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父母总是干预孩子的规划和选择,孩子该怎么办?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风sh云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这种现象源于父母的性心理发展不成熟,所以会影响孩子的教育。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父母自己这几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现在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尤其对待孩子,比如口唇期出现问题,或者没有得到满足,这样的父母会出现争论型人格,容易和人争吵辩论,不信任他人,对待孩子亦是如此,如果是肛门期出现问题或者得不到满足,父母会出现滞留型人格,表现为死板,保守,固执,强迫性心理,对待孩子也会循规蹈矩,默守陈规,性器期出现问题的父母会出现性别认同障碍,也就是同性恋的人格,对待孩子本来是男孩,把孩子当女孩养,对待女孩,把女孩当男孩养,从而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问题就多一些,总之如果身边有这样的父母,建议专业人士或者心理咨询师做一些家庭心理咨询,当然如果孩子大点了让孩子参加更好,家长的心理问题解决了教育孩子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一戒小生


在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千百年来,父母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严父慈母,严在教育和责任,慈在美丽温柔和含辛茹苦的抚育。

古代提倡做人要讲究五种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父母疼爱孩子天经地义,“内睦者,家道昌”,“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家训名言:“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作为孩子应该有志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加害自己孩子的父母,若父母有干预,只是认识不同,出发点和落脚点好的,感情是真诚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游历庐山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经入住庐山圆通寺。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到过这里,也做了《东轩记》的大文章。

这就是宋代三苏文坛明星的情怀,后人还建有“一翁二季亭”用着纪念。

人若有了这样的情怀,有志者事竟成!





风过无痕摄有痕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看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成年被试者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起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究其根本,就是“心理定式思维”造成的。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喜欢干预孩子的规划和选择,不论他们是哪省人,在干预教育孩子时,常常有一套惊人相似的说辞,讲出的话,几乎大同小异,不是对孩子说些民间流传下来的俚语、俗话,就是说点儿古老的谚语、方言,比如“老爸、老妈吃的盐、喝的醋比你吃的饭、喝的水都多”,“老爸、老妈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山望着那山高”,“姜还是老的辣”,“乳牙未退,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心理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的心理独白,仔细地去分析他们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父母心理上有意无意都有一种共同的思维倾向,也就是“心理定式思维”。那么,什么是心理定式思维呢?


正如孩子能回答出公安局长是女的,而成人往往按照他们的经验,认为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一样,心理定式思维就是按照日积月累的思维活动经验和教训以及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规律。因为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心理定式的限制,结果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回到我们的问题中,由于父母具有这样的心理定式思维,往往在他们的眼里,孩子的心理没有完全成熟,思想还比较幼稚,总认为孩子的规划和选择是不成熟的、欠考虑的甚至是根本错误的。

不过也有部分父母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专业技能,具有超前思维和真知灼见,他们的建议则极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儿女更好地规划和选择。

鉴于以上情况,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仔细分析父母说的话。因为不管咋说,父母的定式思维是从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教训中得来的,里面肯定有其合理的成分,要能听取父母中肯和正确的建议。

再者,要和父母推心置腹进行沟通。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出自己规划和选择的发展前景或潜在优势(最好用相关数据说明),然后再以智慧的方式,委婉指出父母定式思维中固化、消极、落后以及错误的观点,这样不仅能使父母及时反省和理解,还可以赢得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对有超前思维和真知灼见的父母的建议,孩子应该特别留意听取,这样不仅有利于规划和选择更加稳固、牢靠,真正切实可行,而且对将来的发展也有前瞻性、指导性等重要意义。

最后,孩子的规划和选择有时也会不切合实际与离谱,甚至是荒唐的。这往往是基于孩子一时心血来潮,说干就干,或是看中和听信了某种宣传或诱惑等,而自己又没有认真考虑和仔细调研就匆匆决定造成的,这个时候,父母的规劝和建议就显得相当重要,孩子一定认真听取,反复思考,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总之,只要孩子与父母能达到“默契”,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真正实现了领悟、理解和沟通,相信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欢迎大家发表评论和见解,谢谢!

