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湖南省博物館展出了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的屍體。這種公開展示屍體的行為,是否是對死者的不敬呢?

同剪西窗燭


對於博物館展出古屍,我是持保留態度的。希望維護好現有展出,更多以人文尊重,而不是隻當做一個文物,同時不再增加新的古屍展出。另外對考古發掘中的遺骸,也做好處理,科學研究之後,及時重新下葬。



首先,考古是一門科學,但不是脫離社會而存在的,傳統文化和倫理同樣重要。當我們發掘古墓,已經破壞了古人的安寧,即使是被盜墓後的搶救發掘。作為墓主人,可能更想墓門塌陷,無人再來,而未必高興的把所有陪葬品都送達博物掛的展廳或庫房。只是他或她已經沒有了發表意見的權利。


其次,年代久遠古屍的科學研究價值很高,對歷史學、生物學和醫學領域都能提供新的信息。中國境內古屍發現最多的是新疆,因為其自然乾燥環境而形成大量乾屍。而馬王堆女屍是一具溼屍,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溼屍,具有特殊意義。在科學研究之後,是否有必要放在博物館中供人參觀?答案並不是肯定的。假若提供高清晰的圖片和視頻介紹,及主要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能夠滿足博物館的功能的。畢竟當下很多人參觀古屍,還是以看新鮮看奇蹟的態度的。


第三,的確如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也在展出,一些地方還有挖出死去親人重新裝扮展示的習俗,但這些都不是中國。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傳統,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博物館裡的古屍只是被參觀,而不是被瞻仰,所以與某些情況不一樣。而古屍與主動捐贈屍體供醫學研究也是不同的,後者是有當事人同意的。馬王堆女屍的展示還是好的,隱私部位都用白布蓋上了。而如荊州博物館的鳳凰山M168西漢男屍,內臟都拿出來放在一邊。對於這些參觀者看什麼呢?又不是生物博物館。


綜合來說,這個問題在不同人眼裡差異很大,支付、反對、無所謂都皆有人在。迴歸到博物館的本身,很多展出古屍只是為了吸引眼球,多一些與眾不同,並沒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作為參觀者,我們要對古屍多一些尊重,他們她們都是曾經的生命。


幾葦渡


個人認為,展示普通人屍體確實不尊敬,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講究的都是入土為安。當然,有一些情況又不同,比如毛主席遺體展覽,這恰恰是大家太尊敬他,希望能萬世萬代都能瞻仰!當然,對於辛追來說,無所謂尊敬不尊敬。但首先要注意的是,辛追屍體被發現的時候,古屍和文物被考古學家挖掘出來,這本身就是對她的保護!如果重新填埋,那更容易腐化或者被盜掘,所以“入土為安”的願望實際上達不到了。

然後就是博物館將古屍收藏在庫房好,還是展示在展廳好呢?博物館工作人員考慮的應該是,古屍其實也是文物一種,而且是罕見的特殊文物,所以將其展示,更多還有科學教育的功能。儘管在一些人觀念裡,對屍體可能會有不敬,但其帶來的正面意義,則是要大很多的。其實展示毛主席遺體也是這樣,據說毛主席去世二十年前立下的遺囑是火花,但是去世時卻沒有來得及說,將其肉體不腐技術是當時中央商議的結果。

當然,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討論,本人也希望聽到更好的觀點。


林屋公子


如果你用展示屍體這個詞,死者為大,你挖墳掘墓展屍體,對辛追夫人的後代來說,是大不敬,畢竟這是別人的祖先,展示屍體應該尊重其後代的意見。

如果你真的好奇辛追的故事,也必然好奇她的後嗣是否繁衍至今。當研究者把辛追列入研究範圍時,不應該只一味的追溯歷史。對現代而言,誰是辛追的後代,誰與她同宗同源,站在研究的角度考慮,更具現實意義,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告慰。一脈若能相承而不絕後嗣,也是人類繁衍史上的一大奇蹟,最超碼他們擁有優異的基因才可以長勝不衰。當然,千年後她還會有親人來祭拜於她,也算是一種補償。

古有鞭屍碎屍之人,那是一種殘暴;而今有陳屍之議,說明人們對死者有敬畏之心,站在人倫的角度,必有異聲,也是人類的常情。誰都有哪一天,有誰願意陳屍呢?沒有任何隱私,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生者沒有一個人願意死後遭遇辛追這種際遇。

