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中國改革開放源於自身發展需求,而非美國政策引誘

最近讀到一些這樣的文章和觀點:在一些西方學者和媒體人眼裡,美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勸說者,也就是說,中國改革開放是在美國的勸說下才開始的。之所以勸說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是因為美國對華採取了接觸政策,想使中國融入美國主導的政治、經濟體系中來。

中美1972年建交,中國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美國和中國的經濟聯繫變得越來越密切……這是這些人為“美國勸說中國改革開放”所找的證據。從這些文章和觀點的結果來看,特別是特朗普政府的許多政客們看來,美國曆屆政府一直奉行的對華接觸政策現在已告失敗,成為特朗普政府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改革開放果真是美國政府勸說的結果,或者說是美國對中國實施接觸政策的結果嗎?對於這類問題,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給予否定的回答。“中國改革開放是美對華接觸政策的結果”這樣的觀點骨子裡透露出的是冷戰思維模式。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擺脫了半殖民主義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命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走了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但是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國國內十年動亂,使中國共產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經濟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發展經濟的決定。這次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表示: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1979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會議被看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

2007年10月15日召開的中共十七大,對中國改革開放做了一次總結。中共十七大報告表示:面對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難局面,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此外,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這也是中國不得不實施改革開放的原因。十七大報告表示: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也就是說,不管是國內環境,還是國外環境,都逼迫中國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以改變自身落後的面貌。

當然,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確實是存在的,但美國的接觸政策並非是為了讓中國發展經濟改變落後面貌,而是為了美國自身利益。

在中蘇關係惡化的背景下,美國需要聯合中國共同對付蘇聯。正如尼克松總統第一次訪華時就對中國領導人說,“我是為了美國利益而來的。”

在中美建交後,美國一些人眼裡對華接觸政策就成了一個關於經濟、社會與政治發展的冷戰思維式的假設,那就是一旦一個國家通過與外部世界更緊密的聯繫、通過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來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那麼其未來就只能是一條通向西方價值觀、政治制度和市場經濟的單行道。

但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這顯然與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假設(抑或說是目的)不同,換句話說,中國通過自身需求實施的改革開放成果,澆滅了美國一些人冷戰思維式的對華接觸政策幻想。因此,最近兩年的美國國內才會有類似於“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是否失敗”的討論。

事實上,中美兩國確實需要接觸政策,而且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在接觸,並且是成功的。正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4月15日在美國費城出席2018年賓大沃頓中美峰會時說,中美幾十年的交往給雙方都帶來了一些積極變化。在和平、安全、穩定、反恐、經濟、貿易、金融、防災、減貧、應對氣候變化等廣泛的國際議題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中美合作對世界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中美保持合作的必要性。

中國出於自身發展需要,實施了改革開放,得以加深了同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聯繫,這種接觸政策是中國自發的,也是世界各國為促進發展相互所需要的。

中國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美這兩個具有很大差異的國家,如果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實現合作共贏,親密接觸,會給雙方以及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美好。

(《北京週報》評論員 蘭辛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