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6月27日,阵雨,西畴县法斗乡,石鹅村委会至山背后村的三岔路口,记者今天要去的是当地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

“前几天下暴雨,这里下去养殖场的路被冲断了,我们只能走着下去了。”匆匆从乡上赶来领路的人大主席杨恩健略带歉意地对记者说。杨主席挂钩石鹅村,他说的是6月24日文山州遭遇二十年一遇的强降雨,那一天,全州各地多处遭受严重洪涝灾害,西畴部分乡村道路也未能幸免。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把车子停在路边,一行人冒雨顺着“Z”字形的崎岖山道往下走。横七竖八的乱石,成排倒下的杂草树木,稀泥夹杂着碎石肆意横流,暴雨洪水肆虐过的痕迹随处可见。短短四百米山路,就有三处被泥石流阻断了道路,只能踩着倒塌的树木,小心翼翼地通过。“下面就是勇鑫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法斗乡宣传委员刘诗弘指着路坎下一片蓝瓦白墙的建筑告诉记者。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养殖场就坐落在大山的半腰,放眼望去,云遮雾绕,层峦叠嶂。记者看到,最近的山体滑坡点距离养殖场大门只有十多米了,泥石流不仅冲断了沙石路,还造成了停电。“我手机快没电了,不好意思,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到,不然上去接你们了。”在门口迎接我们的是朱正勇和他的妻子,他是勇鑫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朱正勇今年46岁,石鹅村委会山背后村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很多西畴大山深处的农民一样,为了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朱正勇上完初中就背井离乡,独自一人闯社会,谋生计。近到文山州内,远到蒙自、广东、浙江等地,都曾留下过他打工的足迹。结婚后,夫妻俩在文山木料场一起做工。2014年,老人生病,夫妻俩被迫终止打工,请假回家照料老人。回家要搞点什么呢?两口子一路走一路琢磨。“路过西洒镇的时候,我们就到处逛,看见人家卖小鸡,就上去问。觉得这个有点谱气,就和老板商量,先赊了300只,带回家里。”于是,那一天开始,朱正勇和李达兰两口子踏上规模养殖的第一步。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一开始养,样都不懂,只知道每天喂食,加上又要照顾病重的两老,死了不少鸡。”说起自家的养殖史,李达兰一脸苦笑。2016年,两老先后归逝,两个儿子外出就业打工。夫妻俩终于腾出手来,决定好好整一整。恰好这时,为了推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西畴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扶持创办合作社。于是,有了一定规模养殖经验的朱正勇成为了当地创办养殖合作社的最佳人选。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有了带头人,创业资金从何而来?“法斗乡扶持2万元,州水务局给了5万。附近两个村子的11个档卡户,每户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加上厩舍改造资金1000元,全部以入股方式进入合作社,还有个别村民借的几万无息贷款,加起来就是将近20万了。”法斗乡人大主席杨恩健扳着指头,一笔笔算给记者听。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的专业养殖场,20万是远远不够的。朱正勇只有一边赊账,一边搞建设。据他统计,前前后后花费43多万,不少料子钱,工钱都还欠着。2017年初,养殖场基本建成,有25个猪圈,能同时容纳400头猪。消毒机,拌料机,自动饮水,电子秤,上猪台一应俱全。2017年5月28日迎来了首批300余头猪仔入舍。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养殖场,却发现25个猪厩,大部分都是空荡荡的,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月拉走了两批,6月1日拉了135头,22日又拉了100多头,现在只剩下40多头了。”朱正勇记得很清楚。他说的拉走是一种合作模式。养殖合作社与西畴县兴牧牧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成为企业的生猪代养点。猪仔和饲料全部由该公司提供,实行“合作社+基地+社员”形式,按入股合作利润分红。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记者在合作社2017年生猪代养红利分配表上看到,当年总利润为4万元,减去公积金、人工劳务报酬、水电费、设备损耗费,剩余16500元。再按照2500元一股的入股金来计算,每家贫困户能拿到分红396元。“去年生猪价格不错,今年跌了不少,现在好像是5.6元一市斤。听说公司现在有点困难。”朱正勇看了看厩里还剩下的40多头膘肥体壮的猪,有点发愁。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让朱正勇犯愁的并不仅仅是猪价,更多的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交通问题。暴雨导致泥石流冲垮了外界通往养殖场唯一的道路,公司的饲料拉不进来,养好的肥猪拉不出去。“现在只剩下两袋饲料了,加上又停电,不知道要咋个办了?”李达兰脸上笑呵呵地给我们烧水烤茶,心里却是焦虑得很。因为整个养殖场只有他们两口子在管理,遇到这样的天灾,也是没辙了。杨主席表示,受灾情况乡上已经知道,但由于各地道路受灾较多,要疏通估计还要等一段时间。

记者蹲点日记:山背后村的夫妻养猪场

由于一直在下雨,我们怕道路会再次发生坍塌,只能匆匆告别他们夫妻步行返回。临走的时候,记者看到养殖场的一角已发生泥土滑坡,很是担心整个养殖场的地质安危。面对我们的再三叮嘱,朱正勇和李达兰笑了笑,喊我们快些走,他们会照管好剩下的猪。“明天应该会晴了,到时候公司拉饲料来上面路口,我们就去背下来。”

记者发稿时,再次核实,通往合作社养殖场的路还没通。不过,天晴了!

本台:刘瑞 张军丽 西畴台:刘德船

制作:陆军 冯明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