解答者 白新明


白新明心理领域创作者


对,相信大家都有着此类相同的困惑,在我们小时候,甚至是长大成人后,父母们都会或多或少的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抉择,或者直接替我们做主,一直将我们单做小孩子般看待,从而缺少对我们予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



其实对于父母的这些行为也充分说明了他们那种对作为儿女的我们的不放心,以及对于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质疑与担忧的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嘛!虽然父母们这样做是出于一种更好的对孩子们抉择的保护,但是,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对孩子社会历练的缺失,会让他们以后在没有父母“帮助”的其他事情的选择上拿不定主意。



但作为儿女的我们来说,也是有着一定的好方法来化解父母们过多的担心与忧虑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我们自己有着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更好的选择权利了。



第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可能将每一件小事情做好,让父母们比较满意就可以了。第二,在一些与家人探讨的事情上尽可能讲出让他们信服的关键点,比较好的满足了家长们的部分想法,慢慢的,父母们就会开始放心对我们的一些事情的做法了!



相信大家做好了这几点,家长也就会慢慢的改变对身为子女的我们在许多事情抉择上的看法了!也会一点点开始支持和理解我们,认真聆听,用心交流。(谢谢您无私的点赞评论支持)


长留仙聪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先分析父母的心理,针对父母不同的心理,孩子的应对方法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好的缓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首先说父母为什么会干涉孩子的规划,选择呢。父母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

1、让孩子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个梦想,孩子的父母也会有。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就把孩子当做自己梦想的延续。不顾孩子自身的想法,只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

有些父母年轻时非常喜欢音乐,但是条件所限,没有能够达成自己的愿望,于是就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一定要孩子练习钢琴。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2、自认为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经历过这个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这类父母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出发,为孩子制定未来计划,提前为孩子选择方向。认为某种选择对孩子,或者说对家庭有益,以此为借口,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选择、规划未来。

这类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也是保护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大多数孩子不会接受。因为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想法。

3、过度保护孩子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会精心抚养,这唯一的后代,失去了孩子,就等于这个家庭失去了延续,失去了希望,所以从整个家庭的角度,一定会很好地保护孩子。这种思想一直在延续,即便是现在也适用。

而且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形下,父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管教、约束孩子。

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幼儿时期,主要以唠叨的形式出现。

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棍子危险,不许玩,冰棍太凉,不能吃,池塘的水太脏,不能碰。很多类似的情况,多数发生在老人身上,这种形式的选择干预过多,会影响孩子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因为外界都是危险的。

4、父母超强的控制欲

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父母强势的家庭中。有些父母会希望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包括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会精心制定方案,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自主安排孩子的选择,人生规划。

这有点类似第二个问题,但是更多的是父母不能容忍 其他意见。对自己的判断“迷之自信”。

那么针对父母的想法,孩子应该则么办呢?

其实这不应该简单的归结为孩子要怎么办,父母在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上,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在这里,也应该是父母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需要从不同年龄阶段分析这个问题。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干预孩子的选择,会阻碍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孩子的成长过程会有缺失,缺少试误的过程。这里不具体分析,因为这个问题更多的是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孩子处于青春期阶段,会有逆反心理,反抗一切权威,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希望控制自己的人生,希望更多的自由。

针对孩子的这种心理,父母做的任何选择都是增加矛盾的因素。有些问题父母如果不干预,依照孩子自身的判断,也会选择正确的方向,但是父母干预过多,反而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孩子有他年龄阶段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更多的应该是父母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教育方式。

在这里,如果一定要给孩子想一个办法,那么我想说,沟通还是第一位的。

让你的父母真正的了解你的想法,你的兴趣爱好,你选择自己人生方向的原因。双方深入的沟通,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这里最重要的是沟通方式,我也见过很多家庭只要已沟通就会吵架,其实双方更多的是置气,我相信父母是理解子女的,只是真的不会沟通,不能平心静气的坐下来谈话。

