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也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军事院校领导者。作为参加平江起义的2500多名官兵中最后一位谢世的老人,他曾在枪口下抢回元帅彭德怀的一条命;强渡大渡河,在刘伯承、聂荣臻领导下,他与杨得志组织了十七勇士的渡河奋勇队;西路军被打散后,他化装乞讨,千里寻党;朝鲜战场上,他建起了“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后美军司令官们最想见的人就是这位“共军的后勤部长”;他是周恩来点将的共和国首任石油部部长……由于他一生做了很多领域的工作,而频繁的调动往往使他在某项工作打好基础即将大发展时又离开,所以他的老战友们说他是个“种树人”。

他,就是被中央军委誉为“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的开国上将,被将军们称为开路先锋、骁勇战将的李聚奎。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开国上将李聚奎

背着家人偷跑出来参了军

1904年,李聚奎出生于湖南涟源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曾读过一年私塾,却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从8岁开始务农的他,虽然每天拼命干活、辛勤劳作,但却不能改变贫困的家境。相反,地主土豪不用劳动,却能坐享其成。其中原因,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湖南,北伐军到了李聚奎的家乡,他开始听到一些有关革命的新鲜事。北伐军在离他家乡不远的桥头河镇招兵,路旁高悬彩旗,贴满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铲除封建势力”的标语,虽然这些宣传内容他并不完全懂,但让他耳目一新,强烈地吸引了他。从这个时候开始,他隐约感到这个社会是有可能改变的,而且从戎杀敌也许是改变积贫积弱最好的出路。于是,他跟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一商量,决定要出去闯一闯。就这样,几个人背着家人,晚上偷着跑出来报名参加了北伐军。报名时登记的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怕家里人找到部队当不成兵,就把自己的原名李新喜改作“李聚奎”。从这一天起,李聚奎这个名字伴随他度过了七十年的军旅生涯。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青年时期的李聚奎

“父亲所在的这支北伐军就是1928年彭德怀当团长的部队。在这支部队里,他接触到了彭德怀、黄纯一等共产党员。虽然这些共产党员当时没有公开身份,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宣传的革命理念马上为父亲所接受,使他懂得了困惑他多年的问题,世道不平等不是几家几户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整个阶级的问题。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劳动者才能获得解放”,李聚奎之女李卫雨说。

“我这辈子跟党跟定了”

1928年7月22日,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刻,李聚奎毅然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的平江起义。平江起义的成功使国民党非常震惊,为了把这支革命队伍消灭在萌芽状态,蒋介石调集了6个团向平江扑来。在这个时期,李聚奎作为起义积极分子,被发展加入了共产党,成了起义后第一批被发展的党员。他在一次党小组会上坚定地说:“我这一辈子是跟党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对党的誓言。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平江起义纪念馆雕塑

平江起义胜利后,彭德怀、滕代远等决定带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当时军情紧迫,周围都是敌人,天天行军打仗,最多的一天打了八仗。有不少人牺牲了,也有人坚持不住而逃跑回家,甚至有的投敌叛变。起义部队原有2500多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只剩下500多人。一天,部队转移到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彭德怀集合部队讲话,预谋叛变投敌的大队长雷振辉突然冲上来,伸手就夺彭德怀警卫员薛洪全手中的驳壳枪,企图射杀彭德怀。事发突然,人们都愣住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聚奎猛地向雷振辉扑去,雷被狠狠地摔在地上。这时另一个大队长黄云桥反应过来,从侧面给了雷振辉一枪,结束了他的性命。李聚奎救了彭德怀一命,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有豪气和勇敢能够永远流传”

李聚奎亲历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战斗战役。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第一次和第四次反围剿中,李聚奎率部分别活捉了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和第52师师长李明。由于战功突出,李聚奎获得了中革军委颁发的二级红星奖章。第四次反围剿后李聚奎担任了红一师师长。长征中红一师一直担任开路先锋,著名的战斗战役基本都参加了。多少年来,人们对强渡大渡河红军十七勇士的英雄壮举耳熟能详,但却不曾了解一线指挥这场惊心动魄战斗的正是时任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西路军浴血奋战,失败后,李聚奎化装成叫花子,讨饭找党近两个月,终于回归红军部队。抗战时期转战晋冀鲁,历经险恶,率部重创日军。解放战争时期参与组织、领导后勤工作,基本完成了我军从游击作战的后勤工作到大兵团作战后勤工作的转变等。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还始终战斗、工作在第一线……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1937年8月,李聚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参谋长。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1938年,李聚奎(右)与宋任穷(中)、陈再道在一起。

解放后有很多知情的老同志和一些媒体的工作人员都希望李聚奎把自己的经历多写写、多谈谈、多宣传宣传。他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说:“那场战争,体现的是革命军队的精神。很多年以后,所有的名字都会淡化,只有那种豪气和勇敢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他还说:“战争年代我们牺牲了多少人哪!能活到解放是幸存者。要是宣传的话,应该多宣传党的领导和那些烈士们。”这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战士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先烈,不要忘记过去。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强渡大渡河油画

