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網聞博報:“球事”世界盃攪動“股市”翻轉“房事”都是“炒

《網聞博報:“球事”世界盃攪動“股市”翻轉“房事”都是“炒”》

君不見,“球事”世界盃變成“球市”是靠“炒”,股市世界盃“圈錢”變成“圈人”也是靠“炒”,再看“房事”世界盃變成“房市”也還是靠“炒”。原本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實物經濟產品,都異化成了具有“交換價值”的虛擬經濟商品,從而導致了週期性“貨幣泡沫”幻生幻滅的經濟危機和“貨幣貿易戰爭”,這難道不都是“炒貨”惹的禍?滾滾紅塵,物慾橫流,玩轉地球村,跟風逐潮“世界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全球化,敢問哪裡會有“物用不炒”的海市蜃樓?

“不動產信息全國聯網”會讓房價大跌嗎?

據界面新聞2018年6月19日訊,最近,媒體報道,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已實現全國聯網,我國不動產登記體系進入到全面運行階段。而自然資源部最新調查統計顯示,目前全國335個地市、2853個縣區共設立3001個不動產登記辦事大廳、3.8萬個窗口,8萬多一線登記工作人員平均每天為30多萬企業和群眾提供不動產登記服務。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重點指導各地進一步豐富不動產登記過程中的便民利民的舉措。不動產信息實現全國聯網,的確是中國房地產製度建設中一件大事,如果信息全面、準確、權威,對於摸清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家底,具有最重要的數據價值作用。對於房地產其他制度建設具有前提和基礎性的作用。然而,媒體和民眾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很顯然,還是希望通過聯網,能實質性的遏制房價上漲,甚至導致房價下跌乃至大跌。

一些人想當然認為,一旦信息聯網,誰擁有多少房子隨時都可以查到,誰在炒房全國人民都會知道,一些標題黨自媒體為了迎合老百姓的想法,諸如“樓市重磅消息,貪官和炒房者都懵了”等標題的文章滿天飛,不動產信息全國聯網真有如此神奇功效嗎?對於上述天真的想法,我必須毫不客氣的潑一盆冷水,因為不動產信息聯網,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其主要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遏制房價,而是通過統一登記制度,並且全國聯網,搞清中國房地產的基本面。

中國房地產的最大基本面是什麼?就是中國究竟有多少房子,中國究竟有多少住宅用地,各個城市究竟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基建用地,房子夠不夠,地夠不夠。更高一點,可以搞清楚全國擁有二套以上住房的家庭所佔比重,從而為房地產其他制度建設,比如土地制度,信貸制度,稅收制度,以及交易制度提供最基礎的數據。提供基礎的信息是不動產統一登記和聯網的最本質的目的。比如,我一直困惑的中國房地產的“四大不解之謎”:中國房價究竟高不高、中國房子究竟有多少、中國究竟缺不缺地、中國房地產會不會崩盤。至少,有兩個問題——房子數和土地數可以搞清楚了。

在不動產統一登記和聯網之前,由於中國沒有進行過一次真正的住房普查,房地產市場化20年來,中國究竟有多少房子,各個城市究竟有多少房子,從來都是一個迷。這是我過去研究房地產最大的苦惱。我曾經感嘆:一個國家有多少房子,比一個國家有多少豬要好統計很多,但是,幽默的是,中國統計局每年都能搞清楚老百姓家裡養多少頭母豬,但就是搞不清楚有多少房子。在中國各行各業在吹噓大數據年代的情況下,那麼大站著不動不跑的房子我們都沒搞清楚,這是大數據行業最大的利空啊。

在沒有統一數據的情況下,關於中國究竟有多少房子,官方也好,研究機構的專家也好,大家都在猜測,而且數據差距很大,有些人認為中國的存量房有180億平,有些人則認為高達350億平。由於基礎數據搞不清楚,中國房地產究竟有沒有泡沫,甚至和其他國家都沒法參照比較。如果這一次不動產統一登記和聯網做的質量不錯,起碼普通老百姓總共有多少房子的大數據可以搞清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於我個人而言,有了這個數據,就無需退休以後騎著自行車滿北京去數房子了。當然,根據不動產統一登記,一些“特殊”的房子,仍然不在統一登記體系中,包括“小產權房”,由於其“非法”的身份,也不在統計體系中。房子和土地的數據是基礎,不管是制度建設,還是短期的調控,不管是限購、限貸,還是以後搞房產稅,都需要這個基礎性的工作。