当然,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是,父母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过来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在选择时,孩子也必须要参考父母的意见。


阳光点津心理


首先父母也是凭着自己在社会上的打拼奋斗努力奋争的经历,历练阅历,自我真实的感觉及根据自己的见识,所见所闻,就是想给于孩子最切实际的,少走弯路的捷径提醒帮助给于。早日成才,望子成龙是现代父母的渴望急需的途径!真的是无可否认无可非议父母最原始不变的爱。殊不知这种爱的极致关切心...已成了父母的习惯性嗜好!等同于洁癖执拗执着!所以凡事过劲过头必然导致适得其反!因为孩子有孩子的人生圈子,心智会受到制约影响会很被动!心态心里很脆弱犹豫矛盾纠结!会特别害人害己!父母的这种心里属于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自我感觉里,围绕着自己的感知里我行我素,才觉得更可靠!殊不知本来现实社会就深不可测套路极深复杂多变善变...!越来越让人全身心累!有事做也不见得特别快乐!而没有事可做或清闲空闲,也烦闷压抑!也不觉得惬意轻松!心情特别不确定...!可见现实是多么令人无言以对!无可奈何!其实现代的孩子也已经不是最原始的孩童幼稚单纯简单停留!已被时代现代彻底改变,有自己的喜好坚持,不喜欢总是受约束制约掌控,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星光璀灿


人生的路,有时是不能省略的,省略了这一部分,就会失去他该懂得的那一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代替他人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有些路,一定要自己走,才知道这路上的风景,是如诗如画,还是曲折艰辛,没有这一程,也许他的人生就没有那么完美!所谓的完美,就是能接受不完美!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让你得到的时候,也许正在失去,你感觉失去的时候,走过了,才知道也得到了!


静静的等待199583798


父母干预你的生活,没有任何企图,只想以他们的人生经验做判断,想让你少走弯路,少吃苦头。人生即苦,人生中有很多的风风雨雨,而且世上的幸运儿少之又少。

只要你活在这世间,便有一份烦恼和痛苦属于你,如果你足够坚强,这一份苦难恰恰是你能够承受的。如果你非常脆弱,人生中的每一个厄运随时可以击垮你。

你父母是过来人,深知世界风云莫测,你想登彼此,必涉艰难之苦,人生永无坦途。你们无法沟通是因为你们之间有代沟,双方缺乏沟通,没有沟通你们永远无法相互了解。

你现在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之下,是温室的花朵,如果你不走出家门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生活。如果你是问舍求田之人,便听从你父母的安排;如果你有掀天揭地之才,那你便有足够的信心说服你的父母,让他们不干涉你的生活。

一木焉能支大厦,你羽翼未丰之时,学会倾听你父母之良言,待你腾飞之时,你会明白什么是父母心。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

菲儿随笔2018年8月8日10:49


水寒雅芙


站在父母这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干预孩子的规划和选择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抑制了孩子心智成长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有的甚至是害了孩子。作为长辈和过来人,自己做人做事成功了吗?这也许是很多家长忽略了的问题,自己都是个失败的人,却拿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来干预甚至是指导孩子,自己不觉得肤浅和可笑吗?老是干预孩子的规划和选择的人,自身也处在成长中;一,孩子的规划和选择,又要自己出一大笔钱。二,孩子的规划和选择能否养到自己的老。三,孩子大了将要离开自己,而自己却是什么都没得到。有的父母出于自私一面,而老是干预孩子所有的事,老是干预孩子的父母是自私的、没有责任的、更是无知和无爱的。为什么不能做孩子的无私后助?为什么不能放飞孩子?身为父母者,只能规范和提醒孩子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即可,其余的让孩子自行规划和选择,因为,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的亮点在哪里。


路旧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