唐朝的友好关系更符合吐蕃的利益。

吐蕃向南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泥婆罗毗邻,虽然泥婆罗国力孱弱,但是潮湿的气候令吐蕃军队极不适应,所以每次对南方用兵皆是浅尝则止。

只有吐蕃西方的象雄国地广民多,适宜征伐,征服象雄后,可以占据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打开和中亚交流的管道,这才是最符合吐蕃国家利益的选择。

虽然象雄被吐蕃强行并入版图,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象雄人并不安于吐蕃人的统治,抗争的势力依然存在,其后象雄多次叛乱,直到公元8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四代孙赤松德赞时期,吐蕃才完全灭亡了象雄王朝。

象雄大鹏金翅鸟装饰件

据说赤松德赞时期,象雄实力复起,吐蕃强攻象雄不克,于是施以反间之计。

赤松德赞派人找到象雄王最小的妃子,许以重利,从她口中得到了象雄王,即将带着王室去达果雪山脚下当惹雍错神湖祭湖的情报。

吐蕃军队在色穷和洞穷两地之间(即今腊仓地区的色普和同普地区)设伏,终将象雄王杀死,并将整个象雄王室灭族。随即,赤松德赞下令摧毁象雄城堡、禁用象雄文字、焚烧苯教典籍、驱逐苯教僧众,涂改苯教壁画,并将苯教称为黑教以示污蔑。从此,象雄王国和象雄文明烟消云散,坠入尘封的历史之中。

随着近年来考古的深入,除了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址附近的遗址外,在那曲尼玛县文部乡不远的穷宗,也发现了大面积的向雄建筑遗址,因靠近文部村被称为“文部向雄遗址”。

遗址中存在大量卵石砌筑的城墙和建筑遗存,遗址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平方公里。周边遗存有大量灌溉用水渠的遗迹,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苯寺。

相传为苯教最古老的寺庙。此处遗迹靠近苯教中的神山达果雪山和圣湖当惹雍错,并和传说中赤松德赞最终伏击并杀死象雄王的地点毗邻。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传说中的琼窿银城应该是文部象雄遗址。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象雄,西藏早期历史上的古国,疆域中心地区位于今阿里地区。唐代史书称之为“羊同”。象雄古国建立于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于645年亡于吐蕃王朝。

象雄遗址

起源

根据产生于象雄地区“苯教”的传说,世界原初是一个巨大的卵,其蛋壳变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海,蛋黄则变成十八个中型的卵,再从其中诞生各种动物。至于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里面的传说,是猕猴与罗刹女婚配而繁衍出来的后裔。在《隋书》中,也可以找到位于甘肃东部拉卜愣一带之党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称为弥猴种的记载。

历史

象雄是苯教的发源地,有着独特的象雄文。传说中,苯教创始人辛绕(兴饶)就是一统象雄的第一任君主。有观点认为,辛绕仅比传说中的吐蕃祖先聂赤赞普高五代,约早200年左右;也即公元前4世纪时代。相传与佛教祖始释迦牟尼同时,兴饶祖师于冈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区创立了苯教。如果接受苯教创始人就是象雄的第一任君主的观点,那意味着苯教的传说辛绕大约生活在前6世纪。

吐蕃崛起后,象雄逐渐衰落,末代国王李迷夏曾迎娶松赞干布的妹妹赞蒙赛玛噶为妃,因此双方最初是同盟关系。但由于吐蕃的强盛使双方关系越来越恶化。最终松赞干布借赞蒙赛玛噶失宠为由率大兵于642年讨伐象雄,费时三年攻灭了象雄,派琼波·邦色为象雄总管。象雄于是成为吐蕃的藩属国。

朗达玛灭佛后,吐蕃王室一支逃亡象雄,在当地建立了古格王朝。

地理位置

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域,只能确定大致的方位。依照西藏佛教故事里面的传说,该族来自于阿尔泰山、西藏冈仁波齐峰和天山相邻地区最原始的六个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党、讷沃、韦达)。