“個稅法修正案”草案增反避稅條款“堵稅收漏洞”

據新華視點2018年6月19日訊,為堵塞稅收漏洞,個稅法修正案草案擬首次增加反避稅條款,針對個人不按獨立交易原則轉讓財產、在境外避稅地避稅、實施不合理商業安排獲取不當稅收利益等避稅行為,賦予稅務機關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的權力。

“逃離北上廣”成歷史!家鄉房價逆襲已讓年輕人“無處可逃”

據鳳凰網財經“大貓財經”2018年6月19日訊,這幾天南京的“凶宅”拍賣很火,這套瑞景文華小區的別墅市場評估價1236萬元,起拍價只要435萬元,低於市價801萬,一位看房大媽說:好便宜,我買!我不害怕,哪棟房子不死人啊?拍賣很熱鬧,有19人報名,22萬人圍觀,經過多輪競爭,最後競價是786萬元,神秘競買人笑到了最後。凶宅背後的故事也令人唏噓,男主的親戚遇車禍人燒的面目全非,而行駛證顯示是男主,所以女主策劃讓男主裝死騙保,之後女主為防漏餡,與自己的父親一起在家裡把男主碎屍……所以,錢啊,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凶宅買賣一直是這個市場裡的另類投資,據說鏈家內網有不公開的“凶宅數據庫”以備查詢,一般凶宅會比市場價便宜10-30%。這種例子貓哥身邊也有,去年一位幹律師的朋友幾經挑選買了北京朝陽北路一小區的凶宅,市價1200多萬,掛牌800萬,砍價之後750萬拿下!我們都很期待他把房子收拾好之後邀請我們去做個一夜遊,結果遙遙無期,因為他也沒膽住,他的處置方案是這樣:1.首先去做了個抵押貸款,用這筆錢生財;2.房屋出租,如實相告,租金一年便宜2萬,過幾年機會合適的話可以考慮出售。如實相告出租會不會很難?退房的會不會很多?結果表明貓哥的顧慮真是庸人自擾,租戶很快就籤合同了,一年節省兩萬塊的誘惑,足以擊敗對凶宅的恐懼。

房價比凶宅還可怕嗎?貓哥想起了另一個案件:“辱母殺人案”,因為不堪忍受催收人員用各種卑劣手段向蘇銀霞逼債,蘇子於歡奮而反抗致人身亡,之後於歡被宣判無罪,大家拍手稱快。可你還記得這件事發生的地點嗎?山東聊城。事情過去了兩年,貓哥最近再次注意到了這座城市,不為別的,因為房價。一個名為中央帝景的項目開盤,其中6號樓熱門樓層的開盤價19497元。這裡沒有過硬的產業支撐,沒通高鐵,人口處在淨流出的狀態,人均工資4800塊,典型的四線城市,但就是出現了一個秒殺很多省會城市的價格。你以為這是當地的高端項目?還真不是,它只是地段不錯的住宅項目而已。當地的高端項目早已破了兩萬。這有代表性嗎?

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中國,只看北上廣是沒有真相的,那些四線、五線和沒有線的中小城市、縣鎮才是活力之源,這些地方聚集著中國60%的人口,提供了30%的GDP,人均收入不算高但另有一種生活狀態。1983年,社會學家費孝通第6次訪問江村,此時距他寫作《江村經濟》已經過去了45年。在江村所在的江蘇省吳江縣進行調研的一個月期間,他發現自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吳江縣小城鎮的人口數量一直處於停滯甚至下降狀態。以銅羅鎮為例,30年來城鎮人口下降了19%。費孝通就此觀察,寫了《小城鎮,大問題》,擔心大城市的瘋狂擴張會擠壓小城鎮的生存發展空間。衰落,成為小城鎮面臨的普遍現實。他的判斷是對的,更好的賺錢機會、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好的醫療吸引著小城市的年輕人湧向大城市,從村鎮到縣市,從縣市到省會,從省會到一線或者新一線。

