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有道理吗?

江聪德


“基因论”其实早就有了,比如一个人的相貌、身高,甚至秃顶与否,很大程度上都与基因有着重要的联系。又比如,因为都基于大众集团下的MLB Evo平台这一“基因”,导致保时捷Cayenne、兰博基尼Urus、奥迪Q7、大众途锐等车型多多少少都有些本质上的相似。只是因为品牌、理念等各不相同才有了差异,但共同点还是蛮多的。

而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自然也有着一定的道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企业的发展状态。就像阿里没有社交基因,导致其在社交领域一筹莫展,甚至屡屡碰壁。如,“圈子”、“校园日记”等因涉嫌低俗内容饱受诟病;来往对标微信最终消失无踪;集五福看似引起人们积极参与,但始终没有激发社交链……按理说阿里有着数亿用户,应该在多个领域都无往而不利,但却因没有社交基因而始终不能在社交领域获得成功。

腾讯虽然在社交领域傲视群雄,但却没有电商基因。腾讯自有的电商平台易迅、拍拍等此前都处于“半死不活”的尴尬处境,最终在2014年3月京东并购了腾讯的电商业务。腾讯通过不断增持京东的股票,并为京东提供一级流量入口,算是完成了“曲线救国”,实现了自己的电商梦。但说到底,腾讯在电商领域还是没有太大作为。

但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毕竟“遗传变异”的事儿也发生过太多。比如很多体育明星的父辈并没有展现出超常体质,但他们却能够完成突破。再比如“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很厉害,但他的儿子们却都没有篮球天赋。

而从互联网领域来看,网易也是玩不转社交,但从网易出来的创业者唐岩却一手打造了陌陌这一庞大社交平台。而雷军原本主要是在金山负责软件,当年还向黄章“取经”,后来不也创建了小米这一以手机为核心的商业帝国?

因此,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全盘接受。更要注意的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领域,千万别给公司打下所谓的“基因烙印”。因为说不定一个风口到来,形势就会得到完全的逆转!试想一下,腾讯的微信再晚发布几个月,现在的社交领域又会是怎样的局势呢?


科技新发现


所谓互联网公司“基因论”,大概指三方面

1. 平等文化,再牛X的工程师,也要在电脑前码程序,和刚入职的程序员做的是一件事情。

2. 产品为王,谁的产品受到用户认可,谁就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

3. 模式创新,手机支付代替钱包,网约车代替传统出租,模式在创新。

提起腾讯,我们想到QQ、微信、游戏。

提起阿里,我们想到天猫、支付宝。

提起京东,我们想到京东商城,京东支付。


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有网民给它贴上的“标签”。所谓阿里没有社交基因,腾讯没有电商基因以及网易不做社交,我想应该是:他们在其主领域做得非常出色,以至于掩盖了在其他领域的成果。

腾讯的电商

要说腾讯没有电商基因呢,从前有一个网站叫QQ商城,虽然用户数量不多但是五脏俱全,笔者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就是在那买的(然后我QQ业务那一栏多了一个安全等级还有金色标志,当时激动的不行)。

阿里的社交

说阿里没有社交基因呢,现在各大企业都在用钉钉,我女朋友的公司就是,她每天都会跟我吐槽钉钉的已读功能(虽然腾讯的企业微信也是这样)但是我觉得做的也还不错,起码比在微信上发工作通知强。

网易在干啥

至于网易做不做社交,我觉得你应该关注唐岩的身份,他在网易干的是新闻编辑,新闻业这才是网易的老本行,网易这几年在游戏方面发展的还不错,像战网、阴阳师、天谕、逆水寒,都是品质很不错的游戏,不过烧钱程度嘛……在向腾讯看齐哦。

所以我认为,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更多的是指用户对企业的印象,至于某某公司是否有某某基因的论调,我只能说,是他的竞争对手太强了。

(我是一个关注互联网行业热点的小学生,各位大哥大姐点个关注呗,么么哒)


互联网小学僧


基因论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成为宿命论。

吴军在《浪潮之巅》一书中提到的,一家公司的发展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基因。也就是说,每个企业的发展最终由其基因决定。

如,摩托罗拉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基因”决定的。摩托罗拉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讯市场,但基于模拟信号的,很难在数字移动通讯中维持模拟手机上的市场占有率。这就是所谓宿命,绝大多数伟大的公司都难逃这个宿命!