象雄走廊

据苯教文献的传统说法,象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据苯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记载:

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达先和巴拉一带。在这儿的甲巴聂查城的遗墟中有座山,山上密尊的形象自然形成。木里山拉在此建巴却城,并在该城修法灵验,将一块仿佛人体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不让它落地。后来人们用土石方垒了个基座,把这块巨石托在半空中。在这块土地上有大小32个部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领。

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詹巴南夸的修炼地穹隆银城,这还是象雄王国的都城。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国王统治。本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贤炽、栖、巴、梅就诞生在这里。这里还有本教后宏期的著名大师西饶坚参和其它贤哲们修炼的岩洞。因为这块土地东面和蕃接壤,有时也受蕃的管辖。

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孙巴精雪。包括39个部族,嘉二十五族,这是现在的安多上部地区,绝大部分信仰本教。有穹保桑钦、巴尔仓寺等寺宇和修炼的岩洞。

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区,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只是到了聂赤赞普时代,吐蕃部落兴起,逐渐脱离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统治,加之苏毗的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位于吐蕃的西北部。

象雄的都城是穹隆银城。

资料参考维基百科


中国自驾地理


随缘

象雄文化的地域起源




历史和考古记述至少4000年前象雄是吐蕃王朝崛起以前青藏高原最大的文明古国。今天的西藏自治区乃至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藏地仅仅是远古的中华古象雄国的一部份,古老的象雄国以西藏的今天阿里为中心,通过至少十八个部落覆蓋中亚的大片疆土。象雄古国是古代横跨中亚地区及青藏高原之大国。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意大利学者图奇的考察,古代汉末成光子、初唐的王玄策、晚唐的刘元鼎、清朝派赴西藏勘绘地图的官员的实地考证,以及当代学者论证象雄就是中华古轩辕国,是我国上古夏(嘉)人和夏王朝在西北和西藏地区的遗族。西藏最早的文明中心产生于以阿里冈底斯山为中心的象雄,象雄的高度文明对于雅隆(吐蕃所属部落)和苏毗(女国,西王母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西藏阿里至今的称谓都是沿用了古象雄时代的地名。象雄国以雄侠部落为基础,以象雄王室的发展为主导,而形成的青藏高原最大的部落联盟王国。象雄广大的藏北草原提供了文化交流的便利,象雄文化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时代)、父系氏族时代(新时代晚期金属工具的出现)、金属时代、铜器时代等重要而完备的发展期。象雄文化是集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大集合中华文化体,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内容的博大性、传播的和谐性。象雄文化通过象雄国浩瀚的疆域影响着广大的中亚文化。象雄国早在至少西元前二十世纪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史称古象雄文明。象雄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象雄文,也就是今天藏文的前身。








象雄,汉籍中称之为“羊同”或“杨童”;羊同分为大羊同和小羊同。古象雄部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并经历了较有影响的十八代等象雄王朝。象雄鼎盛时期,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广阔。




据著名学者尕桑坦贝见参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及其它历史研究学术记载,象雄地域分三部分:里象雄、中象雄、外象雄。




按照今天的地理划分及西藏象雄文化遗迹考察认为象雄的历史疆域应该是西藏西北部包括现在的阿里地区以及那曲地区的西部,日喀则的吉隆、仲巴和萨噶县,包括拉达克和今天的印度与尼泊尔北边的一小部分,西边包括喀什米尔和巴尔提斯(今天巴基斯坦东端),北边包括广漠的羌塘草原即今那曲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南部,东边基本上以长江为界,到达今天那曲地区东部和昌都地区北部,几乎囊括整个藏区。在一些史籍中甚至把黄河源头地区和澜沧江、长江的上游(含今甘孜州西部)统计于“外象雄范围”。曾经生活在这个疆域上的藏族先民认为他们是象雄的庶民。藏族的先民曾经驰骋半个中亚,与波斯、阿拉伯、突骑施都产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亚历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文字考古上可以知道古喀什米尔语和古旁遮普语中找到了许多与象雄文字母和现代藏文字母相似或近似的字,而且现代藏文的四个元音符号在古喀什米尔语种都有,只是第四个符号比较直一些罢了。象雄文的元音和辅音的数量和现代藏文完全一样。今天藏语中的橄榄、苦参等药名仍用象雄语词,从而更可以看到象雄文化对于古代乃至现代的文化影响是强烈的。