於是,每到春節,北上廣的Mary、Vivian和David陸續回家,變成了翠花、大妮和二狗子。這種人口流動是中國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即便在大城市遭受打擊,回鄉依然是每個人內心最溫暖的歸宿,“逃離北上廣”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可實現的路徑。以前人們喊出“逃離北上廣”這個口號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城市飆漲的房價,奮鬥多年,六個錢包湊不夠一個首付,不過現在,這個口號對很多人來說也就是口號了,經過過去兩年的瘋漲,這些中小城市的房價漲幅遠超多數人的收入增長,前面提到的聊城,房價漲幅真的不算高。

長安鎮、樂平市、商河縣、夏邑縣、永修縣……這些地名,即便是走南闖北的人也很難立刻說出在哪兒,這些縣級小城市過去一年房價漲幅驚人,前15名都超過了45%;有些地方一個月的漲幅也很嚇人,昆明的富民縣,房價一月漲了31%;不光漲幅驚人,很多地方的單價也遠遠超過一些大家熟悉的的省會城市。

為什麼會這樣?棚改、大都市圈外溢、產業人口轉移和農民工返鄉購房,這些因素推動多年不漲的小城市房價“逆襲”,開發商庫存轉化成居民庫存。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棚改。棚改貨幣化安置是高庫存縣市去庫存的最大動力,16、17年是棚改貨幣化安置大年。山東、貴州、湖南、湖北是棚改大省,綜合來看,各省貨幣化安置比例均在50%以上。這是個什麼景象呢?很多地方的拆遷戶都會得到一張“房票”,這張紙的價格不等,可能寫的是幾十萬塊錢,也可能寫的是平米數,它只能用來做一件事情:買房。於是各個小城市在過去兩年迎來了一個超級漲幅,兩年加總計算,房價翻番的小城市比比皆是。

像聊城的房價迎來大漲,即因為山東的棚改力度很大,很多人看到房價在快速上漲,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導致大家跟風而動。棚改從2015年開始落地,按照規劃2020年要完成,有的省市前期力度大有的省市後期需要使勁,因為這個整體規劃非常受重視,重要到在2017年都有了一部專門的電視劇去描述,名叫《安居》,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短期看,小城市的房價走勢不如大城市那麼引人關注,但也絕對力道十足,因為當地的收入相對低,房價的漲幅超過了不少人的承受能力。都說“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不過按照這個漲法,兩年之後,三四線放得下你的肉身嗎?僅僅是因為胖嗎?我們一般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大家的實際購買力,五位數的房價與四位數的收入,構成了很多人一生的夢魘。

未來會怎樣?1998年中國開始住房改革,過去二十年的調控在“刺激-收緊-再刺激-再收緊”之間反覆變動,2008年刺激政策出臺後房價在2009年空前暴漲,2010年起“國十條”、“國四條”等嚴厲調控出臺遏制房價,2014年起行業面臨高庫存的風險,隨即刺激政策再度開始,又引發16年以來新一輪房價上漲。我們通過一張表來看下調控歷史:可以看出,調控措施讓房價在一個箱體中漲跌,但現在整體的住房制度的思路在發生大的轉變。“房住不炒”大家都已領悟,而深圳前不久出臺了針對未來1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似乎從中可以看出“住房長效機制”的輪廓。

簡化的說:1.高收入靠市場——40%左右的商品房供應;2.中等收入靠支持——主要體現為佔比40%的“人才房”和“安居房”;3.低收入靠保障——各種形式住房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剛需。而這一輪的棚改,少數地區過度棚改、過度貨幣化安置,棚改戶獲得超額福利,失去住房保障要義。而中等收入家庭,由於信貸政策持續變動,無論是剛需還是改善性需求,都未獲得持續有效的支持。那些奮鬥在北上廣的年輕人,數年所得可能趕不上家鄉小夥伴趕上這一輪拆遷。未來最悲慘的是:一二三四五線的房子,都讓你望而生畏,只能祈禱你遇到一個不挑剔的丈母孃吧!

