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寧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死亡之謎(三)

寧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死亡之謎(三)

就在孟昶花天酒地的享受時,宋太祖趙匡胤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率軍6萬向蜀地進攻,14萬守成都的蜀兵一潰千里,孟昶自縛出城請降。山花爛漫的965年春天,孟昶與花蕊夫人被迫離開他們醉生夢死的蜀地樂園,前往汴梁。在途經葭萌關驛站時,花蕊夫人感慨萬千,提筆在驛站的牆壁上題了一首《採桑子》: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因軍騎催促,詞僅成半闕,只得一步三回頭地離開故國。

寧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死亡之謎(三)

被押解到汴京後,宋太祖久聞花蕊夫人之名,令立即召見。宋太祖厲聲指責花蕊夫人:“人說女色是亡國禍水,你倚仗美貌,使孟昶沉溺於遊樂,敗了國家,該當何罪?”花蕊夫人面無懼色,坦然陳辭:“作君主的掌握軍政,佔有權力,不能悉心打理朝政,強軍保國,自己迷戀聲色,又要將罪名加到宮妃身上,是什麼道理?”宋太祖見花蕊夫人如此氣概,就換了一副笑臉說:“聽說你的詩詞俱佳,做一首試試?”想到自己從皇后淪為階下囚,一路上備受折磨,悲從中來,就把在葭萌關驛站沒有完成的《採桑子》續完: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三千宮女皆花貌,共鬥嬋娟。髻學朝天,今日誰知是讖言。

唐《教坊記》載,《採桑子》即古相和歌中的《採桑曲》。沈約《宋書·樂志》曰:“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即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絃樂器相應和,並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據《晉書·樂志》載相和歌的前身稱為徒歌,也就是清唱無伴奏的民歌。徒歌進一步發展,又成為清唱加幫腔的形式,稱做但歌。但歌的進一步發展形成現在說到的相和歌。《樂府·古題要解》載:“樂府相和歌,並漢世街陌謳謠之詞。”謠指的就是徒歌;謳指的就是但歌。

寧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死亡之謎(三)

後人因唐教坊曲有《楊下采桑》,又有大麴《採桑》,故而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調。《採桑子》的詞牌名來源於此。

《白香詞譜》記載:據《詞律》中《醜奴兒》註釋:“全唐詩作《採桑子》,為唐教坊大麴,又名《採桑》、《楊下采桑》;南卓《揭鼓錄》叫《涼下采桑》;馮正中改名為《羅敷豔歌》,李後主定名為《採桑子令》;宋初時都叫《採桑子》,而陳無己取名為《羅敷媚》,只有黃山谷名將該詞叫《醜奴兒》(得意許多時)。至於《採桑》、《羅敷》等名,則都是取義於《古樂府》中的《陌上桑》。”

宋太祖看了以後問:“何出此言哪?”花蕊夫人說:“昔日在蜀時,我夫君孟昶曾親譜《萬里朝天曲》,以為是萬里來朝蜀國的吉祥預兆。當時婦人戴高冠,都高喊‘朝天’,卻想不到是萬里降宋的應驗。” 宋太祖趙匡胤聽罷長嘆不語,連飲三杯,要她再做一首新詩。花蕊夫人沉思片刻: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寧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死亡之謎(三)

這首《述亡國詩》悲憤婉轉,不亢不卑,表達了一個有氣節的亡國之女深沉的悲哀。宋太祖本也是個英雄人物,回想自己當年千里送京娘,一條棍棒打遍十八座軍州的英雄壯舉。此時有感於花蕊夫人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竟更加深了對花蕊夫人的愛慕之心。

寧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死亡之謎(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