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晉國強盛時為什麼不吞併秦國?

熊B貓H不R燒X香


三家分晉時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春秋和戰國為什麼要劃分開呢?

春秋和戰國時期,都盛行兼併,雖然性質相同,都是不義之戰,但是春秋殘存一點古禮,而且就戰爭規模而言,春秋都是小型兼併戰爭,爭霸戰爭是主流;而戰國則是大規模兼併戰爭,滅國是主流。

(春秋時小國多,大國兼併從小做起)

春秋各個諸侯國盛行分封,能當兵打仗的都是貴族,而大國貴族之間往往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一般都不會下死手,不結死仇。

當時的戰爭都還講究古禮,要約期作戰,還要致師挑戰,然後出擊;戰敗的一方逃走,不能追出50步遠;看見受傷倒地的敵人不去進一步傷害他;俘虜有頭髮花白的,就地釋放。

如晉楚邲之戰中,當時晉國的車陷在了泥裡,楚人追了上來,也不打了,在旁邊幫著晉軍出主意。後來,晉人逃出生天,還對後邊的楚人解嘲道:還是楚人逃跑的經驗多!

齊晉鞍之戰中,在戰場上時,齊頃公認為韓厥是個君子,射殺他不為禮,因此就射殺了他的左右;戰爭中齊軍被打敗,韓厥已經追上了齊頃公,卻是先下馬先行君臣之禮,結果讓齊頃公趁機逃走。

到了戰國時,這些規則都被改變了。由於封建制的逐漸推行,平民的數量逐漸增多,全民皆兵的理念開始流行起來,戰爭已經不是貴族自己的事了,於是戰爭規模開始擴大。由於土地和人口對於國力具有決定意義,因此戰國時期的戰爭更以吞併土地為目的。兵不厭詐成為戰場公里,《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晚期,各種計策多為詐術。商鞅領軍,以敘舊之名邀請公子卬,然後將公子卬俘虜,結果魏軍主帥被捉,軍心大亂而潰敗。


(商鞅帶兵喜歡用詐術)

因此,雖然春秋無義戰,諸侯國的封建領主領兵作戰同樣是兼併作戰,擴大和人口,但同期天下小國眾多,不下數百個,大者如一縣,小者只是村落而已。周天子東遷後的繻葛之戰後,威風墮地,再也制止不了這些諸侯國的兼併行為,於是一些有雄心壯志的諸侯國開始了猥瑣發育的歷程,先從自己周邊下手,國家周圍的小國、蠻族都被吞併。如楚國舊兼併了數百個國家,晉國也從河東曲沃兩個地方,逐漸擴張到大河南北。秦國也不甘示弱,東出雖然不行,就獨霸西戎,滅國十二,拓地千里。

(秦晉風雲人物)

所以,秦國、楚國、晉國,還有齊國、吳國等,都是當時的大國,天下足夠大,他們還在瘋狂的跑馬圈地,打一些弱國是刷經驗值。大國之間的戰爭,是為爭奪盟友進行的爭霸戰爭,屬於武林高手過招,點到即止。

另外,晉國雖強,但是秦國也不弱。晉國公室內亂,還是秦穆公派兵到晉國維持秩序的,晉文公因此才能上位。秦國後來在戰國初期被魏國吊打,是因為在春秋晚期秦國經歷了四世之亂,幾十年間互相打來打去,所以國力漸衰,以至於魏國都能花式吊打秦國。但是在晉國還存在時,晉國並沒有絕對的實力去吞併秦國。如秦晉殽之戰時,9萬秦軍被殺,可是晉國也不敢趁勝追擊,滅亡秦國,反而是秦穆公想著法兒去報這一箭之仇,晉國也在憤怒的秦兵面前,也只能關閉城門防守,不敢交戰。可見秦國當時的國力並不弱。