光線傳媒董事長稱“未來幾千家影視公司可能要倒閉”!

據搜狐娛樂2018年6月19日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預測,未來幾千家影視公司將要倒閉。6月18日,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二屆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一場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語出驚人,他預測在未來一兩年的時間裡面,說不定有幾千家的影視公司要倒閉,因為電影行業裡普遍存在的鋪張浪費,不賺錢,資本在撤離電影行業,很多影視公司項目的融資都出現了困難。

“前些年這個行業經歷了一個突飛猛進的階段,很多公司都以資本為目做項目,然後高價賣出去,完成對賭之後又迅速撤出,然後自己再幹一個。本身這些公司又不賺錢,行業規模又小,導致投資者在這個行業裡損失慘重,惡果會出現的,就是資本在撤離這個市場。同時又由於全社會的資金的緊張,導致現在我們很多影視公司項目的融資都出現了困難。我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一兩年的時間裡面,說不定有幾千家的影視公司可能要倒閉。現在數量本身也是太多了,那現在又沒錢了,又不賺錢,那你說你還留在這兒幹嘛呢?”

原來有一些影視公司的創始人和從業人員確實被光環籠罩,個人的行為也確實傷害了投資者的感情。比如高消費,高級賓館,PARTY啊,什麼頭等艙啊,等等,我覺得這個好日子快要結束了,接下來可能出現行業從業人員找工作的問題。現在不是你想不想找錢的問題,是誰願意投錢的問題,當然你拿到錢你真的得珍惜,好好用在項目上,而不是……因為現在有一種情況,就是開工就掙錢,他根本不在乎這個片子能不能賣得掉賣得好,而是說在拍這個片子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把這個錢都賺到自己兜裡去。不僅僅是演員啊,每一個環節,什麼製片主任,什麼策劃,劇組的跟組的人員,各種人,而且錢都是翻了好多好多倍,憑什麼掙這麼多錢啊,那個項目是賠錢的。

比如說電影的製作成本,在這兩年的時間裡面,我覺得翻了兩到三倍是有的。現在投資一個億好像都不好意思說我在拍一個電影,而這個電影在過去的話可能三四千萬就完成了呀,為什麼投一個億呢?現在七個億、八個億、十個億的影片都出來了,我們市場支撐不了這麼高的投資,所以我相信資本是有眼力的,它是能夠看得到你的用心,你的衝動,你的所作所為。那當然我們在選擇投資者的時候也不能抱著一種能騙就騙的心態,最好是找一些想好好推動這個行業發展的,希望在這中間貢獻的一些資本,而不僅僅是純資本,要知道你坑了人家可不僅僅是坑了投資者,那是坑了一大片,那些投資給你的那些散戶。

王長田總結過去一年電影行業是“大起大落”。大起在於票房又恢復了高速增長,出現了歷史上最高票房的影片。大落是這個時間段,又使整個行業的形象降到了低谷,很多人對電影行業和影視公司產生了廣泛的質疑、不信任、非議,讓電影行業從天上掉到了地下。這也讓一些影視類上市公司的估值跌到了新低。從短期看,王長田覺得未必是樂觀的,但是長期來看肯定是樂觀的。他預測未來前五的影視傳媒娛樂集團公司,估值一家都應該一千億以上,最高的應該是一千億美金這樣的規模。”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影視行業過了投資的高峰期,也過了它估值的高峰期,下一個高峰還沒有到來,我們正處在一個谷底。長期來看,肯定是樂觀的,但是短期來講未必是樂觀的。因為這涉及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的政策,比如說現在是各個行業的資金的緊缺,而我們影視行業受到的影響是更多的。比如說,確實也沒有影視公司上市,影視公司的增發現在也基本上不批,股權質押現在規定出來了以後,基本上也很難質押了,然後發債發不滿,發不出去,然後銀行貸款利息很高,那你還有什麼方法取得資金呢?現在很多投資基金募錢都募不著了,那這個行業下一步馬上就會面臨資金的嚴重問題。這就導致很多的項目雖然它公佈了,說我要拍,但實際上無法開機。

