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構築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內蒙古大興安嶺雷擊森林火災分析研討會召開

本網訊(首席記者 趙佳佳) 7月8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雷擊森林火災分析研討會召開,集中闡釋了雷電引燃過程、活動規律,探討了國內外防範雷擊火方法,針對林區實際,研究了林區雷擊火監控、預防和撲救措施。經專家和專業人員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科學分析,論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雷擊火的高發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北方航空護林總站總站長周俊亮出席會議並講話;自治區防火指揮部專職副總指揮王才旺出席會議,並主持了當日上午研討會和專家授課等日程。呼倫貝爾市森林草原防火指揮部專職副總指揮胡連義出席會議並講話。

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閆宏光出席會議並講話;黨委委員、副局長宋德才出席會議,並主持了當日下午專題研討會。周俊亮充分肯定了林區在森林防火工作取得突出成績,特別是在雷擊森林火災中多措並舉,積極做好火災監測和撲救,為保護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做出了應有作為。他說,雷擊是一種自然現象,由雷擊引發的森林火災是自然災害,多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一直致力於應對雷擊火災的發生,雖取得了進展,但仍有不足。下一步,要堅持預防為主,努力提升雷電監測精準度;要積極研究雷擊火引燃過程和規律,針對重點高危火險區域,要做到提前謀劃;要科學制定火災應急預案,做到及時發現,快速出動;要不斷提高防撲火作戰整體實力,進一步完善裝備設備,確保撲火效能。

閆宏光指出,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構築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是林業人莊嚴的政治任務和職責所在。這次專題研討會為林區做好現階段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森林防撲火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一直以來,雷電被認為是引發森林火災最重要的自然原因之一,對雷擊火的預防、成因、規律、撲救等研究越透徹,防撲火措施就會越細,森林生態資源就會損失越小。由於林區是火災高發區,林區將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逐步推進雷擊火監測研究試點工作;根據氣象和現代科技手段的監測,逐漸掌握雷擊火規律,綜合研判易燃高危火險區域,做到科學預防,監測全覆蓋無死角;堅持投重兵、打小火、當日滅的目標,在乾雷暴集中爆發期,積極實行人員、裝備、 直升機等靠前駐防,統籌協調森林防撲火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王才旺表示,此次雷擊火專題分析研討會,集專家和撲火一線人員的智慧,共同探討雷擊火的特點,有效制定應對措施,達到了研討會的預期目的。做好雷擊火災的防撲火工作,既是林區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挑戰,提出的新課題,也是森林防火工作邁向新臺階的必經之路。有關單位和部門應充分利用大氣觀測、雷電定位、人工增雨、地面觀測度等途徑,實現多部門、多行業配合,確保形成雷擊森林火災防撲火的合力。

胡連義指出,呼倫貝爾大草原、大興安嶺原始森林和額爾古納河三大生態系統是祖國北疆生態屏障的核心區,也是林木、林農、邊境火、雷擊火的火險高危區域,此次專題研討會,有效提升了對雷擊森林火災認識和科學撲救的專業水平,在加大對無人區雷擊森林火災的監測和預防上持續發力,確保早發現、早撲救、投重兵,共同守護好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當日上午,來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及黑龍江省森林草原防火指揮部、自治區氣象局防雷中心、湖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技術中心、呼倫貝爾市氣象局等專家教授和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從雷擊火發生的機理及演化過程、國外雷擊火概括、雷擊森林火災防範與撲救、氣象預警監測等方面向與會人員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授課。

下午,召開了專題研討會,與會人員結合雷擊森林火災實際,就火災監測與撲救中的典型做法、成功經驗,及需要解決的困難問題等進行了溝通和探討。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駐內蒙古自治區森林資源監督辦、自治區防火辦、呼倫貝爾市森林防火指揮部有關負責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森林防火督導組、相關處室和單位主要負責人,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局、武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支隊主要負責人,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中國綠色時報、內蒙古日報社媒體記者等參加了會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