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看待5.12汶川大地震十週年相關報道?

一代球痞


一眨眼,5·12已經過去十年了。

第一次意識到十年的長度,是2010年,央視做了一個關於十年的專題節目,那時候才發現,十年其實也只是一瞬。可對另一些人來說,十年很久。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里氏八級的地震襲擊了四川省的汶川縣。大半個中國都有震感。這也是繼1976年後中國所遭受的最嚴重地震。死亡人數近7萬,受傷失蹤人數近40萬。驚愕過後,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這座曾默默無聞的縣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成了最響亮的口號,軍隊作為重要的救災力量被投入災區。當官方救援通過各種運輸方式湧入汶川時,民間力量同樣令人感動。其中許多人是以個人為單位踏上前往汶川的道路。很多人此前從未到過四川省。

傷痛之餘,汶川的慘劇也讓全國人民對地震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次年,5月12號被設置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以期時刻不忘汶川教訓,向每個人教授防災知識,為將來可能發生的意外災害做好十分的準備,儘可能的讓每個人在災害發生時能夠保護自己。

在社會的其他領域,5·12帶來的改變也處處可見。

“地震區劃圖”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建築行業的從業者卻對其很熟悉。房屋的建造,有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抗震性。我國的“地震區劃圖”已經更新到第四代,大地震發生後,這份區劃圖的重要性和老版本里的誤差引起了領域專家的重視,進而推動了建築物建設方式的進步,過去常見於工地的水泥預製板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澆築的框架式建築。如此,當地震來臨,不再會有人因為坍塌的預製板喪生。將建築標準推行到村級,和提高教學樓、幼兒園以及醫院等重要設施的抗震強度,也可以減少重大人員傷亡的產生。

還需提及一個詞——系統工程經驗。

系統工程的概念始於航天工業。對於航天這樣的複雜系統,單一領域的專家無法處理來自各方面的問題。而且航天產品的製造、使用和回收都是精密操作,不允許有錯誤出現,於是系統工程應運而生。如今的系統工程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籠統的說,它是一種基於系統環境、系統設計方案和外界約束條件共同催生的產物。

回到主題,汶川地震後的救災也不簡單。災後的搶救和重建是一件十分複雜的巨型工程。它需要調度大量的人員,設備。這對指揮和管理控制有非常高的要求。試想,數十萬人受災,需要同等級別的人員參與救災,這些人和救災搶險需要的設備,要依靠各種交通設施來運輸。送達之後,設備的使用,保養維護,人員的後勤,受災人員的救護和轉移。任何一項都是極其複雜的。並不是只依靠人力和數量就能夠解決。有新聞說,汶川受災時,中國調動的軍隊規模是歷史上最大的,單單軍事調度這一項,就非常考驗軍事指揮通訊系統的處理傳遞訊息的能力。

就軍方來說,汶川地震後指揮通訊方面肯定有極大的提升。因此,數年後的玉樹地震和雅安地震發生時,相關救災力量的調配統籌效率比08年高出許多。採取的種種措施,將受災程度降到最低。可以說,正是汶川的慘痛經歷,為日後受災地區的快速重建做出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積累。

除了這些,一場地震也讓許多中國人對國家和民族這兩個只在宣傳欄和課本上見到的詞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同胞不再是模糊不清的一個劃分,而是鮮活的,熱情的人。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說在2008年到達了一個新高度。

與國家、民族這樣的大集體相對的,是一個個的人。這無數的個體面前,地震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可以被分成很多個階段,對於很多人來說,人生只有兩個部分——震前,震後。這場災難帶走了十餘萬人的生命,其中不少還未成年。他們的離去帶給了在世的父母無盡的傷痛。十年過去,那些再生育兒女的父母,子女也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了,這些父母可以說是災難後受傷最深的人群,十年過去,但願時光和新生的子女能夠撫平災難留下的傷痕。


姚廣孝wayne


離512十年越來越近,這幾天朋友圈充斥著各家媒體的汶川地震十年報道,當然我們報社也派了同事做相關報道。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作為2008年介入汶川災後援助的志願者,自己並不願意更多的觸碰這個話題。

更多的是不想打擾那些人。

都說時間可以抹平創傷,十年可能還沒有磨平傷疤,卻再次拿來回憶,多少有些殘忍。

看到了一個又一個故事,讀到了一個又一個感動,但背後可能是被採訪對象一刀一刀的內心煎熬,是一段又一段不願提起的回憶。

應該忽略那些個體

媒體的新聞報道更愛關注個體,因為故事好做還有更多的人喜歡讀,但是個體故事往往難免就會觸碰到剛才說的那些回憶。

但習慣另一方面,我們這個國家需要記得這些人,需要記得曾經發生的事情,更需要記得那些已經犯過的錯誤。

十年了,我們對於災難並沒有更加的關注,而是變的冷漠和不信任,我們沒有反思為什麼。

十年了,災害預警投入越來越大,但是災難再次來臨,仍然毫無辦法,我們沒有反思為什麼。

十年了,當年存在的問題現在仍然廣泛存在,我們沒有反思為什麼。

512新聞報道更多的成了媒體圈的一次週期性運動,到底意義有多大?連我自己都不清楚。

媒體記錄完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也要幫助公眾認知故事背後的內情,才是新聞報道該做的。這幾天打算休息休息,細細的回憶下十年前這件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行者大益


我自己在4月中下一旬就去了,雅安以及汶川的一些地區,進行了雅安地震五週年和汶川十週年的尋訪考察。這個考察本身也包含的一部分的目的就是回來做幾篇有關汶川地震十週年以來的評論文章。

