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乒乓球中的莫比烏斯帶原理,老瓦晃撇、伊藤反手剌、兜切技術解析

一些在平面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卻不可思議地在

莫比烏斯帶上獲得瞭解決!

比如在普通空間無法實現的“手套易位問題:人左右兩手的手套雖然極為相像,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我們不可能把左手的手套貼切地戴到右手上去;也不能把右手的手套貼切地戴到左手上來。無論你怎麼扭來轉去,左手套永遠是左手套,右手套也永遠是右手套!不過,倘若自你把它搬到莫比烏斯帶上來,那麼解決起來就易如反掌了。”

莫比烏斯帶”在生活和生產中已經有了一些用途。例如,用皮帶傳送的動力機械的皮帶就可以做成“莫比烏斯帶”狀,這樣皮帶就不會只磨損一面了。

乒乓球中的莫比烏斯帶原理,老瓦晃撇、伊藤反手剌、兜切技術解析

在乒壇,在反手位用正手把球弄到對手反手大角去,在正手位用反手把球弄到對手正手去,這都類似手套易位問題。繼科全臺反手擰接,實際上就只用一面接搶了各種性質類型的球,聽著就不可思議吧,可卻是事實,所以還是要尋求其中科學道理。

乒乓球中的莫比烏斯帶原理,老瓦晃撇、伊藤反手剌、兜切技術解析

老瓦正手晃撇是母本。在此基礎上,最近有了新的演變:

(1)日系正手位反手剌其實質是正手晃撇鏡像技術。精髓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利用軀幹帶肢體,觸球瞬間小而快的鞭擊,涵有多線路,對手只好猜!!!!

乒乓球中的莫比烏斯帶原理,老瓦晃撇、伊藤反手剌、兜切技術解析

(2)

張本正手勾砍。直接吸納了雨果技術精華,追溯起來還是老瓦正手晃撇的變式,屬於半鏡像45度扭。

乒乓球中的莫比烏斯帶原理,老瓦晃撇、伊藤反手剌、兜切技術解析

類似莫比烏斯環,在對面對手看到眼花繚亂的,因看不清觸球時板形,連基本線路方向也無法提前判斷,落了後手而發球方佔據發球本來就應該有的先機優勢,部分消除了反手擰成熟後接發搶優勢。換言之,誰發球誰佔便宜又回來了。球是圓的,技術革新能挖掘的空間廣闊的很啊。從哪挖呢,重大比賽裡實踐出來,雨果很驚豔,張本吃飽了苦頭,可也沒有白吃,竟然長了“智”,呵呵。日系科研團隊海納百川,把反手擰、正手晃,正手逆撇、正手位反手剌等綜合運用於重大比賽,並取得男女雙冠,這表明乒壇重大技術革新已初顯頭角,昭示乒乓藝術流的迴歸!

而這些變化建立在“新”球這個客觀基礎上的,日系沿襲了老瓦開創的晃壓反手從正手位突破理念,化解先天身高力量不足弱點而在近臺晃中路追身配套正手三角外拐,非常合理。因為近臺,步法也基本是極為簡約的碎墊步。因為近臺,反手胸前掃衝與正手拍回的速度按通常1.2倍計算,連續性壓力就夠對手近於崩潰,如果對手再拉大手大動作,就落入A形三角陷阱,忙不過來的,最後往往失分。

注意看伊藤的反轉180度對接手法。 這就是運用莫比烏斯環擰勁 它呈現出“螺旋弧”向下和“螺旋弧”向上兩個方向“擰”的四個“擰勁”。這四個“擰勁”中的第一個和第三個的“擰勁”將正面轉化為反面,而第二個和第四個的“擰勁”再將反面轉化為正面,或者說是,這四個的“擰勁”中的第一個和第三個的“擰勁”將反面轉化為正面,而第二個和第四個的“擰勁”再將正面轉化為反面老瓦反手位正手晃撇時肘垂在下 科貝爾提肘,王皓繼科擰採取了肘在中庸位置。

據說這“莫比烏斯環擰勁”就是牛頓百思不得其解的、知道它存在,但卻未能明確找到的和明確表達出來的“上帝之手”。

乒乓網-jkne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