即便當時的晉國依仗國力強大,強行攻打秦國,那麼就會改變當時的均勢,必然會遭到楚國和齊國的反對。吳國伐楚之戰,楚國幾乎亡國,申包胥哭秦庭請求秦國出兵救楚,結果吳國就被秦楚聯軍打敗,楚國得以復國。因此,晉國如果攻打秦國,那麼必然是曠日持久的一場戰爭,楚國和齊國難免不救援秦國,或者楚國直接奔襲晉國,重新爭奪霸權。

所以,春秋時,各個強國都在發育過程中,各個大國實力雖然有差,但基本都屬於同一級別,即使發生彼此間發生戰爭,也多是騷擾為主,他們的主業是兼併自己周邊的小國,刷經驗值,為接下來戰國時期的王者之戰儲備能量。

隨著小國都被兼併完了,大國的疆域都直接接壤了,再想吞併土地,就只能展開國家級別的戰爭了,於是戰國時代拉開了序幕。


而知而行的歷史


晉國沒有強大到能夠吞併秦國,春秋時期是大國吞併小國的時期,秦晉兩個大國交好而相互利用,也不存在誰吞併誰的事情。而春秋時期的結束,是以三家分晉為標誌的。

【周武王伐紂分封諸侯】武王伐紂勝利之後,分封諸侯的依據是:1,親疏遠近。2,出兵多少。3,功勞大小。周分封諸侯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周初有八百諸侯,公爵封地百里,侯爵封地80裡,伯爵封地70裡,子爵封地50裡以下,男爵就是個頭銜了。封地只是食邑,並不代表權力大小。

周雖有八百諸侯,公、侯、伯、子、男,卻有高低貴賤之分,國有大小從屬之分。公、侯之國,管轄著一定範圍的伯、子之國。西周初期,方國雖多、從禮法、守規矩。西周末期禮崩樂壞,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結西戎攻滅周幽王。

【晉侯做大與秦國崛起】晉國是周王的宗親,周成王與弟弟叔虞玩遊戲,戲說封叔虞於唐。周公旦說:“天子不可戲言,請立即封叔虞於唐。”就這樣周成王的弟弟就變成了唐叔虞。唐叔虞的子孫後來又成為晉侯,由於晉侯起點就高,晉國從西周末期到春秋中期,並國17、服國38。

秦國的祖先在商朝初年,就來到天水一帶,為殷商守衛邊疆。秦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而成為周的附庸。公元前770年,秦莊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正式封為周的諸侯。秦國攻滅西戎12國,兼併西周舊地方國,逐漸崛起。

【秦晉崤之戰】秦穆公以七張羊皮換得名相百里奚,任用騫叔等賢士,秦國治理的蒸蒸日上。晉獻公以鄭國不供天子為由,邀請秦穆公出兵討伐。鄭國晉見周天子而服軟,晉國遂罷兵。秦穆公以白乙丙、西乞術、孟明視為將兵2萬伐鄭。

弦高聞之,以12頭牛犒秦軍,孟明視知道鄭國已經有了準備,就順手把滑國滅了滿載而歸。晉獻公命先軫帶兵在崤山埋伏,並聯絡姜戎部落協助。秦國軍隊在歸國途徑崤山時,被晉國軍隊一舉殲滅,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虜。

秦崤山之戰後,還兩次攻打晉國,但都沒有取得大的成果,秦晉結仇。戎人由裡奔秦國,穆公使由裡為大夫,由裡為秦國規劃西進戰略,暫時擱置東進戰略。此後一段時間,秦國謀取西戎之地,和晉國相安無事。

【秦晉之好】秦晉之好的來由是公元前654年,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兩家結盟修好。由於,晉獻公、秦穆公戰略方向相同,並沒有做到真正的秦晉之好。秦穆公幫晉文公復國,晉文公的戰略方向為稱霸中原,秦穆公則是經營西戎,沒有嚴重的戰略利益衝突,秦晉兩國之好互相幫助互相利用。

晉獻公晚年寵幸驪姬,驪姬勸晉獻公,欲以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結果發生驪姬之亂。太子申生上吊自殺,公子夷吾逃亡蒲城,公子重耳逃亡到屈城。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幼子奚齊繼位,驪姬為國母。太傅裡克、邳鄭父作亂,殺幼君奚齊,荀息立卓子為君,裡克等又刺殺卓子,鞭打驪姬至死。大家迎立夷吾為君,是為晉惠公。