象雄文明早已通过陆路传递到印度。早在象雄文化从起源到传播时,出生在象雄国的佛陀敦巴幸饶就已经亲自传法而走过。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传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庙依然存在,传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师出使西域的路径根据唐仪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记载的内容来看,是从今天西藏的阿里进入印度的。随后走过这条路的僧人还有道希、玄台、道却、道升、玄惠等,也有人把这条路称为麝香之路。这条传播象雄文化的路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在很多藏区的考古还发现早在印度佛教进入藏区之前就存在佛塔、寺庙的大量遗迹。






“香巴拉”是佛教时轮金刚乘中一净土的名字,也就是释迦牟尼讲述时轮金刚的地方。由贵种王朝世领其地,该地状况八瓣莲花,跟象雄国的八瓣莲花形的俄摩隆仁也就是象雄敦巴幸饶.米沃出生的地方一模一样。




《琉璃宫史》一部被佛学界和史学界认为是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史中讲述了佛教的起源。从佛教缘起世界之说的地理概貌可瞥见与西藏冈底斯山一带及其冈仁波齐峰的地貌吻合的一些论证。由此可见佛教地域起源以阿里为中心的象雄文化的又一力证。


随缘191970112


古象雄王朝是有着一万八千年悠远历史,雄霸在雪域高原辉煌鼎盛的古老文明朝代。古象雄王朝曾统一了号称十八万户部落的十八国,建立起了威震中亚的强大的古象雄王国,并经历了有影响的十八代象雄王朝,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古象雄王朝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发祥地,从国王到百姓全民信奉雍仲本波佛教,本教文化其实也就等同于象雄文化。象雄文化就是一切藏族文化的源头,雍仲本教就是一切佛法和佛教文化的本源。辉煌灿烂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广泛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古象雄佛法是古象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所传教的如来正法,也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 ,古象雄佛法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西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藏传佛教的源泉和一切佛法的总根源。

拥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阿里地区,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古老神秘的象雄文明便发源于此。曾经雄踞一方的象雄王朝为何在史料典籍中记载甚少?象雄王朝都城如今身在何方?1.象雄官方史料何以“寥若星辰”


“象雄”是个古老的象雄文词汇,“象”是古代部落氏族名,“雄”即地方或山沟。据少量汉文和藏文典籍记载,象雄王国至少在3800年前开始形成,在7世纪前达到鼎盛。公元7世纪初,雅砻部落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象雄开始衰落。松赞干布在公元644年前后将象雄纳入吐蕃王朝的疆域,至此象雄退出了历史舞台。

曾经盛极一时的象雄王朝拥有相对发达的文明,可为何史料对其记载少之又少?目前,汉文史籍《隋书·西域传》有少量记载:“女国”(象雄)曾于隋文帝开皇六年遣使赴汉地朝贡,只是“其后遂绝”……
有学者分析,古象雄地处青藏高原西部,受地理环境及路途遥远等因素制约,象雄王朝与中原汉地交流十分困难,这是导致汉文典籍中对象雄记载甚少的直接原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才让太分析说,从公元7世纪吐蕃扩张开始,青藏高原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政权与中亚发生政治联系的历史,这很可能是象雄王朝官方史料稀少的重要原因。
2.古象雄王朝都城何处寻