當辛追的遺體列人博物館時,我們只有用敬畏之心去瞻仰她,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讓我們珍惜現在的生活。人生不易,死生難卜,生也難,死也難,命運總弄人,誰又可逃離。

唯有尊重歷史,尊重別人,你才能得到相同的禮遇。在現實面前,我只能尊重辛追夫人,敬畏於她,銘記這一歷史傳奇人物。



水寒雅芙


辛追(前217年-前168年),出生地不詳,生於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享年50歲。於1972年出土於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溼屍,也是具體表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

這一震驚世界的奇蹟,自然引起社會各界的好奇,任誰都想目睹一番,湖南省博物館經決定,展出了西漢時期利蒼辛追夫人的屍體,但如此是否對死者不敬,一時間竟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


在我認為,是否對死者不敬,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並沒有誰對誰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中華幾千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影響下,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死者為大,應該受到尊重,應該得到安息,對於這種掘人墳墓,讓死者拋頭露臉,任人圍觀的做法是在欠妥,實有侮辱先人之意。所以持反對觀點的人,更多偏於感性,他們將辛追夫人看作是一個人,並且將人的感情賦予她。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它其實就是一具屍體,況且已經遠離我們兩千多年。辛追夫人的屍體,它並非一個生命體,它沒有情感,它跟實驗室裡浸泡在福爾馬林裡的標本,跟擺放在博物館裡的生物化石是一樣的,它是屬於全人類的寶貴財物,是科學研究很珍貴的載體。

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觀點,並且我認為這也是比較符合大眾價值觀的,畢竟世界上也是有不少國家展覽過屍體(如木乃伊),當然,我們應當帶著敬意去參觀展覽。


懶人日記z


將死者屍體向公眾開放展示,有兩個意義截然不同的措辭:瞻仰遺容和展覽。

一般人家在家人去世後,正式蓋棺之前,會進行遺體告別儀式(過去在家裡進行,現在在殯儀館)。死者躺在鮮花叢中,像睡著了一樣,靜靜躺著,接受親友最後的告別,也稱瞻仰遺容。親友們將對死者看最後一眼,以後就只是回憶和老照片了。

在當代,只有極少數部落社會,還保留著將親人遺體做成木乃伊在家供奉的習俗,基本上都實行“入土為安”。

(馬達加斯加的“翻屍節”,實際上是由“二次葬”形成的一種節日/皇帝不稱朕)

除了對剛死者“遺容”的“瞻仰”,還有古屍被公開展示的情形。

我記得幾年前曾看過一則新聞,說是廣西崇左一趙氏先祖的墓葬(清代墓)被髮掘後,文保機構向其趙氏族人“反覆闡明古屍價值”,將遺體運走,保存在廣西醫科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這家後人發現,先祖的遺體竟在廣西梧州一個名為“人體奧秘古屍展”的展覽中展出,替人“賺門票錢”。趙氏全族憤恨,組成“尋根委員會”進行追查,才知道,他們先祖的遺體竟被醫科大學偷偷租借給個人,到各地進行收費性質的巡迴“古屍展”!

我記得十幾年前,還在武漢街頭看到古屍展覽的廣告。這類展覽的主辦者多為個人,純屬商業性質,不知從哪裡弄來一具古屍,到了一個城市,租個場地,就可以開展了。這類展覽可以滿足一些人的窺奇欲,一張門票十幾、幾十塊錢,頗有一點賺頭。但現在已不多見了。主要是古屍的來源多涉違法(有的是從古墓中盜取,有的如上例,是從個人或組織那裡租借,都是不合法的),而且國家對屍體運輸也有著嚴格的規範,這門“生意”不好做了。

古屍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物,向公眾展示是有價值。古屍展示,也是博物機構的慣例。

古屍有兩種,一種是乾屍,也就是木乃伊,年代久遠,看著像用樹樁雕刻的人形,不容易產生“不敬”的聯想;還有一種是溼屍,最著名的就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辛追夫人,還有湖北荊州博物館展出的西漢男屍。在我國,乾屍保存較多,分佈亦廣,而溼屍不為多見,主要在南方,像以上兩具西漢時期的溼屍,歷兩千年時光而不化,可謂絕無僅有(現存溼屍多為較近的明清時代)。將保存完好的古人屍體展示出來,供後人觀看,是歷史文化的最真切的呈現方式,對此我是贊同的。