IBM、太阳、微软莫不如此。现在的苹果也是,其收入主要来源还是硬件,也就说苹果不可能将iphone的ios系统开源!这也预示着苹果需要用不断的颠覆式创新才能赢得用户的心,而从6S发布开始,我们看到,这似乎难以做到。在这方面,google做得更好,更加开放,更能代表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趋势。

这些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如阿里做电商很厉害,但在社交和娱乐领域也是一塌糊涂。腾讯花了很大精力也做不好电商,网易唐岩为什么可以吧陌陌做起来,还不是因为离开了网易嘛,否则也是很难。

企业本身的模式,人才结构,存量市场,都让企业难以离开自己的核心,折页很容易理解。

但也不是不能成功,不能成为宿命。

通过收购,投资和入股,孵化新的项目,独立运作,也可以摆脱基因论。

观点:深知精准营销 创始人 CEO 蒋军

2018,深知精准营销将推出客户战略合作、深度服务计划,我们将在全国甄选5家优质客户(符合基本要求的企业),用一年时间实现1个亿的销售,2年时间对接资本,3年左右实现准IPO,深知负责全程整体策划、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运营和资源导入,快速落地和达成业绩目标。

现推出企业预定方案,参与企业获得深知精准营销免费营销沙龙名额,分享从0到5亿资产的商业发展全案。



蒋军


一、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

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一直存在着有关“基因”的论调。

比如:腾讯没有做电商、搜索的基因;阿里没有做社交、搜索的基因;百度没有做电商,也没有做社交的基因!

二、为什么会有“基因论”这样的说法?

原因一、这些互联网巨头在离开主营业务之外,其他重点布局的项目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1、 百度在搜索之外搞的「百度空间」「百度有啊」「百度HI」「百度直达号」「百度外卖」均以失败告终;

2、 腾讯的「拍拍」「朋友网」「微博」「搜搜」「TT浏览器」也均以被收购或关停结束;

3、 阿里的「中国雅虎」「来往」「阿里云博客」等产品也都无果而终。

原因二、抛开自己的主营业务,去做的其他已经形成了很大护城河和竞争壁垒的业务,虎口夺食的难度就更大了。

阿里、百度做社交,腾讯会拼了老命弄死他;

阿里、腾讯做搜索,百度也会拼了老命弄死他。

反之,百度、腾讯做电商,阿里也会拼了老命弄死他。

夺人饭碗的事情本来就不好干!

而且互联网行业有着典型的“赢家通吃”现象,通吃主要是单个业务市场。

三、“基因论”真的无法突破吗?

这里就有一个产品定位的问题。 如果阿里再单独做一款微信式的社交软件就很难成功,但是找好自己产品本身的定位还是可以有一定成就的。

1、 比如说阿里基于淘宝的「旺旺」,职场端的社交软件「钉钉」

2、 比如说百度的「百度贴吧」「百度百科」

通过以上观点来讲,“基因论”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但是这种约束并不是不可被打破的。


stormzhang


最近互联网行业一直流行“基因论”的说法,比如一些人认为阿里巴巴尝试社交没能成功、腾讯尝试电商没能成功、网易尝试社交也没能成功,这些“没能成功”的原因被归结于互联网公司没有跨界的基因。


首先我想说的是,阿里并不是没有社交基因,只不过“社交”这一属性标签已经被腾讯占住位置,所以在社交领域中阿里巴巴就像是一个新品牌要挑战腾讯的地位一样,即便它拥有很多的用户、投入很多的财力、人力,但是阿里巴巴的属性标签是“电商”,这一定位很难改变,一家公司的标签属性决定了用户的标签属性,所以阿里巴巴虽然用户量也很大,但是这些用户的属性标签也是“电商”,更准确地说,用户是多样化的,但在用户的印象中,阿里巴巴就是电商行业的购物平台。

我们看到阿里巴巴推出的社交工具——钉钉的发展势头不错,所以也并不能说阿里巴巴没有社交基因,只不过它需要在社交领域去开创一个新的细分领域,所以钉钉之所以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还是因为它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职场社交。


