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超前電力建設 締造“晉江奇蹟”

超前電力建設 締造“晉江奇蹟”

超前電力建設 締造“晉江奇蹟”

華燈初上的晉江五店市街區,曼妙的光斑投映在紅磚銅瓦的古建之上,融入廣廈林立的都市核心,盡顯僑鄉特有的多元風貌。霓虹變幻的世紀大道,串起晉江7個超百億產業集群,也彰顯出“品牌之都”的夢想榮光。

彼時“停五開二”的電荒記憶已然塵封,卻化為晉江電力人不斷趕超的行進動力。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在七下晉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五個關係”為核心內涵的“晉江經驗”。自此,“晉江經驗”成為了加快改革、全面發展的時代標杆。

從率先開拓BOT模式興建地方電廠,到先行創下一年4座110千伏變電站投產的“晉江速度”,從自籌資金高標準完成農網改造,到適度超前的電網規劃建設,電力架設起晉江騰飛的歷史支點,又以跨越發展的觸角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改革變遷,並締造著“晉江經驗”新的內涵。

一家管電 多家辦電 外資辦電 電力建設上演“晉江速度”

改革開放的號召激活了沉寂在晉江人血脈中的市場意識。這一受困於人多地少、土壤貧瘠的農業窮縣,闖出了一條以加工製造為特色優勢的發展道路。晉江人逐漸嚐到了貿易的甜頭,並形成了一鄉鎮一特色產業的發展格局。1992年,晉江撤縣立市,“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發展模式在晉江大地形成燎原之勢,民營企業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模本。

經濟快速崛起的背後,是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改革開放初期,晉江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幅度始終保持在兩位數水平,最高時漲幅接近30%。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電力基礎建設的極度薄弱。電力輸入全靠省網供應,因指標受控造成缺電情況異常嚴重,“停五開二”的電荒局面在下屬鄉鎮中甚為普遍。

緩解電力供需矛盾,助力地方經濟騰飛,成為晉江電力人矢志不渝的信念與執著:加速電源開發,夯實電網建設勢在必行。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風雨進程,晉江電力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採取了很多超常規的處理方式。當前國家推動的一些重要改革舉措,早在多年前的晉江就已經有了探索實踐。”福建能源監管辦專員張建平說。

廣掀熱潮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於1992年便落地晉江。曾參與項目建設的晉江市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副主任何育曉回憶道,晉江市供電公司根據“一家管電、多家辦電、積極鼓勵外資辦電”政策,決定籌建晉源柴油機電廠,作為晉江市境內的調劑電源進行調峰補缺。“我們充分發揮晉江僑鄉的優勢,採用BOT經營模式,依託政府優惠政策,與政府部門形成聯動,積極引入外資辦電。”為彌補資金不足,晉源柴油機發電有限公司還採取向國外融資的方式,通過香港CCIC(中芝興業)財務有限公司向5個國家貸款,並納入國家外債計劃。“這種BOT經營模式在福建省電力系統尚屬首創,與常規的自負盈虧模式相比,前者具有融資快、見效快等特點,為短期內解決資金緊缺、電力供應問題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晉源柴油機電廠調峰補缺作用明顯,有效緩解了當時晉江缺電嚴重的局面。

敏銳捕捉到電力需求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晉江電網在追趕經濟增速的同時,愈發感受到超前規劃建設的必要。晉江市供電公司也由此成為福建省最早進行電網規劃的縣級供電企業。“晉江電力超前提出取消35千伏電壓等級,直接建設110千伏電壓等級的縣級配電網。”晉江市供電公司原副總經理陳維加說,這一理念得到了晉江市政府和省電力公司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旋即,根據“科學規劃、超前建設、負債經營、高效管理”的電力建設基本方針,一場規模宏大的電力基礎設施攻堅戰在晉江大地打響。

