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究竟馆阁体算不算书法?馆阁体与楷书主要区别在哪?

当代尚书院


这题目问的,就好像在问“工笔画是不是绘画”一样。馆阁体当然是书法了,而且还是功力很深,格调很高的书法。


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馆阁体是官方审美非常自然的选择

更多历史背景什么的,我就说了,反正这就是一种科举考试,官方最喜欢的字体,这个今天我们老师让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同样会对你有类似要求,字写的工整的,漂亮肯定要加分,寥寥草草的,乱七八糟的涂改的,肯定要打折,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人在审美上很自然的选择。


这种选择我们今天也还在延续,“乌黑、方正、光沼、等大”,换一个说法是不是很像是伟光正的另一种表达呢?馆阁体的这四个特点和标准,直接指向的就是一种端方大气,中正平衡的美,能达到这个美其实是不容易的,非常考验功力,你的楷书要很好,还有写的快,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需要有很深的传承才行。所以,馆阁体也不简单。

馆阁体现着儒家的精神

馆阁体是最典型的体现儒家精神的官方字体,它要表现出方正,不偏不倚,刚柔并济,还要有一种儒者的气度,一种国家栋梁之才的风度,不能张牙舞爪,也不能纵横捭阖,肆意张扬个性。而应该恪守中庸,诚敬谦和,有仁者,智者,臣子的风帆。


这些东西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但是自问一下,学习书法这么多年,要达到这个境界,还真得学养深厚,真正读了圣贤书,下了苦功钻研不可。我们今天书法异彩纷呈,好是好,但也恰恰缺这么一种儒者的气质。大部分的书法都立不起来(包括我自己),所以,要能达到好的馆阁体的水准,那也是厉害了。


馆阁体中也有不同的姿态和气象,并非完全刻板

我看馆阁体的书法,从沈度到黄自元,到刘春霖,每一个人馆阁体大家,都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沈度的婉丽飘逸,雍容矩度,笔力劲道,气格超迈。黄自元的字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刘春霖是笔力清秀、刚劲、典雅。


故宫、颐和园,还有很多寺院庙宇,城门宅院,以及大量著名的历史建筑上的题字,多数都是馆阁体。我们也能看得出真的有它的风格。这个字体不简单。当然,它的这些优点,也恰恰是缺陷,决定了它不可能有那么丰富多姿,卓越超群,异彩纷呈的面貌和大格局出来。这点可以从其中少有真正大家就能看出来。

馆阁体的局限

前面说了一堆馆阁体不简单的论证,但它为什么还会被诟病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书写者如果没有达到非常高的境界,那么基本上个性会被磨平,会把字写死,写刻板,写的了无生机。而这部分人有都是社会上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也就是科举考试学子阶层,这种书体的流行,会压抑和禁锢整个社会文化阶层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妨碍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也会使得书法失去活力。


二、统治者以馆阁体来看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忽略了真正的才学,本末倒置,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龚自珍,人家字写的潦草了一点,就没能成为进士,进入翰林院。白白浪费了一个大才。而那些一位追求华美,华而不实的感官主义者,反而获得赏识,这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非常不好风气,也使得朝廷越来越少真正的栋梁之才。这一点后来曾国藩还专门上书批判过,奈何腐烂已深,无力回天。


左壁观书右壁观史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我是“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李艺泓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书法实用与书法欣赏问题。书法究竟是实用还是欣赏,这是书法家之间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也是非常在乎的事情,假如人家说你的书法就是馆阁体,你一定会气个半死。所以,馆阁体书法,还是有点谈虎变色的。

赵孟頫的小楷《汲黯传》。


这恰恰说明,馆阁体书法确实不是什么高明的书法。

馆阁体又叫“台阁体”是古代科举考试,指定的书法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考试卷面要工整清晰。

但是,古代对卷面工整清晰的要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就是你的卷面书法必须“乌亮光”。写出来的字,必须像“刻出来”的打印稿。古代没有电脑打印,所以,我们用“刻出来”的字来形容好了。


沈度的画像

这样的要求已经有些舍本逐末,残害人才的因素了。

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就是因为书法不好,就没考上状元的大才子。文征明生气了,接受不了这样的侮辱,老子不考你的试了,我学书法!

沈度的书法应制帖子。


结果,明代少了一个状元,但是产生了一个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征明。清代也是,对科举书法要求十分苛刻,天才康有为也没有过书法的关,于是又是一个老子不考你的试的康有为产生了。

他回家办学,发现一个天才叫梁启超,两人合起来要改良清朝,一场“戊戌变法”就是康有为一伙干的。

你看,是不是“馆阁体”害人不浅?