不过毫不客气地说,职场社交也是社交,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社交巨头品牌——腾讯也在PC端抓紧推广办公族专用的TIM工具以及移动端的企业微信工具,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抑制阿里巴巴钉钉在社交领域的发展。


腾讯具备中国社交工具的标签,不论是QQ用户还是微信用户,每一位用户在面对腾讯的时候,都是具备了“社交”这一属性,人们会认定“腾讯就是社交,社交就是腾讯”,所以当腾讯想要用拍拍来对抗京东的时候,刘强东根本没有在意这件事情,反而在拍拍最后一鼓作气的时候,刘强东选择外出度假,京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打败了腾讯的拍拍,于是腾讯选择投资京东,而不再是自己做电商。

作为中国互联网初期的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网易确实也不断尝试想要进入社交领域,在社交领域有发展势头的要属网易云音乐,但却并不是即时通讯的社交工具,不过把音乐和社交相融合的想法没有问题,但是在一款音乐播放器上增加社交功能的做法确实有些牵强,按照网易云音乐现在的做法,其用户多数是“雁过留声”,在发表过评论之后不会确定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属性关系,每一次的评论留言建立起来的都是“一次性关系”,所以网易云音乐最终还只是一款音乐播放器。


早期的网易曾推出一款即时通讯的聊天工具——网易POPO,当初这款工具的用户量也不小,之所以后来没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我想主要是POPO的发展速度没能跟上互联网的脚步,如今网易POPO也已经重新定位成一款办公职场的社交工具,在用户量方面饱受着腾讯企业微信和阿里巴巴钉钉的双重摧残。


被认为能够超越微信的社交工具中,陌陌的支持率是最高的,与微信完全不一样的社交模式让人们对陌陌充满好奇感,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专注陌生人之间的即时通讯,腾讯微信虽然也有“附近的人”、“漂流瓶”以及“摇一摇”等陌生人社交方式,但如今这些功能已经全部被弱化,根本原因可能就是这些功能只是微信的部分功能,而在陌陌中,“附近的人”是其主要功能。

如果说基因论决定互联网公司不能跨界发展,那么陌陌可能是一个例外,因为陌陌的创始人唐岩就是从网易离职之后创办的陌陌科技,虽然他现在与网易已经没有了联系,但如果当时陌陌所做的事情交给网易去做,或许网易也能够在社交领域分得一杯羹。如今陌陌已经开始没落,但它没落的原因不是因为唐岩没有社交基因,而是陌陌的创新已经跨界,在它擅长的陌生人社交方面,却没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阿里巴巴、腾讯以及网易在向某个领域跨界时没有成功必然有相应的原因,但这种原因是否应该归结于公司品牌的“基因论”,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羽度非凡


现在越来越强调基因论,有点类似于阶级固化。因为腾讯是做社交起家所以电商就做不好,而阿里是从电商做起来的所以始终不能在支付宝上让用户结成朋友。这些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个团队如果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那么势必是因为团队的领导者以及团队中的成员在这方面的商业模式比较擅长,对于行业趋势抓的比较准,那么在做战略性扩张和转型的时候,对于陌生领域势必会比做的好的公司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基因论是不能决定一切的,就好像阶级固化也不能说一个孩子生出来他的家庭地位就决定了他的终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巨头们无法做好多项业务,而是因为其他的业务本来就是与他们的主要业务冲突的。腾讯如果想要做电商,那么势必以微信的十亿巨大体量用户进行转化,而在转化的同时,微信的用户体验就已经被破坏了。很多人使用微信是因为工作原因,如果被各种购物链接刷屏一定会使这些人产生厌烦情绪,而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而电商平台将众多B端汇聚在平台之上,本质是中心化。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两者高下不论,但是毕竟是冲突的,现在社交电商兴起,拼多多就是代表者,凭借微信的关系网完成社交裂变和拉新,他们既依赖腾讯的生态圈,同时也需要摆脱腾讯生态圈的控制。

再者说,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现在已经很频繁了,虽然团队原先没有这方面基因,完全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这方面的能力。


