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及全國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百度百科錄用荊阮冥阨“楚方城” 詞條 結束2673年的湖北河南“楚方城”之爭圖

河南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南陽市方城縣南召縣及平頂山葉縣相繼發現部分楚長城遺蹟以來,三十多年來河南一度成為楚長城研究重地了,特別是因為河南南陽有個方城縣的緣故,全國的長城研究專家紛至沓來,眾口一詞的把方城縣的楚長城遺蹟論定為有長城之祖的楚方城遺址地。

其實,這些長城研究專家們都忽視了符合證明楚方城遺址地最關鍵的漢水。

《左傳·僖公四年》中“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楚國方城的歷史記載,明確記載具有城池軍事防禦功能的“楚方城”是離不開漢水之池的。瞭解漢江的專家都知道,三千里漢江的漢水根本沒有一滴水流入河南省域。

從漢江的角度考慮,楚方城絕對不可能在河南?

2014年開始楚方城研究出現新的重大轉機,在湖北老河口首次發現楚方城遺蹤。至今五年來,湖北省土專家臥馬先生在漢水之濱的老河口北方的群山間考察三十多里城寨遺址後,相繼發現了很多符合歷史記載的荊阮、冥阨、連堤等大量能確證楚方城遺址在老河口北方湖北河南省界的地理歷史證據,並航拍到楚方城寨影像資料,基本還原《楚方城綜合防禦體系佈防分佈軍事地圖》示意圖,土專家的研究成果被百度百科楚方城詞條錄用,打敗河南南陽方城縣南召及平頂山葉縣等全國楚方城研究專家,取得楚方城研究突破性的重大進展,結束吵吵嚷嚷2673年的湖北河南“方城”遺址地望之爭。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土專家臥馬先生《楚方城綜合防禦體系佈防分佈軍事地圖》示意圖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2016年10月1日十堰晚報記者受董耀會委託航拍楚方城遺址截圖 1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2016年10月1日十堰晚報記者受董耀會委託航拍楚方城遺址截圖 2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荊阮塞衛星地圖

土專家臥馬先生打敗河南南召方城縣長城研究專家論定楚方城

土專家臥馬先生髮現論定楚方城塞“冥阨塞”圖

楚方城:是楚國在頻臨漢水的楚北邊塞崇山峻嶺上修築的眾多以方形城寨為主,具有城池防禦功能的軍事設施。因為關於楚方城的歷史記載過於簡略,自《左傳·僖公四年》記載楚國大夫屈完“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以來,秦漢北魏及歷代關於楚方城地望,形成了楚方城在南陽市方城縣、葉縣、南召縣等多地說,及荊阮、冥阨、連堤的楚方城邊塞說,與楚方城崗阜說、列城說、山體說、故城說、萬城說、山寨說等眾說不一的多說,南朝劉宋人郭仲產記襄陽的《襄陽記》記載了楚方城位於“苦菜、於東之間有小城名方城,東臨溪水”。關於楚方城的說法雖多,因楚方城位於群山之巔的山險之地人跡罕至,即使史家記載多是以管窺豹,看到楚方城組成部分的一個點或一個面,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難以綜合完整反映楚方城的軍事防禦功能的全貌?難以看到楚方城全貌。

南陽市方城縣,古為裕州西周至春秋屬繒國;秦置陽城縣,漢改稱堵陽縣,北魏始縣方城縣。方城縣只有北魏(386—534年)以後名方城縣的歷史,缺少公元前656年至北魏1042年間與方城有關的歷史證據。從《方城縣誌》記載看,關於方城縣名的來歷明代時即無可考的證據。《左傳》記載魯襄公六年"莒人滅鄫"是公元前567年,被莒所滅後繒國之地,不可能歸楚國。繒國滅亡的歷史證明,晚於公元前656年《左傳》記載“楚方城”89年的古屬繒國今方城縣,與歷史記載的“楚方城”無關。

南陽方城縣誤稱為“楚方城”的原因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有關。魏酈道元《水經注》引南朝劉宋人郭仲產記襄陽的《襄陽記》時張冠李戴,把襄陽的“方城”在《水經·潕水》條注為:“潕水東北徑於東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也。有溪水出黃城山,東北徑方城”之後,古為繒國曆為裕州的方城縣始名方城縣。因為方城縣名之故,從此遠離漢水300裡的方城縣被誤傳為“楚方城”。把河南的黃城山、花山、潕水說成是苦菜、於東的方城說均不足為憑。要說河南省南陽方城縣、南召縣的楚長城遺蹟,是中國最早的楚長城是公元前656年以前的楚國楚方城,僅憑漢江漢水這一關,無論如何河南所有地方的都過不去?