至于从书法的角度来说,馆阁体还是书法,这是没有问题的。

馆阁体要求书法严苛古代法帖,要写得规规矩矩,方方亭亭整整齐齐。从书法为科举服务来说,这样做,也有他的道理。

所以,产生了大量规规矩矩写字匠的读书人。


但是,馆阁体书法也不是铁板一块,在馆阁体书法里面,也有一些优秀的书法。不过,总之,因为书法束缚思想个性,馆阁体中是没有大书法家的,明代的沈度算是特例,但是也不是大书法家。



文征明的书法《滕王阁序》

除非追求个性解放的读书人,他们一面也写一手馆阁体书法,一面也有自己的书法艺术追求。例如徐渭、朱耷、傅山、王铎、郑燮等等。

他们的馆阁体都写得不错,但是,最主要还是追求书法的个性,所以,为清代的书法,也留下了一下历史的记忆。

书法主要是实用的写字,书法艺术是书法的更高追求。

二者的区别就是,书法艺术作品主要是欣赏的书法艺术,而馆阁体主要是实用领域的写字。

具体说,馆阁体属于公文抄写。书法艺术作品,主要是闲情逸致的抒发。


千千千里马


关于“馆阁体”的论述不多,也不全面,且多贬损之言。评价“馆阁体”大致就是:书写拘谨刻板,法度谨严,字体方正圆融,“黑大光圆”,没有生气,千人一面。更有与题主一样质疑“馆阁体算不算书法”,“馆阁体”真是那么不堪?我的回答是:馆阁体肯定是书法,并且是需有深厚功力才能写得出来的书法!!

“馆阁体”盛于明清,其代表队人物沈度,明代书法家,擅篆、隶、楷、行等书体,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称其为“我朝王羲之”,名重一时,乃至片纸千金。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台阁体”(馆阁体)。有墨迹《楷书四箴》《敬斋箴》《隶书归去来辞》等传世。《楷书四箴》楷法紧结遒丽,端正严谨,笔势稳健,体态圆润,表现出精湛的功力,具唐人法度,是沈度“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作。

《敬斋箴》为沈度的小楷作品,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点画表现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法度俱存,中规中矩;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在风格上展露的是那种婉丽飘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厉的气度,颇有儒者之风。

黄自元,书法以二王为宗,艺术雅俗共赏,后人评价他的字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风格特点和审美取向秉承的是晋人钟繇,羲、献父子,看得出其书法艺术的取法渊源和传承脉络。一生致力研究且成就最高的,就是那被人贬为“馆阁体”的黄氏楷书。书帖《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在学书字帖中被广为推崇。

刘春霖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其书法闻名当世,尤其是他的小楷,深得世人推崇。笔力清秀、刚劲、典雅,颇具文人之风,也是馆阁体中的代表人物!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

董其昌对二沈(沈度兄弟)颇为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有人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是馆阁体,先生回答:我没有馆阁体写的好。我不是说馆体一定是多么精妙、完美无比,但它绝对是门精深功夫才能写的出的书体。审美意识本来就是一种自觉的发展,具有时代气息。过分强调了规范,过于拘谨刻板,缺乏生气,的确让书法失去了情趣和风格,这也是弊端。这们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已逐渐变替代,强调个性艺术美,但不代表就否定一切传统的东西,何况书法更是讲求继承的发扬。古人一个图画符号,也是书法艺术,古拙美,把字写规矩了同样还是美,那道这就不是书法了?!工笔画还讲究一丝不苟,那他就不是艺术了!能把馆阁体写得结构严谨,字体端庄,点划精到,其他的行草书也能写得很好!况且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喜好不一,专攻不一,你就不能一概而全,你喜欢的就是好的,那不也成了一个模式了?那又叫做什么体?


默杨


我是万题方

这题目问的,就好像在问“工笔画是不是绘画”一样。馆阁体当然是书法了,而且还是功力很深,格调很高的书法。

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馆阁体是官方审美非常自然的选择

更多历史背景什么的,我就说了,反正这就是一种科举考试,官方最喜欢的字体,这个今天我们老师让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同样会对你有类似要求,字写的工整的,漂亮肯定要加分,寥寥草草的,乱七八糟的涂改的,肯定要打折,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人在审美上很自然的选择。

这种选择我们今天也还在延续,“乌黑、方正、光沼、等大”,换一个说法是不是很像是伟光正的另一种表达呢?馆阁体的这四个特点和标准,直接指向的就是一种端方大气,中正平衡的美,能达到这个美其实是不容易的,非常考验功力,你的楷书要很好,还有写的快,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需要有很深的传承才行。所以,馆阁体也不简单。

馆阁体现着儒家的精神

馆阁体是最典型的体现儒家精神的官方字体,它要表现出方正,不偏不倚,刚柔并济,还要有一种儒者的气度,一种国家栋梁之才的风度,不能张牙舞爪,也不能纵横捭阖,肆意张扬个性。而应该恪守中庸,诚敬谦和,有仁者,智者,臣子的风帆。

