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五十七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五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五十七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五十七章)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書﹐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認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華經典名著《老子道德經》全文解釋(下篇 第五十七章)

下篇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143]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144]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註釋】

[143]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至理名言!這就是統治的兩種不同的狀態。和平建設時期與武裝鬥爭時期。雖然道一以貫之,然奇正不同。

[144] 所以要少忌諱,少武器、少伎巧。總之,不要多事,要簡單。

【譯文】

用正常的方法治國,用奇特的方法作戰,用自然無為的方法治理天下。我為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就是依據這些事情:天下因忌諱而設的禁防多,人民就更加貧困。人們(指統治者)的銳利武器(指權謀)多,國家就更加混亂;人們的技巧多,奇異的事物就更加興起;法律命令愈益彰明,盜賊就會增多。所以聖人說:“我無為而治,人民就會自然化育;我喜愛清靜,人民就自然地安定;我不生事,人民就自然地富足;我沒有貪慾,人民就自然地質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