相传,象雄都城为一座银白色的城堡,故称为“穹隆银城”。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穹隆银城”,其位置所在也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为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曲龙村西的曲龙银城遗址,二为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土乡境内。2004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在今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土乡境内一处叫作穹隆·古鲁卡尔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据研究,此地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象雄古都穹隆银城。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永宪介绍说,考古工作发现,“穹隆银城遗址”拥有规模宏大的墓葬群、居住建筑区、宗教祭祀区、生产工具等遗存,说明这里曾是一个社会组织稳定、权力集中、经济生产有自我调节能力的部落集团所在地。“当然,最终证实这处遗址就是象雄王国的都城,还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付出更多努力。”李永宪说。
3.古象雄是否为古丝绸之路的“十字驿站”
许多人认为,地域辽阔且位于交通要道的古象雄,堪称“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看似遗世独立的青藏高原,在古代并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区域,其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为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先天优势。

虽然史料中对象雄的记载甚少,但这不代表当时的象雄与周边国家没有联系。才让太分析,历史上吐蕃与大食的麝香贸易相当活跃,象雄作为联系中西的“十字路口”,与周边国家发生密切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很大。4.西藏文明如何体现“象雄烙印”


象雄人的宗教、文字等深刻影响了吐蕃以及后来西藏社会的各个方面。据史料记载,在象雄十八国时期,“上之辛绕们尊贵,下之国王们威武……”由此可以看出,苯教在象雄王国的社会地位之高。“苯教对后来藏族人宗教生活影响很明显。”才让太说,苯教文化中普遍存在对火与光的信仰,今天遍及整个藏区的煨桑现象就是一种火供,很难判断它与苯教没有任何历史关系。

晓木曰兮历史系


青藏高原的象雄王朝是历史上青臧地域中首屈一指大国并有自己的文字。它的建国应在中原的隋唐之前。后被土蕃国王松赞干布所灭。


老不舍1



蓝天白雲999


至少兴起于4000年以前、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象雄王朝,曾经以其深邃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亚洲的广大地区。虽然在1000多年前,这个强盛的王朝被吐蕃灭亡,但象雄文化已成为融入雪域高原文化与信仰的“DNA”,更是孕育佛教核心思想的“温床”。也有人说,正是古象雄国为今天中国的地理版图、文化信仰和世界佛教起源奠定了基础。


逸乐书香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隐秘而伟大的文明,他们的基因就在后来者的脉搏中跳动,我们却无从寻觅其踪迹,象雄王朝即是如此。

  象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汉文典籍里被称为“羊同”, 对其描述是“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余,物产与吐蕃同”,在唐贞观年间被吐蕃所灭,国民逸散。由于相隔玄远,中原人对其所知并不多,藏文文献里虽有记载,但是历史与传说混杂,考古证据缺乏,人们对其真实情况始终搞不清楚。不过,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西藏阿里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考古发掘,笼罩在历史尘埃中的象雄文明的面目渐渐清晰起来。


  2 0 0 7年,在阿里地区达扎县城附近修路的工程队发现了两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特别的东西——黄金面具。面具上刻着眼眉口鼻,并用红色的颜料勾勒,面具的上部是冠,冠呈长方形,正面并列錾刻着三座阶梯形的雉堞,两侧对称分布着树木、鸟、羊等动物。冠和面具用丝状物连接在一起,同时整个面具被缝缀在一块较大的丝织物上。它与新疆地区发现的汉晋墓葬中的覆面类似,是覆盖在死者脸上的。朱红色的勾勒可以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的形象,金灿灿的贵金属衬以丝绸,凸显王者风范,这样既能维护死者的尊严,也能体现死者的财富与地位。这两座古墓被分别命名为曲踏墓地和故如甲木墓地。这样的面具在阿里并非孤例,在曲踏墓地和故如甲木墓地中都有发现,而且这些带有面具的墓葬规格都不低。