公子重耳與狐偃、趙衰等人,奔翟國,翟以兩個女子送重耳。重耳娶季隗,生伯鰷、叔劉,另一女子送趙衰,後又奔衛、齊,娶齊姜。齊姜將重耳灌醉裝上車,去曹、宋、鄭國,重耳到達楚國,重耳與楚王約定“退避三舍”。

晉惠公病重,重耳離楚去秦,秦穆公以五個秦女子送重耳。秦穆公送公子重耳復國,過黃河時重耳把玉佩投入黃河,發誓永不為敵。公子重耳繼位以後,以中原的曹、宋、鄭等為敵國,稱霸中原,楚國出兵晉文公則真的“退避三舍”。晉文公遂稱春秋五霸之一。


冷清先生


這個問題就讓有書君來試試吧。

題主的問題有個前提條件,“晉國強盛時”為什麼不吞併秦國。那麼,按照《史記》等史書記載,晉國強盛時期無疑是從晉獻公(“並國二十六”)至晉襄公(前676年-620年),以及“悼公復霸”(前573年-558年在位)時期,是晉國最強大的時期。

在這一段時期,對應的秦國國君是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前677-前620年),以及秦景公(前576-536年)。

為什麼在這一段時期,晉國不吞併秦國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秦晉之好:秦晉關係階段性良好


秦穆公迎娶晉獻公之女,之後穆公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晉懷公和晉文公,因此,在晉文公稱霸中原時,秦晉兩國關係良好。

二、秦穆稱霸:秦國實力並不弱

晉國強大時,也是秦國強大的時候,秦穆公任用“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視、蹇叔、蹇丙、由余、丕豹、公孫支、西乞術等名臣名將,東向與晉、楚爭霸,從前645年韓原之役到前546年彌兵之會。


秦晉百年大戰10次,秦國3勝1平6負,雖然總體上處於劣勢,但並沒有遭到決定性失敗。前546年宋國向戎發起彌兵之會,除齊、秦之外,依附於晉、楚任意一方的中原國家均應向另一方朝聘,也即是說,中原大國就是晉、楚、齊、秦。

前645年韓原之役,秦敗晉,俘晉惠公。

前627年崤之役,晉敗秦,秦楚聯盟。

前625年彭衙之役,晉敗秦。

前624年王官之役,秦敗晉。

前623年,由於東進受阻,秦國轉向西方擴張實力,滅綿諸、獂等戎國二十,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所以,秦穆公沒能會盟中原,後世列舉“春秋五霸”時總是有爭議)。


前620年令狐之役,晉襄公敗秦。

前615年河曲之役,秦康公攻晉,平手。

前594年輔氏之役,秦桓公攻晉,敗。

前578年麻隧之役,晉厲公敗秦。

前562年櫟之役,秦景公敗晉。

前559年棫林之役,晉悼公敗秦。

三、晉國圖霸:戰略上四面開花

晉國強大時,也是齊國、楚國強大的時候(這幾個大佬是約好的吧),晉國同時與秦、楚、齊開戰。一方面與楚國爭霸,3戰2勝1負。前632年城濮之役,晉文公敗楚,前597年邲之役,楚莊王敗晉,前575年鄢陵之役,晉厲公敗楚。


另一方面與齊國爭霸,4戰3勝1負。前591年陽穀之役、前589年鞍之役、前555年平陰之役,晉敗齊,前550年滎庭之役,齊敗晉。這種兩線甚至三線作戰也導致了晉國不可能集中兵力專注滅秦。



前546年的彌兵之會,實際上形成了晉定公與楚康王共霸中原的局面,但也確認了齊、秦兩國不需要向晉、楚低頭的大國態勢。

四、秦國地利:關中有山河之險

古代作戰,地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國在前645年韓原之役俘獲晉惠公,晉國被迫用河西之地交換惠公,秦國的勢力東向擴張到黃河邊,拿到了戰略要地潼關。