現在連影視上市公司都在出賣資產,就是它投資的一些公司它的股權現在很多都在出售。上市公司都這個樣子,那些沒有上市的公司會怎麼樣呢?如果一個行業整個出現了問題的話,它不可能不影響到上市公司,你的估值就不可能高。但是這裡面不排除影視公司因為業績的分化導致的估值的不同。我老是說光線在這一段時間裡面還好,其他的公司我也知道是相當優秀的,有很好的項目儲備的公司,它們的價值確實到了不應該有的這樣一個程度。因為長期看,中國主流的影視公司,比如未來前五位的影視公司,不會是純粹的影視公司,都會是傳媒娛樂集團的一部分,都是綜合性的公司,然後它的業務結構非常類似,我覺得前五位的影視娛樂集團,它們未來的估值一家都應該一千億以上,最高的應該是一千億美金這樣的規模,就像美國那樣。

美國用一百多年走過的歷程,在中國可能用二三十年就走完了,你想在這樣高度壓縮的一個週期裡面,那我們的估值的變化可能也是劇烈的浮動,會是想當的驚人。今天是200億的市值,可能明天就是400多,再過一年可能就1000億,這種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社會對這個行業的看法起了相當大的一個作用,目前我們確實遇到了廣泛的質疑,對這個行業的非議我認為是不公平的……”

王忠軍要拿1億增持!能否拯救漩渦中的華誼兄弟?

據《中國證券報》2018年6月18日訊,6月18日晚間,處於“風口浪尖”的華誼兄弟“祭出大招”。公司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王忠軍計劃未來12個月內增持不低於1億元公司股份。原因是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堅定信心及對公司內在價值的認可,同時為了提升投資者信心。公告表示,增持所需資金由王忠軍自籌取得,並承諾在增持期間及在增持完成後6個月內不轉讓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因各種負面傳聞影響,華誼兄弟股價大幅下滑。今年6月以來,華誼兄弟股價跌幅已經超過20%,市值蒸發接近45億元。截至6月15日收盤,華誼兄弟報收6.46元/股,創5年來股價新低。受華誼兄弟風波牽連,傳媒板塊近期也“跌跌不休”。而公司實控人王忠軍、王忠磊的股權質押,再次讓華誼兄弟深陷輿論旋渦。6月6日,華誼兄弟公告,股東王忠軍、王忠磊向中信建投、格上理財質押2105萬股,佔總股本的0.75%。截至該公告日,王忠軍累計質押共計約5.51億股,佔其所持公司股份比例89.97%,佔公司總股本的 19.86%。王忠磊累計質押共計約1.43億股,佔其所持公司股份比例83.17%,佔公司總股本的 5.15%。

公告稱,王氏兄弟質押股票的資金用途為個人融資需求,以及擬用於項目投資及股權投資等。但是公告一出,有關“二王”套現跑路的傳言四起。至此,華誼兄弟終於“坐不住了”。在6月11日和6月13日連發兩則澄清公告。董事長還專門發佈公開信,表示股權質押不是拋售股票,更不等同於套現。澄清公告稱,關於實際控制人“跑路”、“瘋狂套現”等傳聞,經核實,公司實際控制人王忠軍、王忠磊自2014年至今未減持過公司股份,不存在拋售所持公司股份套現的行為。2015年11月24日至今,王忠軍、王忠磊累計增持金額合計約6.4億元。此外,為了提振市場信心,6月13日,華誼兄弟公佈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根據計劃,公司擬向公司的核心管理層及核心骨幹(含控股子公司)授予的限制性股票3000萬股,其中首次授予2562萬股,預留438萬股。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3.82元,相比於華誼兄弟目前6.50元左右的股價,打了四折。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隨著股價的不斷下跌,華誼兄弟很有可能跌破質押平倉線。一旦跌破,觸發平倉風險,極易波及上市公司,股價走入惡性循環。今年已經有很多上市出現股權質押“爆倉”案例。此外,鉅額商譽是華誼兄弟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截至2018年一季度,華誼兄弟的商譽為30.47億元,佔總資產的14.69%,歸母淨資產的30.75%。華誼兄弟的商譽,主要來源於高價收購跑男團東陽浩瀚的和馮小剛的東陽美拉,以東陽美拉為例,商譽就有10億多。6月15日,在2018年上海電影節開幕前夜,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王忠磊感慨道:“今天是華誼兄弟成立的24個年頭。1994年,那一年,我24歲,是我的本命年。24年後,我迎來了我的48歲。”本命年的華誼兄弟,能否“渡劫”,還留待市場給出答案。

