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日用消费品关税降了 价格为何迟迟不动?

4年5次降关税

1:2015年6月1日起,降低护肤品、毛制服装、鞋靴、纸尿裤等商品进口关税。

2:2016年1月1日起,降低部分箱包和服装、围巾、毯子、太阳镜等商品进口关税。

3:2017年1月1日起,降低金枪鱼、北极虾、蔓越橘等特色食品和雕塑品原件等文化消费品进口关税。

4:2017年12月1日起,降低187项日用消费品进口税率,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日化用品、衣服鞋帽、家用设备、文化娱乐、日杂百货等。

5:2018年7月1日起,降税涉及税目1449个,涉及服装鞋帽、家用电器、食品饮料、日化用品等四大类产品。

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部分进口日用消费品的最惠国税率,涉及1449个税目。不光税目数量是前4次降税总数的7倍,平均税率也由15.7%降为6.9%,平均降幅达55.9%,降税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相比之下,目前市场反应比较平淡。降税效果为什么没有立刻体现在价格上?政策利好如何“变现”为消费者福利?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日用消费品关税降了 价格为何迟迟不动?

价格为何迟迟不动?

——不是降税力度不大,而是调价有“时差”,企业对关税影响仍在评估中

价格未变,不是降税力度不大。此次降税商品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直接需要的各类消费品,具体来看:服装鞋帽、厨房用品和体育健身用品等平均税率由15.9%降至7.1%;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平均税率由20.5%降至8%;养殖类、捕捞类水产品和饮料等加工食品平均税率从15.2%降至6.9%;洗涤用品和护肤、美发等化妆品及部分医药健康类产品平均税率由8.4%降至2.9%。

但从销售端看,市场为何没有立即响应呢?武汉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现在各个渠道商品价格越来越透明了,关税下调,进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最终肯定会降下来,但不会立即见效。一方面,各大商超消化原有库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普通商品尤其是日用消费品市场体系成熟,全国统一零售价是早就定好了的,不会因为个别因素立马调整。

“时差”因素确实存在。记者了解到,即便是奶粉、尿布等周转率较高的商品,也有一个季度左右的库存,因此降价可能要等库存消化完,新品进来后才可能发生。此外,国内进口商、经销商与海外的出口商的价格谈判多在年终时敲定,中途较少发生改变。这也在部分外资企业的表态中得到验证,例如,雀巢集团、达能集团、可口可乐公司等均公开或向媒体表示,对于关税政策的影响,目前仍在内部讨论和评估中。不过,企业普遍表示欢迎这一政策,认为它“既有利于行业发展,也有益于消费者。”

日用消费品关税降了 价格为何迟迟不动?

减税全在价格里?

——定价策略、中间环节、供求关系影响最终价格,但总体上降价是趋势

关键词之一是定价策略。在此前政策吹风会上,时任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举了个例子,某名牌的香水国内售价700元,进口关税只有6.2元。“对进口的中高端日用消费品而言,关税对市场零售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

关键词之二是中间环节。目前,国内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主要有3种渠道:一是一般贸易,二是跨境电商,三是直接海淘或海外代购。此次关税调整,主要影响的是一般贸易,这也就涉及到从生产商到代理商、分销商之间的层层议价。

关键词之三则是供求关系。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看来,定价策略和中间分销渠道可能让商品价格下降并不那么立竿见影,而另一决定因素则是供求关系。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短期内价格可能并不会下调。

降税如何利好老百姓?

——扩大进口,利好“润物细无声”,成本更低、选择更丰富、流通更便利

“关税下调当然是利好消息,对企业来说至少意味着降成本。”上述武汉外贸企业负责人说,关税下降,进口成本降低了,意味着同样的资金,企业能够进口更多产品。一方面,原有企业可以扩展业务,增加进口商品品类和数量;另一方面,在成本下降,利润得到更多保障的情况下,也有更多企业愿意来经营相关业务。

好几位业内人士给记者指出一个现象:最近,部分线下进口商品促销、打折、搭配销售做活动的多起来了,再过一阵子可能还会更多、更普遍。“你以为咋来的,还不是关税降了,成本降了?只不过不是以进口商品公开调价的方式,消费者难以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