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手機,與你的下一張照片

科技可以如何影響大眾藝術?快門、光圈、感光度......哪怕你對這些設置並不十分熟悉,也並不影響你拍出一張動人的照片——只要你擁有一臺足夠智能的手機。如同一百多年前,驚歎於相機發明的人們還無法預料到數碼攝影時代的來臨,今日的我們似乎也很難想象這臺小小的手機能夠帶著攝影走向多遠的未來。

攝影的改變:首先出現在手機上

2017年10月,尼康公司宣佈停止子公司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NIC)的經營,其給出的原因是“由於智能手機的崛起,小型數碼相機市場正在急速縮小,NIC的開工率也顯著下降,持續運營變得非常困難”。這一幕,頗似四十三年前柯達數碼相機的發明之時人們剛剛進入數碼攝影時代的模樣,而這距離第一部出現在日本的可以拍照的手機,才過去了短短十七年。十七年前更難以預料的,是如今攝影似乎與流行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交集——每一秒鐘都有大量的照片被生產出來,並被快速社交網絡之上。攝影的門檻似乎變得更低了——智能手機似乎可以從拍攝參數的調整到後期圖片的處理,全部一手包辦。

如此攝影文化現象的產生,不可迴避科技作為推動力所產生的直接影響。從更廣泛的含義上來說,今日的手機技術想要實現的並不只是攝影,而是在視覺上更為廣泛的“移動影像”概念。可以說,“移動影像”是一種基於視覺的技術實現,無縫連接了人類的真實與虛擬世界。就目前可實現的技術來說,全息影像的出現或許將打破視覺維度的限制,光子成像技術也許可以通過透視成像實現食物檢測與體內病源檢查,甚至虛擬世界將有一日能夠被人觸摸。更大的傳感器與更高的感光度已經應用於手機攝影領域,超級慢動作視頻也將影像生產的更多可能由靜幀照片推向動態,而即將到來的5G網絡時代則可以通過傳輸速度的革命來實現更加高效的影像傳輸與分享。由此,手機攝影或許將攝影真正帶入大眾之中,並延伸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與專業相機相比,光學的設計、算法的使用,這些技術或許會非常大地改變或者顛覆攝影,而且,這種改變會首先出現在手機上。

手機使用者的需求也為手機攝影的技術探索提供了許多重要靈感,這是一個互相促進的循環。大部分年輕手機用戶群生活中十分常⻅的狀況:午夜KTV、酒吧或是光線較暗的餐廳中引發的拍攝需求,使得手機暗光拍攝性能得以提升;對於海量照片管理上的困難,催生了AI語音搜圖功能的產生。而未來,科技將繼續追趕人們對於手機攝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這股由手機帶來的攝影“革命“,也許將會使手機攝影與傳統攝影、藝術攝影分道揚鑣。

手机,与你的下一张照片

迴歸人與“故事”

與體積相對龐大的專業相機相比,手機攝影擁有許多其不能比擬的優勢,尤其對於喜歡記錄生活的大眾來講。也許更多喜愛抓拍的人們對於這一點更能感同身受:新生兒開心的一笑,或是寵物打哈欠的一瞬間,幾乎在同一時刻,這些畫面便可以復刻在手機之中。

因此,手機的生產者們一直致希望在影像從生成到傳播的路徑上做更多的嘗試,走得更遠。華為主辦的新影像大賽,即是將比賽單元的設置與傳統攝影比賽略為不同,例如迎合現代人拍攝習慣的“眾生相”單元,以及為偏愛用手機拍攝夜景的拍攝者所準備的“夜之美”單元。除了最終獲得大獎的作品之外,這些來自全球數以萬計的用手機拍攝的照片通過比賽投稿的形式被收集,在重新編排後仍有機會被展出於世界各地的街頭,也可能出現在相對專業的攝影藝術展中,比如今年晚些時候的巴黎國際攝影藝術展。

當下智能手機相較於過去幾年的發展程度,也許會同所有科技發明給人帶來的疑問一樣,其對於人的需求的瞭解與迎合,似乎讓人很難分辨人在一張手機照片的生產中擔任的角色。不論所用的手機的功能的差異性,這些投稿照片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以及講述的故事並無差異。在來自華為的新影像大賽評委李昌竹看來,對於照片的考量“並不絕對和器材相關”,主要還是關於拍攝者的思考,以及想要捕捉和表達的東⻄。人在其中仍起著決定性作用——對於美的理解影響著創作者按下快⻔的瞬間,也許就像人在與智能科技的博弈之中仍舊佔據主導一樣。手機攝影的未來更多的仍是對人的探索。

手机,与你的下一张照片

對話李昌竹

界面影像:手機拍照相對⻔檻較低,因此個人大量的圖片生產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特徵,甚至有人會形容照片像“圖片垃圾”一樣存在,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你認為手機裡的相片還“珍貴”麼?