我曾兩度去湖南博物館觀看過辛追夫人,看到老太太吐著舌頭的形象,覺得十分有趣。你想想,和你面對的可是生活在兩千年前西漢時代的古人,那種穿越感是任何物質化的文物都無法替代的——我在參觀時,除了驚歎,沒有任何不敬的心理。

(荊州博物館西漢男屍/皇帝不稱朕)

在湖南博物館展出的辛追夫人,應該說充分尊重了古人的“人格權”,老太太身上的“關鍵部位”都覆蓋了毛巾,不是一覽無餘。而荊州博物館的這具男屍,則沒有任何遮蓋。

我也看到過其他地方博物館展出的古屍,有許多都是赤身裸體的(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古人也有穿衣服的權力》,說的是古墓一見光,古屍馬上被扒個乾淨),沒有任何的遮擋或覆蓋,身體部位完全暴露在觀眾面前,這對死者就非常不尊重了。

總的來說,我贊同展示古屍,但希望博物機構能夠體現出應有的專業性,對展出的古屍以必要的尊重。畢竟,那曾也是活生生生存在這世界上的人啊!(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利蒼夫人,名為辛追,其遺體在1972年於原長沙市馬王堆1號墓出土。在經歷了2100餘年的歲月滄桑,辛追夫人的遺體不但形體完整,而且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更加令人驚歎的是,她的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保持彈性,部分關節還可彎曲,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溼屍,堪稱一個偉大的奇蹟。

湖南省博物館對利蒼夫人屍體的展出,是否是對死者的不敬呢?讓我們從兩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價值觀層面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談一下傳統觀念。起源於農耕文明的傳統觀念認為,在人去世以後,理應入土為安。我國墓葬文化也在這一觀念的驅使之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和風格。將入土為安的遺體挖出本身就與這種觀念相沖突,即便是到了現在,讓遺體重見天日也被認為是十分不敬的行為。作為千年之前的老祖宗,不但重回地上,還被放置於博物館中進行展出,這在傳統觀念當中確為不敬的行為。

我們在談一下利蒼夫人遺體的文物價值。上文我們談到了展示行為與傳統觀念的衝突,那麼為什麼還要將利蒼夫人的遺體展出呢?那是因為展出行為又符合考古學科的價值追求。可以說,考古這一學科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中國墓葬傳統觀念相違背的,但考古學科又是歷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一環,是不可或缺的。馬王堆裡盡國寶,辛追當屬寶中寶。馬王堆作為我國20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為我國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參考,而辛追的遺體更是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的奇蹟。辛追夫人的遺體填補了許多我國醫學領域的空白,為研究漢朝社會生活及營養健康等狀況提供了有力的實物支撐,對歷史和科學研究可謂貢獻巨大。將辛追夫人在博物館進行展示,在遮蓋了敏感部位的前提下,給予了逝者基本的人格尊重。這個展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與千年前的古人近距離接觸,這時夫人的遺體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具遺骸,二是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痕跡的瑰寶,她帶給我們的精神衝擊和靈魂洗禮是十分巨大的。

博物館帶給參觀者的歷史體驗感,是任何歷史材料都無法比擬的。讓我們在參觀利蒼夫人遺體的時候,懷著最為崇敬的心態,本著感受歷史力量和學習先人智慧的目的,只有這樣,才不辜負利蒼夫人在天之靈。


國家人文歷史


如果說公開展示辛追的屍體是對死者的不敬,木乃伊表示滿滿都是淚。

如果認為公開展示辛追的屍體是對死者的不敬,完全可以選擇不看,而且並不是所有人的遺體都有資格和價值被公開展示,能被展示的一定是名垂千古,萬古流芳的,比如埃及的木乃伊、中國的辛追夫人。

湖南博物館公開展出辛追的屍體,並不是第一次,但兩次截然不同。


1972年1月,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馬王堆漢墓橫空出世,震驚了整個世界。

考古發掘確定,這座墓的男主人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

經過連續3年的發掘,馬王堆漢墓的全貌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座馬王堆漢墓共有3座子墓,其中2號墓是利蒼本人,1號墓是利蒼的老婆辛追,3號墓是利蒼的兒子。

馬王堆漢墓的主人利蒼是西漢長沙國的丞相,爵位是侯爵,因此他的墓葬規格很高,墓穴內的隨葬物品十分豐富和奢華。

經過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量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更有漆器、木俑、竹簡、帛書和“素紗禪衣”等文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因此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媒體則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