这些东西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但是自问一下,学习书法这么多年,要达到这个境界,还真得学养深厚,真正读了圣贤书,下了苦功钻研不可。我们今天书法异彩纷呈,好是好,但也恰恰缺这么一种儒者的气质。大部分的书法都立不起来(包括我自己),所以,要能达到好的馆阁体的水准,那也是厉害了。

馆阁体中也有不同的姿态和气象,并非完全刻板

我看馆阁体的书法,从沈度到黄自元,到刘春霖,每一个人馆阁体大家,都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沈度的婉丽飘逸,雍容矩度,笔力劲道,气格超迈。黄自元的字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刘春霖是笔力清秀、刚劲、典雅。

故宫、颐和园,还有很多寺院庙宇,城门宅院,以及大量著名的历史建筑上的题字,多数都是馆阁体。我们也能看得出真的有它的风格。这个字体不简单。当然,它的这些优点,也恰恰是缺陷,决定了它不可能有那么丰富多姿,卓越超群,异彩纷呈的面貌和大格局出来。这点可以从其中少有真正大家就能看出来。

馆阁体的局限

前面说了一堆馆阁体不简单的论证,但它为什么还会被诟病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书写者如果没有达到非常高的境界,那么基本上个性会被磨平,会把字写死,写刻板,写的了无生机。而这部分人有都是社会上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也就是科举考试学子阶层,这种书体的流行,会压抑和禁锢整个社会文化阶层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妨碍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也会使得书法失去活力。

二、统治者以馆阁体来看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忽略了真正的才学,本末倒置,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龚自珍,人家字写的潦草了一点,就没能成为进士,进入翰林院。白白浪费了一个大才。而那些一位追求华美,华而不实的感官主义者,反而获得赏识,这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非常不好风气,也使得朝廷越来越少真正的栋梁之才。这一点后来曾国藩还专门上书批判过,奈何腐烂已深,无力回天。

左壁观书右壁观史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万堤方



馆阁体,是以欧阳询,赵孟頫等人的字体结合而成的书体,由欧阳询供职于弘文馆而得名。百分百是书法。它是楷书中的一种风格,并没有区别。

在明清时期,馆阁体作为科举考试的书写字体,有便于识读的特点。在批阅的时候不会造成因书写方面造成的误判。
(图为临写的馆阁体敬斋箴)

文字首先是记事,承载文化,传播信息。其次才是艺术欣赏。工整端正,本身就是一种美。中国文字的起源,以物取形,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具美感的文字。馆阁体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以其书写近乎苛刻的要求,法度森严,笔笔到位,无一败笔,墨色黑亮等特点,只求工整,不讲个性。对书写者的功底是最好的检验。正是它的这些特点,让现代某些人深感痛恨,(原因你懂的)便抓住了其不讲个性的弱点,攻击其千人一面。并用现代艺术的观点去批评三四百年前的产物,这有意义吗?

书写之法,突出的是法不是书。不遵法的书写才不是书法。而馆阁体所具有的法则,比其他书体只多不少,怎么能说不是书法?


子衿书法


关于这个问题,你想一下现在图书上的印刷体就明白了。

现在书上用的较多的是黑体、宋体、仿宋等,古时候没有现代的印刷技术,一切文件靠手写,台阁体、馆阁体就是一种官方的文字。

馆阁体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化,它对文化普及、规范行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具有的美观、整洁、大方、便于书写认知等特点,符合大众审美。沈度是馆阁体的杰出代表。

但从欣赏的角度看,它缺乏个性,千人一面,流于俗气。

所以说,馆阁体的实用价值高于欣赏价值,要实用学学馆阁体未尝不可。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沈度楷书


千年兰亭


我认为馆阁体算书法,但是,馆阁体当初的书写者书写的目的,很显然不是为了艺术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馆阁体就不能称之为具有艺术性的书写字体了。但是,以我们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只要是美的东西,都具有艺术性。

馆阁体与楷书的区别就是,馆阁体是楷书书写风格中的一种独特范式,而楷书指的是五大书体(篆隶行楷草)之一,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馆阁体这种书法风格流行于明清两代。明代称之为台阁体,后来慢慢称之为馆阁体。另外馆阁体不仅仅代指书写字体,在文学上也指那些特殊格式的文学体裁,比如,明代就有台阁诗。

台阁这个词,更普遍的叫法是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立大学士的时候。后来随着内阁制度的确立,渐渐地,在皇帝,身边帮助皇帝处理奏折、起草文案、进谏纳言的一些近臣就开始称之为台阁之臣。