2014年臥馬先生首次在漢水東岸的老河口市北方發現三尖山、偃寨山、大山寨、朱連山、二劈山、杏山之間三十多里山峰上大量的城寨及石磊城牆遺蹟後,歷時四年多次實地考察,2015年5月3日發表“楚長城圈定楚國和丹陽只能在老河口”,從楚方城鄧州杏山楚長城、朱連山楚長城,和老河口袁衝、洪山嘴境內的大山寨楚長城、三尖山、王寨等“楚方城”所圈定的地理位置,可以準確清楚的看到早期楚國丹陽地望和楚國的疆域範圍。引起中國長城學會會長董耀會重視並全文轉載,引起山西長城網、河南大河網等中國長城研究界關注。2016年10月1日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責成《十堰晚報》記者當代徐霞客的稅曉潔到老河口專程考察航拍分佈湖北河南省界三十多里峰嶺上的楚方城寨視頻資料。

楚國荊山山頂之上建築的圓形古寨城防,從歷史、形狀及用途上都與歷史記載的楚國北境“荊阮塞”吻合,當是名副其實的“荊阮”楚塞。準確的找到符合“荊阮塞”的偃寨大山寨山頂上正圓形橢圓形的寨城確址。老河口袁衝鄉二劈山鴻磐寨,有洞有庭有方形城寨,是名副其實的方城洞庭山。準確找到符合“冥阨塞”的山頂有洞窟並且是四周有寨門的二劈山方形城寨確址。在與丹江以山之隔的朱連山北隔堤寺,準確找到築有大量寨牆的城址及符合朱連山的連山、隔堤寺村的隔堤至堤,且在與楚國荊山和四河淤的荊山淤地之內,非常符合《呂氏春秋·下賢》的“荊於連堤”連堤記載的“連堤”之地等一系列“楚方城“證據,並且按照楚方城各遺址所在地位置走向,還原繪製《楚方城綜合防禦體系佈防分佈軍事地圖》。

在三尖山至二劈山之間眾多城寨遺址的群山下,發現歷屬襄陽的老河口陳家崗、七里巖、蘇家河至洪山咀近40裡漢水江段,發現漢江沿山而行,多懸崖絕壁,如天然的石頭長城。在七里巖以東的茯苓溝、艾家溝、四河淤、清泉溝、小清河一線正好對應所發現的楚方城在苦菜、於東、清溪之間的確址。查實南朝劉宋人郭仲產寫《襄陽記》時的襄陽喬治雍州郡治在時為酇城的老河口歷史證據。進一步證明漢水之濱的襄陽老河口符合楚方城遺址地望。

從楚方城以城池為主的軍事防禦目的,楚方城所在的城池位置關係,楚方城遺址之南才是楚方城軍事防禦的主體。山、水、城、池地理與歷史都與楚方城記載相符的大量證據證明,公元前656年《左傳》所記載的“楚方城”,不可能在遠離漢水300多里的南陽市方城縣的繒國,只能在漢江以東,楚方城以南,具有實際城池防禦功能的老河口市以北的湖北與河南省界。

楚方城的研究發現的意義:可澄清千百年來歷史上關於“楚方城”的山險說、水險說、城險說、為塞說、為寨說、萬城說等與“楚方城”記載不符的楚方城地望,消弭各種難以解釋的楚方城之疑,糾正自北魏以方城縣為楚方城之誤,徹底結束方城縣、葉縣、南召等多地上演多年的“楚方城”之爭。

“楚方城”遺址地的準確定位,將成為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的劃定早期楚國丹陽準確方位的山水地理和歷史的唯一重要證據,將會揭開迷失千年的“楚國丹陽地”等一系列與楚文化歷史研究之謎。

您認為“河南楚長城研究專家的方城縣楚方城說”與“湖北土專家臥馬先生的楚方城老河口說”哪個更靠譜?

2018.8.13 文字考古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