这位“老战士”虽然很少讲他自己的故事,但却经常讲他老战友的故事。一直到晚年也始终不忘他的老战友,特别是对领导平江起义的近十位共产党员都有着深切的怀念。他们当中除了彭德怀和滕代远,全都在长征尚未完成之前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有的就牺牲在他眼前。李聚奎晚年时在回忆录里写到,“时至今日,一位叫贺国中的同志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眼前,永远也忘不掉。” 足见他对这些战友情深意重。

“工作安排我从来都是听组织的”

1955年7月,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建国初期,在帝国主义宣传的“中国贫油论”的影响下,中国石油工业应走什么路,把发展重点放在天然石油还是人造石油的问题亟待解决。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天然石油的资源情况不明。周恩来说:“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选一个部队的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带过去,要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他在军委报的3人名单中选定了李聚奎。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1956年6月,李聚奎(左后)带工作组在克拉玛依油田调研时露天吃午餐。

在石油部工作期间,李聚奎坚决落实毛泽东亲自面授的 “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在组建部机关的同时,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大西南、大东北等地。他们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先后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等,全面加强石油勘探和生产建设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在更大规模上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1964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李聚奎

1957年“跃进风”吹来的前夕,在讨论第二年的生产指标时,国家经委希望石油工业部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20%。而对石油的投资,计委一位副主任则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予以缩减。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还要大幅度减少对石油工业的投资,石油工业部的同志意见很大,李聚奎也十分不理解。

不久,国家经委开会研究石油工业部1958年的生产指标时,上级征询李聚奎的意见:“1958年能不能搞到180万吨?” 李聚奎直率地说:“今年国家给我们的投资,大体仅维持在去年的水平上,明年还要减少。人造油的资源不能增加,新的油田又没发现,明年的计划能维持今年150万吨的水平还要做很大努力,增加到180万吨是不可能的。”

一个与李聚奎平时关系很好的部长事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大家都在跃进,他说180万吨,你就说200万吨嘛;他说200万吨,你就说220万吨,鼓足干劲嘛。” 李聚奎回答:“说了大话,到年底完不成任务怎么办?会挫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向上也不好交账,影响国家计划和全面安排。”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开幕前的一个晚上,李聚奎接到上级电话:“中央有个考虑,想调你回军队工作,到总后去当政委。你有什么意见?” 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上面也没说为什么要这样调动,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使李聚奎毫不犹豫地答复:“我没意见。在个人的工作安排上,我从来都是听组织的。”

“真金不怕火烧,不是真金烧掉更好”

李聚奎晚年总结自己一生中有三次遭遇。第一次是1930年被打成“AB团”,枪放到面前也不说一句假话;第二次是长征中西路军失败,只身化装成乞丐讨饭近两个月才找到党中央;第三次就是“文化大革命”。三次都是差一点丢了性命,三次也都是在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努力下走了过来。

1975年1月的一天,经历了文革动乱的李聚奎接到了参加四届人大会议的通知,开会前一天收到了总政送来的一套新军装和领章帽徽。时隔9年,他终于又穿上了军装,戴上了领章帽徽。当时,已经70岁的李聚奎对着镜子站了一会儿,眼里饱含着泪水。当时陪伴在身边的女儿说道:“爸爸,你穿上军装真威武,真有军人气概,应该高兴啊!”“是,是高兴,我又能做工作了。”父亲的一句话,让女儿心里五味杂陈。“他跟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是多年的冤枉终于被纠正,挺自豪的,而父亲在第一时间里想到的还能为老百姓做事情,为党工作”,李卫雨说。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李聚奎的全家福

文革开始不久,李聚奎就受到了很大冲击。面对社会突然发生的一切,只有十六七岁的李卫雨很难理解如此之变化,感到很茫然。然而父亲的一句话使惊恐担心中的女儿一下子踏实了。父亲说:“真金不怕火烧,不是真金烧掉更好。”这句话让女儿看到了父亲的心是坦荡的,这句话也成了她以后做人做事心里的一杆秤。

他曾救过彭德怀一命,张震为其题词:功高功高德更高,楷模照后人

李聚奎在缝补衬衣

从农民到智勇双全的将军,李聚奎将军走过了光辉的一生。1995年李聚奎将军与世长辞。儿女们为父亲整理遗物时,在他的保险柜里看到一个记录日常工作的小记事本,意外地看到他在1984年80岁生日时给自己写下的一段话:“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利,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这就是这位老人80岁时的一种心境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父亲是个真正的无产者,他离去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我们知道,他1985年亲手抄写并送给我们兄妹五人每人一份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释文’和这条座右铭,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卫雨说。(庞颖 宋志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