馬王堆漢墓中有很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比如1號墓內有稻、麥、黍、豆等“五穀”,有雞鴨羊肉等熟食和各色蔬菜,甚至還有時令水果,而且那些穀物顆粒飽滿,水果新鮮如初,只是暴露在空氣沒多久就徹底腐爛成一灘水了。

在馬王堆漢墓的眾多發現中,最震驚世人的發現不是什麼東西,而是一具屍體。

根據參與現場考古的工作人員敘述,1號墓是最早被發現的墓,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打開封閉地十分嚴密的棺槨時,眼前呈現的一具屍體把他們徹底震驚到了。

考古人員曾發掘過很多古墓,也見過很多屍體,但從未見過保存如此完美的女屍。

當辛追的屍體被發現時,她被浸泡棺槨里約20cm深的無名液體中,屍體上裡裡外外裹了十幾層衣物,春夏秋冬的衣服全齊了,安安靜靜地看著考古人員。

考古人員小心翼翼,把女屍的衣服一層層揭開,他們發現這具女屍形體完整,未受任何破壞,而且沒有絲毫腐敗跡象,她全身潤澤,皮膚有彈性,摁下去還能恢復原狀,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不相上下,要知道她生活的時代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

世界考古界不是沒有發現過千年古屍,比如著名的木乃伊,但那些都是經過挖出內臟、風乾水分等特殊處理後做成的乾屍,含有水分的溼屍還能保存這麼長時間,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此西方考古界也把這具女屍幽默地比喻成“東方睡美人”。

馬王堆漢墓及其千年女屍的發現,在那個通訊並不發達的年代迅速傳播開來,當地很多群眾聽說後,強烈要求一睹為快,親眼看看這具神奇的不朽女屍。

當時的湖南省革委會積極響應群眾要求,迅速作出佈置陳列、立即開放的決定。這個決定險些毀掉了這個國寶級的千年女屍,也讓當事人險些成為罪人。

1972年5月22日,在沒有做好充分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馬王堆千年女屍和其他出土文物在湖南博物館對外開放了。開放第一天,就有數萬人湧入博物館,80多名警察、200名民兵出面維持秩序,仍然阻擋不住群眾的熱情,陳列室的大門當天就被擠壞。

當時恰好有一名新華社記者在場,他把這件事寫成內參反映給了國務院。

周總理當時已確認膀胱癌住院,身體十分虛弱,但當他看到報告後,立刻做出嚴厲批示:

"湖南軍區挖出,不報告省委,更未報告國務院。出土屍身和衣著、帛文還有其他文物非變質不可……必須立即採取辦法,將屍身轉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處理。這是可以向群眾說得通的。非當機立斷不可。"

在周總理的指示和關心下,這種愚蠢而草率的決定被叫停了,辛追的屍體被連夜轉移到湖南醫學院進行醫學防腐處理,後來又進行解剖研究,研究制定了相關保護和儲存措施。

周總理高度重視馬王堆漢墓千年古屍的保護,不但多次批示,自己也以身作則。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無意中”談到了這個當年最熱的熱點,他想借中日邦交正常化這件大事,向我們討要馬王堆漢墓女屍作為國禮,被周總理當場拒絕。

日本人十分狡猾,他們其實明知道中國絕不可能送出這件考古史上的奇寶,於是退而求其次,希望討要女屍的幾根頭髮以便進行研究,但周總理又十分警覺地拒絕了。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總理去世了。周總理生前曾向考古人員提出要求,馬王堆漢墓女屍至少要保存200年,如今40多年過去了,我們能完成總理交代的任務嗎?

如今很多人批判考古是破壞別人的墳墓,是對死者的大不敬,這種觀念無疑十分愚昧。

考古是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歷史研究手段,我們如今看到的歷史除了文獻記載,很多都是依靠考古發掘的成果。我們需要反對的是盜墓的可恥行為,以及不顧後果的破壞性發掘,而保護性的考古發掘是對古墓的一種保護,希望大家能夠理智看待。

至於公開展示辛追女屍,既然她已經重見天日,不可逆轉,在充分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展示,順便普及國人愛惜和保護文物的熱情,又有何不可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就以我個人感覺而言,我認為這點做的非常不好,於博物館中公然展示屍體,真的真的,很過分!