世界難題!“養老金真的不夠用了”未來還要靠自己!

據財經網2018年6月18日訊,根據全國老齡辦近日發佈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其中,有27%的人,雖然已經達到了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但仍然在工作。先來解釋一個名詞,“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根據世界銀行組織建議,如果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養老替代率需不低於70%;而國際勞工組織給出的“替代率警戒線”則是55%。如果低於這條警戒線,老人退休後的生活水平,就可能會出現大幅下降。然而,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總替代率為44.08%,處於國際警戒線之下。而從2016年開始,我國人均養老金每年的增速開始逐年下降,由此前延續數年的10%,下降為2016年的6.5%,2017年的5.5%。2018年的5%。

對於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的未來走勢,很多專業人士都表示不樂觀。根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的觀點,以社會職工的平均工資為參照,如果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做改革,那麼到本世紀末,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會降到20%左右。“我的養老金不夠花”,這是很多民眾的心聲。對此,有關部門往往有心無力。人社部農村保險司司長劉從龍就曾在2016年表示,希望老百姓能夠理解,國家財政的狀況每一年都不一樣。特別是近幾年,財政上緊,花錢的地方很多,同時又在減稅。

對於養老錢不夠的問題,老人的子女們往往也無法完全解決——當今中國,一對夫婦除了贍養自己的子女外,往往還要贍養4位老人,經濟負擔可想而知。而且,很多老人也未必願意把養老重任全部壓在自己孩子身上。一項針對2006人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選擇通過自己籌謀來保障生活質量的老人佔比最大,達到了62.3%,高於“子女照料”、“親友幫助”等選項。而重返社會,上班賺錢,則是為數不多的可供退休老人們選擇的“籌謀”方式之一。我國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退休年齡為55歲,然而數據表明,我國60歲以上老人中,有近三成人仍在工作。

在福利政策相對完備的國家,養老金往往也是入不敷出。不可否認,我國養老金制度的種種不足,確實與缺乏有效監管、不同人群養老金待遇相差懸殊等政策缺陷有關。然而,在很多福利政策相對完善的國家,仍然出現了養老金替代率下降的現象。據統計,自1990年至今,德國法定養老費用的水平一直在持續下降。德國養老保險聯合會公佈的數字顯示,1990年工齡滿45年的退休人員還可以拿到在職時淨收入的55%,2000年這一水平降至52.6%,2010年則為52%,目前是將近48%,2030年預計僅為43%。事實上,養老金越來越不夠用,是一個全球性的麻煩。各國養老金短缺的共同原因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大,用養老金的退休者越來越多,交養老保險的未退休者越來越少,導致各國養老金都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局面。

WHO製作的全球老齡化圖表顯示,全球老齡化程度日趨增高。目前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夠遏制養老金日漸虧空。我們只能認清現實:只靠養老金就能頤養天年的日子,已經漸漸地一去不復返了。這或許很無奈,但現實就是,如果退休者想要過得更富裕,就要自己想辦法掙錢。在國外,很多老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自食其力,工作賺錢。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9月2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近十年德國老年人就業比例持續增長,2016年,在達到和超過法定退休年齡(65歲至69歲)的德國人中,仍有約15%在工作,10年前這一比例為7%;英國兩所大學11月1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英國養老金領取者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在退休後重返工作崗位。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促進老年退休者就業,確實可以緩解社會養老壓力。我國的相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就曾表示,中國將採取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方式,來應對老齡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的問題。然而,我國老年人的就業環境並不算好。首先是法律上沒有為老年人就業提供足夠的保護。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了,勞動合同就終止了,之後跟公司形成的是勞務關係。而勞務關係是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的。在勞務關係中,像加班費、帶薪年假、未籤勞動合同雙倍工資、解除勞動關係經濟補償金等福利待遇,法律都不再保護。也就是說,單位可以隨時終止用工,而不用給予勞動提供者任何的經濟補償。