最近陸陸續續也發表了幾篇相關的評論文章,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報、南都觀察等媒介上,包括也回答了兩個相關主題的悟空問答,也都有很多讀者評論討論。

不過我主要都關注點都是是在整個災後重建的一個過程以及成績,同時包括這十年來中國公益社會組織的發展,當然也包括中國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體系的完善等等宏觀的角度,去打量大地震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同時也帶來的各種改變。我也提醒了大家不要過度地去關注災民,以免帶來二次的傷害。

當然最近這幾天來,類似的文章密集了很多,但依然有很多令人失望的報道,尤其是在關注所謂震後頑強存活下來說“豬堅強”這個荒誕的新聞主角的時候,更加令人覺得反感,因為在2008年地震救災的那個時候來關注一頭豬本身就是很荒唐的事情。

十年過去了,依然還在關注這頭充滿荒誕故事的豬,這不是荒誕加荒誕嗎? 更別提這十年來,為了讓這頭豬活的好所浪費的各種資源跟人力,這種故事想一想還真的是像天方夜譚一樣,令人匪夷所思。

另外一個報道更令人驚掉大牙的就是,新華社當作正面宣傳的當地的一些有關人士把512設立成“感恩日”,並且創造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詞彙叫“湧泉之恩,滴水相報”,這種以為自作聰明是創造性的改造,真是可笑和愚蠢到家了。

事實上,無論過的十年、廿年,還是百年,512永遠是中國人心中一道難以抹去的傷疤,這一天,永遠只能是一個哀悼日、悼念日,絕不可能成為感恩日。這才是對所有那些逝去的地震遇難者最大的尊重。


水禾田


關於5.12汶川大地震十週年的報道,其實就是緬懷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這也是為了緬懷那些在災難中捨己為人英雄。

這麼說當年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整個中國都震驚了,當地震發生時武警官兵和各部隊都相繼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時間趕到救災現場,同時,在國內很多的救助機構也立馬奔赴汶川。



同時也有很多的企業家,當時很多的物資和基金資金都在不斷的進進入汶川進行救助這真正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國家團結一心在不斷地進行募捐。

最著名的是南京的一位行乞者

是在南京江寧區的一名行乞老人,他的名字叫做徐超,他在中午的時候在募捐箱裡面投了五塊錢,下午三時,他又來了,同時在募捐箱裡面又投了100塊錢,當時人們很驚訝他說中午捐的時候因為身上全是零錢,不好意思穿出來,他去銀行換成了100元拿過來捐“災區的人他們比我更困難,他們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不容易啊!”他說,據道稱他又捐了339。


幫助病人她卻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四川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在第二住院大樓21樓,5月12日,大地震發生時一共有68名患者,同時有一半都是無法自行行走的重病患者,分泌科年僅24歲的護士陳曉滬,一趟又一趟的揹著抬著病人,搬著氧氣罐,床,被子,一遍又一遍的安慰那些患者家屬,讓那些能夠走的病人在家屬的攙扶下從樓梯走下去,但是,她卻忘了自己身懷身孕。

下午四時她的腰部和腹部都非常的疼痛,醫生遺憾的告訴她:“這是先兆流產,孩子恐怕保不住了”


在大地震中事蹟感人的英雄,他們為了救助災區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同時,也有很多來自各方的人士各個行業的人他們在不斷的募捐災區,在中國有很多的人在為災區祈福,願他們能夠安然無事。

5.12大地震震的幅度非常的大,災區達到十個縣極重災區打到了41個縣,一般災區達到了186個縣,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62227人死亡,374346人傷亡,17923人失蹤,同時,這次大地震是繼唐山大地震以來,中國受到最大的地震。

而在十週年之際報道這件事,是為了讓人不要忘記在災難中失去生命的人們,和那些在災難中為了挽救自己而失去性命的英雄人物。

小呱談財經!點到為止


解四爺


關於汶川大地震10週年,我最關心的是,那些災難中倖存的人們,過得怎樣?

逝者長己矣,生者常慼慼。他們有的在地震中失去甚至是數位親人,有的自己也在地震中受傷,落下殘疾,如何在災後重建心靈和生活,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和巨大考驗。

不敢回想,不敢追問。

震後4年我去災區。綿陽,北川,都是當時的重災區,還在綿陽住過一段時間。一切如常,街面上的人們神色平靜,或忙或閒,菜市場上大媽的討價還價,飯館裡食客與服務員吵架,都讓我充滿感動,滿滿的人間煙火氣,就是在5.12午後那一瞬間之後,我們夢寐以求的日子。

平靜的表面下,掩藏著的是不敢觸及的傷痛。只能厚厚地包裹起來,不敢想,更不敢揭開來看,那是不敢直視的殘酷。倖存下來的人們,註定要用一生揹負著這份傷痛,繼續努力地往前走,更要把親人沒有過完的日子,一起過。

可以想象到的災難與沉重。

李月,那個震後用雙臂跳舞的女孩,21歲了。

這是她回去祭奠遇難同學,那些同學,永遠停留在了11歲,她受傷的年紀,留給李月的,只剩下深刻的孤獨。

十年遙祭,十年追思。回到當下,每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都是上天的恩賜,要感恩,要珍惜。


潘衛霞律師


過去就過去了,無限緬懷就是矯情,唐山大地震已經沒多少人緬懷了吧?對敵戰爭需要緬懷,因為那是牽扯民族生死存亡的事件!自然災害引起的災難不應該是緬懷,而應該是檢討!檢討下某個區域是不是地震帶,需不需要限制建設高樓,檢討下在地震帶生活的人如何優化房屋結構,如何減少未來的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媒體報道總是避重就輕,多關心下未來吧,不是捐款多少,不是地震中發生的感人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