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送给钢琴爱好者的一篇文章

钢琴的高贵,在于它可望而不可及。当今时代,想成为钢琴家就会像丛林探险一样艰难,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成功。所以,钢琴家受人敬仰。

钢琴的神圣,是因为它很奇妙而且高深莫测。说它奇妙,是因为钢琴有它特殊的“魔性”,它的音符和琴键中隐藏着人类智慧的全部密码。美国医学界曾做过一个实验,结果得出钢琴家的脑电图最复杂,远远超出其他音乐家,弹钢琴的人要同时兼顾节奏、音量、脚踏板的变化,它要求弹琴者必须是多方位的思考;说它高深莫测是因为仅肖邦的作品,就够你弹一辈子了。法国当代钢琴家西普林.卡萨利斯做过一项计算,如果将世界上所有的钢琴曲弹完,大约需要三百七十四年。

钢琴更有独特无比的美妙。它能使一个人变得聪慧而有修养,它会给你人格的力量,使你的生活充满着美妙的艺术情趣。

综上所述钢琴是美好的,不过他也有“魔性”的一面。它对天分是绝对依赖的,“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这句千古名言显得苍白无力。钢琴家乔治.波雷对他的学生所说:“你们选择的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个职业,成功的机会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你要么特别有天赋,要么是睁着眼睛走错路……”

虽然成为钢琴家的几率很小,但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中还是充满了很多一心想当钢琴家的学生。许多人勇于挑战挑战,但能够真正成为钢琴家并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奏的长期事业者却寥寥无几。世界乐坛上,那些起步辉煌,荣膺一堆大奖曾风光无限的年轻人,三十岁后不见踪影的数不胜数。欧洲一位年轻选手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败北后,举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四十年后再看看,我们之中究竟谁还在弹琴!”

作家,可以几年写一部书,但几十年未必能练就成一个钢琴家。从这意义上来说,即便是天才钢琴家,也只有经过漫长的修炼后才够能“得道成仙”。

当然,最难的还是从“匠”到“艺”的跨越。只有技巧,自己并没有完全投入的,成为“钢琴匠”;能用琴声说话、唱歌、表达情感的,称为钢琴家;把生命的气息和对生活的态度植入作品,用优雅美丽的跳动使它活起来,并像作曲家一样在创作,把泥土塑造的形象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人,才能称之为艺术家。但这样的艺术家属实不多。

艺术家必须具有非凡的智慧、修养、热情、想象力和诗情画意,最后还要具有个性的魅力,能使几千个不约而同走到一起的陌生人产生同一种感情的那种力量。如果有一点遐思,就会暴露在乐句的演奏中。

成功路上需要具备的三点:天才努力机遇

送给钢琴爱好者的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