站在企業角度,面對一個不受法律保護的員工,企業在選擇是否僱傭的時候,也可能會打退堂鼓。因為,正常的勞動合同關係下,一旦勞動者在工作中傷亡,並被認定為工傷或者工亡,勞動者可以拿到工傷保險的賠償。但由於退休人員不能上工傷保險,所以,一旦在工作中出事,用人單位很可能要自己承擔賠償責任。據《北京晚報》報道,市民馬先生在工作中滑倒受傷,達到工傷致殘等級標準的九級。由於在賠償問題上意見不一,這件事情鬧到了法庭,最後,由於馬先生受傷時已經達到退休年齡,且仍在為其公司工作,所以被告公司被判決支付馬先生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資等。

此外,很多企業往往不太信任年事已高的人,不願意僱傭他們。如果政府希望企業為退休者多提供崗位,以減輕社會的養老負擔。就應當出臺一些激勵政策,提高企業僱傭老人的意願。日本作為促進老年人就業的模範國家,就出臺過一些相關政策,比如,凡是通過正規職業介紹所僱傭60至64歲老年人的大企業,每僱傭一位老年人,國家會給予為期一年、總額為50萬日元的補助金;對中小企業,國家給予為期一年、總額為90萬日元的補助金。不過,促進退休老人就業,並不能解決所有的養老問題。比如,根據全國老齡辦的數據,2020年,我國的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200萬,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將達到2900萬。這些人顯然是幾乎沒有就業能力的,仍然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精力財力,做好養老服務工作。

網聞博評:是誰在製造“錢吃人”的“末日危機”?

正如媒體報道所述,在福利政策相對完備的國家,養老金往往也是“入不敷出”。養老金越來越不夠用,是一個全球性的麻煩。各國養老金短缺的共同原因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大,用養老金的退休者越來越多,“交養老保險”的未退休者越來越少,導致各國養老金都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局面。目前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夠遏制養老金日漸虧空。我們只能認清現實:只靠養老金就能頤養天年的日子,已經漸漸地一去不復返了。在國外,很多老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自食其力,工作賺錢。英國兩所大學11月1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英國養老金領取者中,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在退休後重返工作崗位。日本作為促進老年人就業的模範國家,就出臺過一些相關政策。不過,促進退休老人就業,並不能解決所有的養老問題。

在網聞博報看來,不管是社會統籌“交養老保險”還是“以房養老”,歸根結蒂都是“以錢養老”。靠開動印鈔機超發貨幣進行“錢生錢”並不難,然而要靠“錢生人”卻只能生出“機器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趨勢加劇,“人口紅利”枯竭後的“流動性過剩泡沫”,就只能是一地雞毛的紙錢。“勞動力再生產”的速度趕不上“錢生錢”的速度,這種“結構失衡”的“錢吃人”經濟發展方式,正是“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源所在。事實上,在“世界自由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從“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到“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趨勢的加速蔓延絕非偶然。

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原始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開始,就產生了“錢吃人”的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也就有了叢林法則經濟食物鏈“自由競爭”投機炒作的勝王敗寇。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就催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羊吃人”圈地運動。這種“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的“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科技創新,就是“錢吃人”的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系統升級,也就必然導致了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的“結構失衡”,更導致了週期性金融債務危機的“貨幣貿易戰爭”愈演愈烈。

直到今天,在“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下,這場“美國優先”的“全球貨幣貿易戰爭”,就是“資本怪獸”的“錢吃人”窮兇極惡。顯而易見,究竟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還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這就是人類世界正邪善惡“道不同”零和博弈的“道路之爭”。能不能終結這場“錢吃人”的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就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初心“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