後來更是進一步東進拿到函谷關,關中盆地易守難攻,東向只要守住黃河、武關、函谷關,關東敵對勢力要想打進關中,難度極大,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多次打到函谷關,就是過不去。


這也是為什麼宋代以前,歷朝歷代大多定都長安的原因。事實上,關中被攻破往往來自西北方向進入河西走廊的遊牧民族。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原因很簡單,吞不下去。

晉國在崤山之戰重創秦軍後,進入長期霸權時代。但是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仍然是第一流的軍事強國。崤山之戰終結秦國東進中原的夢想,然而,東方不亮西方亮,秦在西方大舉擴張,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秦穆公去世後,秦康公繼位。康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國發動報復戰,奪取晉國的武城。一年後,晉國反咬一口,奪取秦國的少梁城。秦國不甘示弱,再度進攻晉國,奪得北徵。雙方你揍我一拳,我踢你一腳,你來我往,卻只是小打小鬧。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率領大軍越過邊境線,襲擊晉國的羈馬城,晉國元帥趙盾緊急動員三軍迎戰。此役雙方均無重大戰果,趙盾意識到有必要屯兵要塞,遏制秦國人無休止的騷擾。桃林要塞成為防禦秦國的核心堡壘,這一要塞位於潼關至函谷關一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乃是秦國通向東方的咽喉要塞。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人死死地被壓制在桃林要塞以西,無法越雷池一步。

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秦共公繼位。晉軍出兵進攻秦國的小嘍囉崇國,秦康公派出軍隊援救。此役導致秦、晉戰火重燃。第二年秦共公出兵包圍焦邑,報復晉國的攻擊。趙盾親自率軍救援,秦軍遂撤圍而去。

這次軍事對峙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因為秦、晉兩國都意識到,你打我一下,我報復一下,並不能實現真正壓倒性的優勢,既勞民傷財,又收效甚微,最終只是兩敗俱傷。出於固執,秦共公不願意與晉國和解,但戰爭基本上停止了,這種冷戰中的和平,對雙方都有好處。

秦共公在位五年去世,秦桓公繼位。

秦桓公三年(公元前601年),晉國偵破一起秦國間諜案,間諜在晉都絳城被公開處決。這一事件,致使兩國戰火重燃。晉國聯合白狄(狄人的一支)攻略秦國,寧靜的邊界線又一次戰鼓隆隆。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乘晉國進攻赤狄之機,殺入晉國,兵抵輔氏(今陝西大荔東)。晉景公親自率一支軍隊,由魏顆擔任前敵總指揮,阻擊秦軍。輔氏一役,晉國並沒有派出最強的兵力,仍然大獲全勝。秦桓公只得仰天長嘆,倉惶而逃。

公元前580年,在宋國的斡旋下,晉楚兩大霸國進行停戰談判,史稱“第一次弭兵之會”。國際和平運動的興起,促使秦、晉在對抗數十年後,第一次正式媾和。秦桓公與晉厲公隔著黃河締約,歷史上把這次晉秦之會,稱為夾河之盟。

然而,僅僅兩年後,晉國便悍然撕毀盟約。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派大夫呂相出使秦國,遞交一份“絕秦書”。晉國派出最強陣容,動用全部四個軍(上軍、中軍、下軍、新軍)的兵力,以欒書為元帥,傾巢而出,大舉進攻秦國。除此之外,還有齊、魯、宋等八個國家的聯軍,軍容浩大,令人望而生畏。

晉秦兩國戰於麻遂,秦軍大敗。晉軍乘勝追擊,渡過涇水,一路追擊到侯麗才勝利班師。

那麼晉國為什麼沒有想到把秦國滅了呢?

