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60年興衰?

darva叫西林


成立於1957年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曾讓兩代中國人活成了精神世界的國王。



《大鬧天宮》《黑貓警長》《葫蘆兄弟》《舒克和貝塔》……在那個影視資源還比較匱乏的年代,這些都是被孩子們N刷也刷不夠的動畫片。那時候很多小朋友都能一人分飾多角,不僅臺詞零誤差,連動作和神態都能模仿得一絲不差。



製作這些動畫電影的上美廠,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產量最高的電影製片廠。它不僅承包了當時80%的中國動畫電影,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片風格。


比如根據齊白石水墨作品繪製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脫胎於中國傳統年畫的《漁童》,以及吸取中國民間皮影戲和剪紙藝術特點拍攝的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等。



而這些風格獨特、典雅優美又不失童真的動畫作品背後,則是一大批在上美廠工作的知名藝術家。比如中國美術電影創始人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動畫電影“中國學派”創始人特偉,著名現代畫家、美術電影編劇、導演靳夕,現代中國裝飾藝術奠基者之一的張光宇,以及兒童文學家金近等。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上美廠的影片之所以經典,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影片以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和以生動優美的動畫方式,展示了中國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澱。


以很多當時的小夥伴看一遍哭一遍的《九色鹿》為例。這部1981年的動畫片,其故事取自佛本生故事的《鹿王本生圖》。片中九色鹿奔跑的姿態、飛天造型絲帶飄逸的狀態,都一絲不苟地還原了敦煌莫高窟壁畫,讓敦煌壁畫之美深深植入了當時孩子們的內心。


(圖說)《九色鹿》導演錢家俊與主創人員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圖》研究造型和影片風格


二是計劃經濟時代候尚沒有“性價比”一詞,那時上美廠聚集的大師們不計成本、不計時間、專心打磨,可謂是用工匠精神為每一部影片的品質保駕護航。


與當時很多事業單位一樣,改革開放前的上美廠不僅有固定的市場和播放渠道,而且有充足的經濟保證。因此,動畫製作大師們在當時只關心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做出更好的作品。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上美廠雖然獲得了短暫的國際榮耀,卻也經受了巨大的衝擊。


(圖說)特偉(右二)在講解《驕傲的將軍》(1956 年)中的角色設計


一方面,改革開放使得我國的動畫美術電影得以登上國際舞臺,以《大鬧天宮》為代表的中國美術動畫震驚了世界。而與此同時,上美廠“兩耳不聞市場、一心只搞創作”的運營年代也隨之結束,習慣了計劃經濟的上美廠因為不適應新的經濟結構,開始逐漸沒落,兩代人的驕傲開始逐漸褪色。


(圖說)60年代,年輕的嚴定憲正在為《大鬧天宮》設計孫悟空的表情


國產動畫重拾輝煌


好在從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開始,國產動畫重又開始嶄露頭角。不論是十二年磨一劍的《大魚海棠》,還是去年中國首部分級動畫片《大護法》,都讓很多跟小編一樣童年被上美廠統治的一代,看到了中國動畫電影重拾輝煌的希望。


《大魚海棠》


願不久的將來,再次崛起的國產動畫能再度讓每一箇中國孩子,重新成為精神世界的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