1994年是值得記入晉江電力發展史冊的一年。磁灶、青陽、安海、內坑4個110千伏變電站一年之內同時建成投產,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全國罕見。2003年,220千伏晉中變電站(現羅塘變電站)1號主變投產送電,更是以“百日攻堅戰”創下了福建省220千伏變電站建設週期的最短紀錄。

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更需堅強電網的支撐,晉江電網始終堅持“以電養電,適度超前”的原則,滾動式加快電網建設,以每年2座110千伏變電站投產的速度,為晉江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保駕護航。時至今日,晉江區域內共有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變電站46座,已形成“電網等級涵蓋110千伏、220千伏及500千伏,調峰與大機組發電兼顧”的堅強電網結構。

農網改造和兩改一同價 為民營經濟飛躍提供動力保障

森森古榕,清清澄溪。晉江市金井鎮三坑村早在20世紀初便是泉州南門外著名的僑鄉。步入村內,處處紅磚洋樓的精緻景觀散發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閒意志。三坑村作為農網改造試點之一,於2000年便率先實現了高標準改造的實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至今追憶起當時農網改造“盛況”,原金井鎮供電所所長、現晉江市供電公司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賴建新仍心潮澎湃。

“農網改造是為農民做的最大實事。”賴建新回憶,隨著晉江撤縣建市,晉江市逐步實現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軌,同時,晉江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得到有效釋放,農村用電需求發展迅猛。為緩解10千伏配網供電瓶頸,一場電力農網改造的變革隨之在這片民營經濟的熱土上迅速全面鋪開。“農網改造之前,晉江各村的用電管理均由村委會承包,村電工負責核算用電成本並確定該村的最終電費。供電公司只是每月將全村基礎電費總額告知村委會,由村委會統一收取。”賴建新說,當時農村電網水平相當落後,線損率很高,為覆蓋電價成本、維護費用,普通村的電價一般每千瓦時1元錢,有一些管理不善的村電費單價高至每千瓦時1.5元。

1998年,全國統一的農網改造工程建設啟動之前,晉江市供電公司率先開啟了試點改造工程,提前摸底排查,全面瞭解農村電網用電情況數據和設備資產產權,並通過與鄉鎮政府確立溝通聯動機制,依靠政府推動農網改造,實現農村用電服務和管理的良性循環。另外,通過分析前3年的用電量、用電負荷及增長趨勢,該公司按照五年規劃進行農網改造技術設計,所有導線均採用絕緣化導線,低壓主線路線徑最大做到240毫米,變壓器採用250及315千伏安的大容量配備。 “改造後的晉江農網實現了供電半徑小於500米,村村都有服務驛站,戶戶隨時可用三相電。”賴建新說,這些硬件設備一直使用至今,很少有故障發生,“高質量的建設標準和規劃意識在當時是相當超前的。”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為減輕農民負擔,發起“兩改一同價”。在此前試點的基礎上,晉江市供電公司於2000年開始大規模推進農網改造工程。該公司黨建工作部主任莊東程告訴記者,晉江農網改造工程採用高標準的設備和施工工藝,從當時來看,投入資金是國家制定標準的2倍。至2002年夏,晉江市供電公司共自籌資金2.82億元,完成270個村的農村電網改造,將線損率從平均20%左右降至5%以下,至今保持在2%~3%左右。兩改一同價後,居民用電從原來的每千瓦時1元左右降至0.52元。“農網改造和兩改一同價的完成,為當時及今後十餘年晉江民營經濟的飛躍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晉江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作出批示,“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國更宜發展中心城市及城鎮。”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原有的分散生產生活格局發生了變化,對電網建設和規劃又提出了高質量的新要求。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統一部署,晉江市供電公司積極推進城鄉電網一體化發展,加大配網建設改造力度,進一步提升農村供電能力和供電水平。同時,為確保新城鎮化建設用電無憂,晉江市供電公司將電網建設規劃與市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相結合,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全力滿足建設進程用電需求。(王怡 黃玉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