春秋時代的戰爭,規模上總體是比較小的,受制於當時的兵力及武器裝備,想要滅掉一個大國,難度非常大。晉國擁有四個軍的兵力,最多時有六個軍,按照東周軍事編制,一個軍的兵力是一萬兩千五百人,四個軍便是五萬人,六個軍是七萬五千人。也就是說,晉國的總兵力約在五萬人至七萬人之間。以這些兵力要滅掉秦國,顯然不夠。

另一個原因,晉的盟友作戰不賣力。對東方諸侯來說,秦國已經有數十年未涉足中原,對中原防務根本沒有任何威脅。秦國只是與晉國有仇,讓晉國自己去解決好了,幹嘛要興師動眾,把無關的人捲入戰爭的漩渦幹什麼呢?晉國盟友的消極態度,在公元前559年的遷延之役中表露無疑。

公元前559年夏季,晉國元帥荀偃率晉軍主力以及十二個國家的聯軍,浩浩蕩蕩殺入秦國。然而剛到涇水邊準備渡河時,他驚詫地發現,所有嘍囉國的軍隊,都止步不前,不肯渡河。好不容易渡河後,眾諸侯軍又停滯不前。這次伐秦之戰,戰爭的節奏非常慢,諸侯聯軍無心作戰,每到一處就拖拖拉拉,故意耗時間。最後晉軍內訌,對秦國的打擊不了了之。後來史家把這場戰爭叫做“遷延之役”,也就是拖拖拉拉的戰爭。

“遷延之役”暴露了晉國內部諸多問題,一代雄君晉悼公在不久後便去世,沒有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之後,晉國諸卿家上演威逼君權、相互傾軋的血腥故事。晉國霸權由是開始衰落,而滅秦之戰,更是遙遙無期了。


君山話史


你還不如問,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為什麼不直接吞併越國,還要讓越王勾踐到吳國做奴隸,最後反殺,打敗吳王,說起來夫差比項羽還閒得蛋疼些。

為什麼這麼說呢,起碼晉國沒有打敗秦國,讓秦王到晉國做奴隸吧?

很多時候人有種錯覺,覺得打敗了一個國家的軍隊,就可以直接佔領,

如果那麼簡單,金國滅了北宋,何必建立傀儡政府偽齊呢?曰本打下東北,何必建立偽滿洲國呢?不直接佔領建立政府呢?

遼太宗耶律德光曾這樣想過,我打下的領地,憑什麼給別人做皇帝?於是想直接佔領,結果呢?被打殘了,死在逃跑途中。

實際上,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的國力,想滅亡一個實力相當的國家談何容易?

歷史總是誇大吳國與越國的實力,覺得吳王夫差能打敗越國,所以吳國的實力是碾壓越國的。

實際上倆都是小國,實力也差不多,打起來互相有勝敗,想滅亡對方都很有難度,看看後來越王勾踐趁夫差打齊國,打敗了吳國,俘虜了吳國太子,也是同樣接受了吳國的投降,軍隊退出吳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吞併越國了,要是越國也有個人,向楚國搬來救兵,吳國當時就栽了。

打敗一個國家,趁機撈一把,佔點便宜,然後軍隊撤出,是最好的選擇,想直接佔領,那就是國際事物,齊國允許?楚國允許?顯然不會吧?他們不會坐視吳國坐大的。

你說的秦晉關係也是一樣,別說秦國還沒有弱到晉國可以吊打,就是可以吊打,離佔領還遠的很。

在春秋戰國,經常可以看到大國打小國,小國向另一大國求救的事,不然,如果滅亡一個國家那簡單,春秋戰國的那些小國是怎麼活的?


南朝居士


晉國強盛的時候為什麼不吞併秦國這件事我們分三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秦晉關係還算不錯,秦為什麼滅掉晉國?