而馆阁体、台阁体,就是这些大臣为了给皇帝上书的时候,为了书写方便、美观大方,才开始采用的一种书写书体。

请注意,这个时候,馆阁体的用途,和他们所要承载的文字意义是一样的,属于公文,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也无需表达感情,表现技艺,因此,这个时候的馆阁体和台阁体,实际上是以实用性为主的。

因为他们的用途决定了他们的内容,这些馆阁体所书写的内容,无非就是皇帝与大臣之间为了国家公事而写的,你想想,也没啥可以表达情感、抒发心胸的余地吧。

然后我们再来看馆阁体字体的风格构成。馆阁体最初采用的,是以欧阳询和赵孟頫的书法字体为基础演变、整合而来的字形。后来到了清朝,康熙、乾隆特别喜欢董其昌,所以又加入了一些董其昌的书法元素。

但整体上讲,馆阁体其实是中国古代王朝比较流行的一种标准书写字体,其本身并无什么对错可言,也无艺术性的要求,纯粹的就是出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因此实用性大过一切。

后来,科举考试中,大部分书写字体也都变成了馆阁小楷,成为官方考试专用书写字体。

今天的我们,在面对当年古人笔下书写而成的馆阁体书法的时候,大可以不必纠结当年他们到底是为了艺术而写成这样的,还是为了书写的快捷简便而做出的处理。我们只需要知道,只要在我们今天眼中,具有美感的书写字体,其实都是具有艺术性的,虽然书写这种书体的人当时并没有想到、也无意于将其写成艺术。

但是有些人在看待馆阁体书法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犯了教条错误,盲目的加以批判,认为这是写字匠才会使用的字体,对馆阁体书法嗤之以鼻,我认为这是不好的,也失之于客观公正。

在馆阁体的书写者之中,有些人写的还是不错的, 有些人写的就一般了。写的比较好、水平比较高的,就可以称之为书法,也算是艺术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明清官场的通用体,明代叫“台阁体”,清代叫“馆阁体”。我觉得“馆阁体”算是书法,人家也有“法”,讲究黑、大、光、圆。用现在的话讲,“馆阁体”的特点是墨色乌黑,整齐方正,美观而规范。士子考科举、官员写奏折都讲究用“馆阁体”。这些人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所以“馆阁体”也不是凭空能写好的,也不是凭空没来由就形成的。沈括对于馆阁体的评价相对比较中肯: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也。沈括说的意思,馆阁体精而丽,这正是科场和官场的需要。但对于书法家来说,馆阁体当然不算书法艺术作品。

对馆阁体一般来说是贬多于褒。所贬者往往说它没有个性,过于死板。但书法家哪个不是从规矩开始学起,哪个不是一开始先临帖,艺术也是构建在大量学习和练习的基础上。现代的那些什么丑书之类倒是有个性,能算书法艺术吗?恐怕照馆阁体也差得远着呢。


沅汰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前面正好有100个答案了。

我认真看了一下,说阁馆体不是书法的不到十分之一。看来真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跳梁小丑都被无情镇压下去了,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



说阁馆体不是书法?它在怎么不受待见那也是书法家和书法拜堂结婚生出来的!根正苗红的书二代,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上到皇帝佬下到打更大爷,谁不喜欢?什么是书法?不是一小撮伪艺术家来定义的,这个事群众说了算,历史说了算,历史是谁创造的?是群众,哈哈。

前面九十多个同志已经把楼主的提问阐述的明明白白了,毕竟我不是领导,在这就不补充了,但是有点个人看法还是要说说滴,毕竟字数不够头条不给红包嘛。



我觉得阁馆体是一种态度,在古代是臣子对皇权的敬畏,现在是书写者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一字一划恭敬严谨,法度深严。然而无知者无畏,古代写字不好的当不了官,现在那些信口贬低阁馆体的基本没有楷书修为,轻易不出手,出手必丑书。还美其名曰不随时俗,自成体系。呵呵,楷书不咋地,行书能好到哪?



另外阁馆体能禁得住时间的检验,书二代不是白混的,数百年风骚不减,至今仍能开枝散叶,无数才子佳人倾心追随。反观当下所谓创新书法,新理论念概念层出不穷,是开宗立派还是贻笑大方,十年之内立见分晓。不是不可以创新,你得先根植于传统,不要忽视群众的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中国革命唯一出路。

当下有一些艺术家脱离了广大群众,搞自己的小众艺术,孤芳自赏也没关系,但是你们不能低估群众的智慧,我们不仅能吃瓜,还能大浪淘沙!哈哈,忽然想起前些天某导演票房铩羽,大肆吐槽观众垃圾,我TM就纳闷了,数亿观众弃你而去,你不觉得你自己就是个垃圾?


最后附一张拙作,大伙看看是阁馆体还是丑书?


柏柏刺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