  这些墓葬距今1 8 0 0年左右,正是历史上象雄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阿里从来没有关于黄金出产的记载,这些黄金又来自何处呢?据历史学家考证,它们很可能来自距阿里不远的印度北部或拉达克首府列城,那里有黄金产出。更巧的是,2 0 1 1年, 美国的考古学家马克· 奥登德菲尔在尼泊尔穆斯塘萨木宗村的一座崖墓中也发现了一面镀金银面具,与西藏的面具非常相似。以面具覆面的葬俗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在新疆很多地方以及中亚地区都有出现过,属于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葬俗。这些证据告诉我们,在我们印象中封闭而遥远的阿里地区,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地的居民很早就和外界建立起了联系,并且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那么, 外来文化对象雄的影响究竟有多深呢?可以说是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这还要从出土文物说起。2 0 0 5年,一辆卡车经过故如甲木寺门前时,将路面轧出一个大坑,坑里就是象雄时期的古墓。当时,墓里出土了方形箱式木棺、“王侯”铭文、禽兽纹丝绸残片及大量素面褐色丝绸残片、马蹄形木梳、长方形木案、木奁、草编器、钻木取火棒、青铜釜、青铜钵。7年之后,考古队又在附近发掘出大量青铜器皿、微型黄金面具、陶器、料珠、中原式铁剑及大量殉葬的动物骨骼等,且在一座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碗口粗的木材搭建的墓顶。而在曲踏墓地中也有同样的器物出土。


  这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绸,它们正是来自中原地区,出土器物中的铁剑也是中原形制。此外,搭建墓顶所用的木材属于三尖杉属,在阿里这样的高寒地带是很难见到高过膝盖的植物的,它们应该是从外地长途运输过来的。三尖杉属树木生长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低的地区,主要是中印边境的河谷急剧下切地带。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在一些容器的底部发现了像茶叶一样的东西,而中国最早的茶叶出现在汉代的云南,也许,茶马古道的马嘶声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响起。

  在此后的时间里,这两处仍不断有象雄时期的墓葬被发掘,其中曲踏墓地尤为重要。2 0 1 4年,考古人员在曲踏墓地发现了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室墓。墓室样式与象雄之后的古格王朝时期的穴居遗址很像。墓室的形制往往是活人居住形制的反映,这说明象雄人很有可能居住在洞穴中。墓室内随葬有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说明墓地所处的象泉河流域当时是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而且经济繁荣。


  墓室内还随葬有丰富的器物,其中有几样比较特殊,一是带柄铜镜,与欧亚草原的带柄铜镜同属一个系统,这是首次在阿里地区被发现;二是两件四足木案,分别有彩绘对鸟纹和对羊纹及其他丰富的几何纹样,是象雄时期少见的彩绘器物;三是精美天珠(蚀花玛瑙珠),这是首次在青藏高原考古中发现;四是有的墓壁上还刻有折尺形几何符号。这些很有可能都是波斯的“进口”产品。



  象雄人最初的信仰是原始本教,具有原始巫术特征。公元前6世纪祆教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并于公元3世纪成为波斯国教,直到公元7世纪才被伊斯兰教替代。祆教流行的时期,也是象雄王朝壮大发展之时,两者在地域上通过西域诸国就可以联系起来,也让祆教对象雄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辛饶米沃,他是传说中雍仲本教的创始人,他吸收了祆教及波斯文化中的许多因素,将原始本教系统化、理论化,并推动了象雄文化的发展。这并非空穴来风,在西藏的传说中,天珠、料珠来自古代伊朗,而在古代象雄统治地区,人们也发现了大量与拜火、拜日月有关的岩画;天葬的风俗与祆教的“鸟葬”有着极为相似的元素;祆教中的幻术也可以在本教典籍中找到记载;在宇宙起源、世界构成等基本教义方面,雍仲本教中也能找到祆教的影子。在曲踏墓地中,天珠和墓壁上的符号很可能就和这种信仰相关。


  通过对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古象雄王朝得出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人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局限,不得不从外部“进口”许多东西,特别是适于富人阶层消费的产品,这也让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受到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象雄文明。这个文明存在了约1 0 0 0年,王国是由“象雄十八王”组成的部落联盟,王国的首都在穹窿银城,意为“有大鹏鸟的地方”,信仰本教。然而,它毕竟是松散的联盟,所以当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剑指象雄之时,它就悲壮地谢幕了,消失得如此干脆,以至于关于它的一切都扑朔迷离,吸引着一代代人们去追寻。

【了解更多历史知识,点击右上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