大家都知道“秦晉之好”這個詞泛指兩家聯姻。所以秦晉這兩個相鄰的兩個強國之間有爭奪霸主的矛盾,但是兩國統治集團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互相聯合,互相利用,彼此通婚,結成了關係密切的親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為求與中原友好,向力量強大的晉國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秦晉之好的開始;

後來驪姬之亂,晉獻公要立小兒子為繼承人,造成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夷吾逃亡他國得以活命的局面。

 再後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結果夷吾失信,秦晉失和,夷吾派兵打自己的姐夫,反被姐夫揍了一頓,於是把自己的兒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秦晉兩國關係再次修好。

秦穆公對圉不錯,還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但是卻把圉的親外公家給滅了,這樣夷吾病重的時候,圉偷偷的跑回了晉國,因為他不信任秦穆公。

秦穆公很火,於是決定幫助重耳(夷吾的哥哥)當上了晉國國君,還把懷嬴改嫁給他,果然最後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國君,而且還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第二、春秋時期都是小規模的爭霸戰,大規模的滅國戰是戰國時候的事情,但是那時候已經沒有晉國了;

大家都知道韓魏趙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是經過周天子肯定後三家才成為正式的諸侯國的,而三家分晉代表著戰國的到來,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表面上依舊奉周皇氏為天下共主的,而且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小規模的煎餅站,都是以爭霸為主,而戰國時期開始實行滅國戰了,晉國已經被韓魏趙三家給分了;

第三、晉國強大,秦國也不弱;

公子夷吾當上國君後派兵打過姐夫秦穆公,結果被秦穆公給揍了一頓,這說明秦國力量也不弱,畢竟同為春秋五霸之一,更是戰國時期的龍頭,所以秦國實力不是任晉國隨便揉捏的;

再者說晉文公重耳後,晉國設六卿制度,晉國大權漸漸開始旁落,晉國公族力量逐漸削弱,後來晉國也就沒有能力滅秦國了!







Callme不韋


這個問題從何說起,晉國強盛是在春秋爭霸“晉文公”時期,即便晉文公成為春秋“霸主”,如果說吞併秦國,那是不可能的,且不說“晉文公重耳”的王位是“秦繆公”幫他上位的,也且不說“晉文公”娶的是秦繆公的女兒,就晉國強盛時期,秦國也不弱,因秦王有“五羖大夫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有“孟明視、白乙己、西乞術”等名將。晉國軍隊打敗秦國軍隊,也就是在秦國軍隊去襲擊“鄭國”不成,順手滅了晉國的滑邑,那時“晉文公”還沒有安葬,襄公大怒,把喪服染成黑色,兵發殽山阻擊秦軍,公元前627年,殽山一役,秦軍大敗,“孟明視”等三將被俘,因晉文公的夫人替秦三將求情被放回。

次年,也就是公元前626年,秦繆公再次派“孟明視”攻打晉國,彭衙一役,秦軍作戰不利,撤軍返回。公元前624年,秦繆公派將再次攻晉,秦軍渡過黃河,焚燬了船隻,和晉國軍隊決一死戰,結果,晉軍被打的大敗,秦國雪了殽山戰役之恥,晉國軍隊被打的據守城池,不敢出戰。

從殽山一役,晉國打敗秦國軍隊到秦擊敗晉國,短短不到三年,試問晉國憑什麼能夠吞併秦國?


夏有涼風61


晉國強盛時期當從晉文公開始,後經過晉襄公、成公、景公、厲公,到晉悼公時期,九合諸侯,霸業達到頂峰,也是晉最強盛的時期。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抗衡。

但是晉國為何不吞併秦國?原因眾多,總結來無非 1、有心無力;2、尚有其他開拓空間;3、奪秦地無益。

1、有心無力

先從國家實力上來說

春秋四大強國,晉、秦、齊、楚。四大強國,縱然一時有強有弱,但是也不是輕易就能滅國。

崤之戰前秦晉接好,殽之戰後兩國聯盟破裂。秦穆公在殽之戰,彭衙之戰失敗後,在王官之戰獲勝,動搖了晉國的霸權,但是實際利益未有,隨後秦穆公轉向西拓地千里,滅國十二稱霸西戎。

秦晉爭霸中雖然晉國勝多敗少,但是從戰爭行為上看,秦國主動挑起的頻率更高,可見秦國實力沒有衰弱到一蹶不振地步。晉國的戰略是阻止秦國東進爭霸。


國際關係上

晉楚爭霸,耗費晉國大量精力,而且晉國與楚國勢力均衡,作為第三方的國家就是制約對方實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秦齊這種大國。

所以麻隧之戰後,儘管秦國累世不振,但是在晉楚長達百年的爭霸中,秦國為楚國盟友,齊國為晉國盟友。互有支持,如果晉國一意孤行要滅秦,元氣大傷不說,楚、齊必然不同意。

畢竟晉國已經如此強大,如果再收納秦國領土,將成為春秋時期領土獨一無二的大國,其他國家豈能不懼?