铅笔道


不太认同所谓的互联网公司基因论。支持基因论的人士,往往喜欢用百度做不好电商,腾讯做不好搜索,阿里做不好社交作为论据,一言以蔽之,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是基于A业务成功的,那么和A业务形态相差越大的业务就很难做好,因为这家公司的基因就决定了只能做A业务。此种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其实就是基因决定论(你没这个基因,就是做不成,怎么也做不成。。。),也可以说成是宿命论。


要反驳基因论,我先抛出一个问题:所谓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基因论者能否对此给出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义?是公司价值观,是技术核心能力,是市场资源,是对业务的深度理解,还是管理层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互联网公司扩展新业务失败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一种典型情况是后发困境,即目标市场已经存在一个或多个强大的竞争者。作为新玩家,后发企业在技术积累,品牌口碑,客户资源上都没有任何优势,要击败这些已经在目标市场耕耘多年的竞争对手自然是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除非有特殊的资源的优势(比如腾讯利用微信的低成本流量和其它游戏公司竞争,百度用搜索流量扶植爱奇艺对抗优酷),即使复制一个和目前该市场领先者一模一样的团队,也很难在竞争中胜出。这就看出基因论的矛盾了,如果基因是深植于团队的某种东西(比如文化,价值观,甚至技术能力),同样一批人,基因肯定是一样的吧?可是为啥就不行了呢?看来这种所谓的“基因”的重要性并不能凌驾于技术积累,品牌口碑,客户资源这些客观因素,即使真的存在所谓的“基因”,离“决定论”还差的远呢。看到互联网公司扩展新业务的失败case,不去分析具体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只是一味归咎于玄而又玄的“基因”,本质上就是思维惰性,懒的分析而已。。。毕竟,用简单而模糊的论断解释复杂的商业案例,不用费功夫收集信息,不用费脑子思考,而且容易在大众群体传播,正中部分自媒体作者下怀啊。


记得张一鸣有一次在内部工作会议上用一段生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基因论的反对:“现在公司大了,经常有人说我们不该做某些新业务,我们没有这个基因。那我倒要问问,我们公司的基因是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吗?公司创始团队原来是做PC网站九九房的,这和今日头条没啥关系吧?是机器学习吗?创始团队也没有机器学习专家,第一版推荐系统是我和另一位同学业余学习相关文献摸索着开发出来的,技术绝对不算业内领先。是商业化能力吗?公司成立两年后还没有商业化部门,现在好几千人。那我们的基因到底是啥呢?”


当然,反对基因论绝对不是盲目相信人定胜天,让梦想窒息,蒙眼狂奔。进入新市场前,我们需要做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尊重客观事实。目标市场的对手情况如何?在优势有多大?哪些优势是我们可以短期内赶上的?这个市场是成熟的还是快速增长的?(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对手的初始市场占有率优势并不重要,只要你成长的更快,对方的市场占有率会被快速蚕食,抢增量比抢存量用户容易的多)如果发现对手优势太大而且市场基本饱和(比如国内IM市场的微信),理性的决策肯定是不要进入。当然,有时候论证和调研毕竟是纸上谈兵,也许论证后发现有搞头,实际干起来发现收集的情报很多不靠谱,坑比想象的深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只有真正去尝试做了,才能对目标市场和对手有真正深刻的认识。


腾讯最终放弃搜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搜索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业务,腾讯首先在技术积累上就没有优势,而且搜索变现依赖强大的广告销售能力(百度有三万销售,包括广告代理)。腾讯不但没有庞大线下销售团队的管理经验,搞的话成本也太高,一旦搜索做不起来的话就是个巨大的负担。之前没搞之前,只看到搜索利润高,眼红了,可是搞了两三年才发现困难有多大,越来越觉得不划算。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搞搞王者荣耀,吃鸡来钱快,何苦呢?如果不计成本的搞,腾讯搜索完全可以给百度形成很大压力,但是所谓不计成本,从来不是商业公司的选项。与其说腾讯没有搜索的基因,还不如说腾讯觉得这个基因没有游戏的基因挣钱轻松,那要它何用?