我絕對不是否定這對考古人員的研究是有多大的重要性,我也很認同這種研究方式,畢竟來說對於考古學家來說,研究保存相對完好的古代屍體,那絕對的是對研究其當時身處朝代,所穿服飾,身體成分之類的(說的有點噁心了),絕對的是非常重要的依據,並且還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像這次湖南省博物館展出了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的屍體,保存堪稱最為完整的古代屍體,研究價值那絕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說對於這種類型的用於考古方面研究,我是很贊同的,甚至可以說包括絕大多數人都是很贊同並給予支持和理解的。

(東方睡美人——辛追夫人)

但是,研究歸研究,公開展示屍體這種行為我就不能忍受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講究一個“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講究的就是一個“面子”,活人要面子,死人也要面子,我們將其挖掘,用之研究,還可以勉強說的上是“考古研究,不得不用”,可縱使是這樣,我們其實做的還是不太對的,我們內心其實還是多少都有些自慚形愧的。

可是,完全沒想到,我們竟然還能做出如此“不要臉”的行為,研究我們不反對,我們可以理解,可是這也僅僅是對“少部分科研考古人員”而言的,最起碼她還不算是太“沒有面子”。可是如今我們做了什麼,搬到眾人面前,讓人參觀?做“鎮館之寶”?吸人眼球?美名其曰“為大眾科普知識”?丟人不丟人?人家幫了你如此之多?你不感激,反倒還更進一步的索取?就彷彿是像當年我們對待大自然,對待花草樹木,對待各種各樣野生動物一樣。那麼你看,他們現在是在怎麼對我們?我們現在不還是一步一步,“低聲下氣”的想和大自然和好,一步一步的去彌補之前我們所做錯的嗎?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反思了?



換句話說,幾千年後,你願意將自己的骸骨如此的“展覽”嗎?你,會高興嗎?死者不生,但其自有尊嚴!!!歡迎評論你的觀點,同時,你的點贊和關注,真的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


老梁說歷史



這種行為當然不是不尊重,恰恰是尊重的體現。這種溼屍木乃伊在整個考古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更不要說還是兩千年前的溼屍。這樣的屍體保存狀態,是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你知道這保存有多好嗎?

我們看到的辛追可能也是這樣面目猙獰,眼睛突出,舌頭外吐,怎麼會是考古學家或者其他專家說的栩栩如生,就和剛下葬一樣呢?其實那是我們沒有見過一具屍體從死亡開始到完全腐爛的時間表,以及各個時間的屍體所表現的特徵,辛追墓出土時的樣子就是人死後十幾天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可想而知,這幾乎就是她下葬時的樣子。



保存如此完好的屍體本就是一種奇蹟,並且並不存在對死者的不尊重,恰恰是尊重的表現,我們將她放在博物館展覽是要告訴我們的後人,我們的祖先的智慧和我們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即使現在我們在某些方面也未必能達到,這是對先人的一種致敬,需要我們後代去瞻仰。

還有人說這樣展示祖先的屍體,是為了謀利更是子虛烏有的說法,你可知道現在我們國家的博物館,不管公立還是私立博物館,百分之九十都是免費的,是靠國家財政支持的,它的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達到教育公眾的目的。

即使有少數博物館要門票,也是為了博物館的日常開銷,不存在為了賺錢去開一家博物館的,如果有開博物館的資金,去投到什麼項目上還不比博物館的回報率高。

當然我們現在的博物館還都是無差別展覽,並沒有分級,這就導致了,有些展覽可能並不適合所有年齡段、或者所有人群參觀。同時這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了博物館展覽中的一些博物館倫理問題,展覽沒問題,畢竟全國就此一例,但是要注意展覽的方式和觀眾接受程度,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觀眾的不適,反而起不到傳播知識,教育公眾的目的。


考古流帆


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辛追墓發掘於上世紀的1972年,是當年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之一,也是轟動世界的考古事件。百聞不如一見,十幾年前曾有幸參觀過湖南省博物館,近距離觀看了辛追屍體展示的全過程,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字:“震驚”!

震驚的是歷經2000餘年,辛追面容竟如此慈祥、富有彈性;

棺槨竟如此完好無損,厚重且靈巧;

內臟竟如此鮮活;

錦帛紋飾竟如此清晰,具有極強的想象力;

瓜果種子竟如此新鮮,就象剛從水果中撥出;

復原頭像竟如此美麗,稱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亦不為過;

……。

辛追墓的發掘,充分展示了我國西漢時期墓葬文化、生活習俗、穿著服飾等真實畫面,對研究歷史、防腐經驗、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參與考古、發掘的專家功不可沒。

由此看來,展出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辛追的屍體,“敬”與“不敬”爭論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護好屍體(包括出土的若干文物),不再受到侵蝕,以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