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高考状元产业化,或许他还不如你

随着时间推移,18年高考已经慢慢的落幕了。各省市的阅卷工作已经完成,分数也已公布。

同时,又一轮状元热掀起。状元是谁?状元考了多少分?状元是谁家的?人们在关心,同时也有人在宣传推动。

而今,高考状元已然成了一份产业。而且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高考状元产业化,或许他还不如你

去网上一搜,状元笔记,状元攻略,状元心法。各式状元类产品层出不穷。更有甚者,有些学校招生,打着“状元学校”的名义,高价招生。

高考状元,教育事业在而今业已被商业化侵袭。

这些或许还算正常的,有些商家盯上状元的名人效应,找他们做广告。各类广告都有,学习资料,三无饮料,三无食品,甚至是内裤。好像穿了内裤就能当状元。不论什么产品,不论什么质量,只要打上状元的名号,就成了热销产品。

宣传高考状元的意义在哪呢?是激励,还是...........

今年5月8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各地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而今天,各地状元依然火热。关于状元的报道甚嚣尘上。

状元真的就是学习顶峰的存在吗?真的就比普通学子更耀眼吗?或许不是。。。。。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自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中国大陆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无一位是在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是过度炒作导致的状元被自我膨胀,还是社会过分关注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希望。

将高考状元等同于顶尖人才,本身就缺乏逻辑上的可靠论证。高考状元,可能只是一些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多答对了几道题的优秀学生。另外,俗话讲,学得好未必做得好,学历高不等于能力高,指望高考状元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显然不切实际。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高考状元在智商、学识、学力等诸多方面的过人之处,高考状元在32年间未出现一位顶尖人才,也确实有些怪异。、

高考状元产业化,或许他还不如你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苦了那些为招生煞费苦心的名牌大学,辛辛苦苦将各地的高考状元一个一个打电话预约到了本校,成了名副其实的“最牛生源高校学府”,到最后却培养不出一个顶端的大才,着实也有点寒酸。不仅如此,坊间还时常曝出一些卖猪肉、卖糖葫芦的高考状元。笔者没有贬低陆步轩卖猪肉的意思,但从事一份和自己专业不搭边、只与体力有关的工作,对于一名曾经的状元来说,也确实有几分悲凉。

有最好的“材料”,却不能制造不出好的“产品”。其“加工过程”,自然就会被人诟病。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招进诸位状元来的名牌大学,倘若能为学生提供“自聘所长”、自由发挥的平台,出现几位怀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偏才怪才,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诸位状元进了大学之后,并没有发现适合自己发展的机遇和平台,除了走大学体制内所设定好的路子,按照辅导员和学生会的安排做人做事,根本没有任何动力和热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高考状元产业化,或许他还不如你

高考状元之殇,正是中国教育之殇。一方面,最好的大学将状元们招入同一所学校,却不对他们进行个性与专长方面的教育设计,只重形象与面子,却不重实质的内容,只重将状元领进门的社会影响力,不重领进门之后人生指引与专业规划;另一方面,将各地状元放在一起竞争,难免有些残酷,曾经的高考状元,在有些大学“每科都要抓5%不及格”之类的呆板体制下,必然有一部分人被逼成堕落者,高考状元挂科、留级、辍学、开除的例子并不少见。

大学教育的品质,不是比看谁的状元多,而是看谁培养的社会人才多。哈佛也不是将各大洲的状元都揽到自己门下,才成为第一名校的,相反,将不同层级的学生纳入进来,因材施教,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名牌大学,招几个爱研究电脑程序、爱打网游的怪癖学生未必就是坏事,谁也说不准,他们就是下一个扎克伯格或比尔·盖茨。

此外,将高考状元揽入门下,就意味着多了一份关心和责任,如果大学不能给予这些状元以足够的关怀,那好,请不要再拿状元说事了。

以上个人观点,部分材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