真正的力子


可以这么理解,但这里要说明的是。

腾讯和百度为例,腾讯如果想做好搜索,那么百度肯定是拼命阻拦。可以这么说,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来维持公司的盈利和发展,每家都设立了自己的行业和技术壁垒。有朋友总结的比较好:抢别人家生意,无异于虎口夺食。

为何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企业,失败率这么高呢?关键就在于基因决定。例如万达,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代到来时,再一次峰会上王健林豪言要转型做电商,可是已经几年过去了,可以下定论的是万达的电商做的并不成功。关键就在于,传统行业经营经验的方方面面其实是和互联网行业有很大的不同。跨界做事,尝试做现有巨头的主营业务,风险很大。新品牌进入一个已有玩家且市场份额极大的行业,无论你再有钱有运营手段,大部分情况下,你还是打不过老玩家。

比如腾讯,因社交而发家。微信和手机用户的总量已接近中国网民数量。自认为拥有海量用户海量流量和财力,就可以冲击电商行业吗?当时腾讯搞出了拍拍,以此对抗淘宝和京东,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腾讯收购京东,以京东对抗淘宝。

所以我的观点是:并不是互联网企业有了自己独特的基因论,而是因为其他玩家建立了更高的行业壁垒,新玩家很难去撼动。


阿里风间


1)首先看事实。除了题主说的阿里没有做好社交,腾讯没有做好电商之外,其实百度搞的百度外卖、百度糯米也都失败了。按说bat三大巨头,他们的资源都很丰富,有业内顶尖的人才,有大把的现金和虎视眈眈的投资人,可为什么”跨界“却搞不好呢?这么多事实起码可以说明”基因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2)其次,有人讲,这些互联网巨头抛开主营业务去搞的都是别人已经有了很强的护城河和竞争壁垒的行业,虎口夺食本就不容易,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实际上未必尽然,比如腾讯就是率先搞”微视频“的,但就没有搞起来,然后流量费用便宜下来之后,快手和抖音乘风而起。雷军也于微信之前先做的米聊。所以,虎口夺食这个说法似是而非。

3)究其原因,越是强大的品牌,越是在某一领域积累了很强大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联系会让客户或者说潜在客户将品牌与功能划上等号,从而产生极强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基于品牌精准定位之上的信任,比如苹果的电脑和手机就是这样,如果苹果突然推出一个苹果电视机的话,用户天然就会产生一种逆反,认为公司是靠手机领域的优势来圈钱呢,历史上,诺基亚就曾经搞过电视机,也是失败了。茅台集团的红酒果酒的饮料也卖得很一般,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越是在某一领域高度信任一个品牌,越容易在其他领域不信任这个品牌,这其实是一个市场的潜规则。

4)一个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会如同一个人一样,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做事方式,这就是企业文化了,这种是骨子里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我感觉这个词比基因更准确。那么带着这种很难改变的文化去跨界做事,失败率高就不难理解,但这个当然不是绝对的,也有成功案例的,如果本身的基因与要做的领域能够契合的好,叠加上现有的优势和资源就能够做好,比如美的和格力就是一正一反2个例子。


投资和理财那些事儿


郭德纲有一段话挺有意思,我摘取一下,用以说明这个问题:


“油条该怎么炸?木匠说得用锯,铁匠说得烧红了打。裁缝说用尺量好了剪,司机说左脚踩完右脚踩……“


私以为,上面提到的不同职业的思维习惯,就是职场中的基因。


假设阿里就是一家炸油条的,那么从上到下,大家奉行的就是炸油条的工作思路。也许,炸油条的思路也可以用来炸油饼,但如果让炸油条的转去做木匠,显然就行不通了。


所以说来说去,所谓基因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工作的习惯。当我们讨论起阿里腾讯这些公司的时候,你会发现虽然他们都是互联网公司,但是所做的工作确实有千差万别。


阿里特别擅长协调关系,淘宝是左手是商家,右手是用户,支付宝也是,现在推出的钉钉也是。这就是阿里的工作习惯,他们的职业经验告诉他们:把别人服务好了,我们就有钱赚。


而腾讯呢,擅长做产品,从早期的QQ到后来的微信,以及各大游戏,都是如此。腾讯的职业经验告诉他们:把东西做好了,不愁卖。


如果要打比方,阿里是一个外向型的交际花,腾讯是一个宅起来的技术男,当技术男想做交际花的工作,或是交际花想做技术男的工作,用脚趾头想都知道难于上青天,这就是所谓的公司基因带来的限制。虽然说,公司的基因可以修改,但这个过程,一定是极其痛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