所以,即便即便晉強秦弱,頂多奪取部分土地。

2、春秋多小型兼併戰爭的原因在於,可開拓的空間比較充足

春秋時期,諸侯國眾多,大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主要針對小國。春秋初年見諸經傳的諸侯國有100多個,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30個左右,可見被滅國之多。

假道伐虢的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有這麼多可以開拓的空間,晉國沒有必要非要去做吃力不討好而且未必能成功的滅秦。

所以說晉不滅秦的原因是因為春秋多為爭霸,而不是滅國的理由是個偽命題,真實原因是不是不想滅,而是不能滅。

3、奪秦地無益

秦國處於中原與西戎的交接出,國內民風彪悍不說,還要面臨西戎的威脅。晉如果滅秦之後,就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治理秦地,還要抵禦西戎。

春秋時期的國家形態還不成熟,主要是都城-邑(原始自然狀態形成的縣邑),與戰國時期郡縣制為主流的統治方式不同,這個時期的國家對於領土的統治力度不夠強大,對於小國來說可以形成比較有利的控制,但是對於秦這種大國來說就比較困難。

晉佔據中原地帶,經濟發達,而秦國卻處於蠻夷之地,經濟情況自然也比不上中原。而且佔據秦國土地之後,晉就要擔負起抵禦北方、西方戎狄的責任,壓力山大。

再加上秦人的內亂以及與楚國的爭霸,晉國恐怕要先衰亡了。


妖鬼雜談錄


晉國最強大的時候是晉文公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勤王周室,城濮敗楚,稱霸諸侯。但是為什麼沒有欺負秦國,更談不到吞併,這是因為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在繼位的第四年娶了一個晉國的媳婦,秦晉之好從這裡就開始了。


之後晉國發生了驪姬之亂,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太子,處處給太子申生挖坑,晉獻公豬油蒙了心又偏向驪姬,逼的太子申生自殺。申生死後,他的弟弟重耳(以後的晉文公)、夷吾(以後的晉惠公)外逃。

晉獻公死後,大臣殺了驪姬,預立重耳為君,重耳拒絕,隨後又找到逃亡的夷吾。夷吾又想回去當國君又害怕被害,於是找到了姐夫秦穆公幫忙,承諾自己當上國君後將河西之地獻給秦國。

於是,夷吾便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順利當上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惠公。


當上國君後,晉惠公答應姐夫的河西之地並沒有兌現,但是秦穆公也沒有因為這些就跟小舅子翻臉。

沒想到晉惠公還有更過分的,在位的第四年,晉國遭了災,晉惠公找姐夫秦穆公借糧食,秦穆公在百里奚的勸說下勉強又幫了小舅子。

但是之後秦國遭災,晉國非但沒有借糧,還派兵攻打秦國,秦穆公徹底憤怒。派兵在龍門山下韓原大敗晉軍,俘虜了晉惠公。

小舅子好收拾,媳婦臉上不好看,為了妻子,秦穆公又一次饒了晉惠公。

晉惠公的背信棄義,導致自己人品急劇下降,晉國人都不買他的賬,很快便患病去世,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晉懷公。

晉懷公繼位不久,他的伯父重耳就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奪取了政權,當上了晉國的國君。 至此,重耳徹底結束了流亡各國,躲避追殺(晉懷公),討食度日的生活。

重耳逃亡諸侯國的期間,受盡冷眼,是秦穆公幫助他完成了人生路線的轉折,所以窮晉文公一生,也沒有與秦國為敵。

喜歡請點贊,惠人請轉發。期待您的關注。


枯榮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