李昌竹:前幾天我看了一個消息,華晨要拍賣很多照片。把目錄翻一下,你會看到大概一百多 前外國的一些遊客(那時候能揹著相機來中國的也不是一般的遊客),他們拍的很多照片,如果純粹以攝影的構圖這些角度來看的話,會覺得很一般,甚至也就是隨手拍的。而且因為那時候照片拍攝不方便,所以可能很難發現好作品,但是從現在的角度回過頭看,那就是對歷史非常珍貴的記錄。所以我個人認為,所有的照片,沒有好壞之分,照片是一個很私人屬性的東⻄,只要拍攝者覺得好就是好照片。 而且在二十年、三十年以後,會發現海量的照片聚合在一起,實際是在各個方面展現出了社會變遷。所以,我覺得現在照片雖然很多,但照片不是垃圾,而是我們還沒有發掘出來這裡面的財富和價值。就像大數據一樣,那麼多大數據有沒有用?用不上就是垃圾,用得上就是金礦。

在科技的推動下,拍攝的功能可以與更好的相片管理的工具和平臺產生良性互動。比如三月份我在美國或英國出差的時候拍攝的酒店發票,手機應該幫我找出來。機器的輔助、智能技術的輔助也是對手機攝影很好的補充,這也是一個技術的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智能化手段應用在手機攝影,不只是影像的記錄上。

手机,与你的下一张照片

界面影像:既然科技已經給攝影帶來這麼多東西,未來還會帶來更多,你覺得人在生產一張照片的過程中還起著決定性作用嗎?為什麼?

李昌竹:是的。因為拍什麼、這個照片要表達什麼東西,是人決定的。有一種觀點認為:利用科技,通過機器學習大量好看的照片、評分高的照片、點贊多的照片,那麼把裡面的構圖、拍姿勢弄出來,學習怎麼做,就會對使用者有幫助。我有不同的觀點。因為對美的認識,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我更希望通過教會用戶基本的一些攝影的構圖、技巧以後,讓他們自己思考,應該怎麼去捕捉這個場景。他認為第一值得紀念,第二表達了他的觀點,第三能夠讓受眾看到的時候也能體會到當初他記錄的時候表達的情感是什麼,這種成就感是遠遠大於一般的點贊。所以我們更傾向於做授之以漁的事情而不是授之以⻥,更願意把方法教給他。 另外所有的人是有積極上進學習的訴求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假設,這也是我們新影像學院的初衷——把這些基礎知識教給他們。

界面影像:你剛才提到了新影像大賽中的“用影像講故事”,那麼你怎麼理解故事?

李昌竹:故事,實際上就是通過一張靜態的照片,讓受眾能夠從中體會到照片在講什麼東西,甚至能理解裡面的情感。去年新影像大賽有一組入選的照片,是一個九宮格(九宮格就是用九張照片策劃一個個展),這組照片中有一副眼鏡、一把梳子。你能夠理解到這些東⻄是屬於某個人的,他附上的文字講這些是他去世的媽媽的東西,你一看就能夠理解。黑白的微妙影像讓人能感受到他拍的情感,這就是一組很有震撼力的照片。包括智利母親的《Subtle Summer》,她的女兒站在兩幅畫之前,也是很有味道的,你能看到兩幅畫的局部是什麼,女兒特別安靜,包括隱調、色彩的處理,每個人看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讀,我認為這就是影像作為溝通語言的力量。而那張最後獲大獎的照片,大部分的評委都認為這張照片很好,大家都覺得能解讀到共同的東西和不同的東西,這就是用影像講故事。包括《旅途》這張照片,展現的是火⻋上橫七豎八睡的人,你一看就知道,因為是我們生活場景常⻅的。

手机,与你的下一张照片

界面影像:在所有的投稿作品裡面,中國人用手機拍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李昌竹:可能明年的這個時候,我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去年我們想做一些分析,但是因為時間比較緊,我們沒有進行比較系統的總結。今年我們會做這個事情,會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齡段、男女等等這些,再去總結一些趨勢。

去年光是憑肉眼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在自拍方面,女孩子都比較喜歡,但漂亮姑娘的自拍太多了,我們希望看到更多創意、深刻的東西。去年得獎的那幅法國男生的自拍,他表面看是一位粗獷的男生,但是他拍花遮著臉的照片,你會覺得很浪漫,這裡面就會很多有趣的東⻄。

界面影像:您個人是什麼時候對攝影瞭解併產生興趣的?

李昌竹:我原來只是比較喜歡拍照片,但真正喜歡攝影並想要去學習是2003年以後,在那之前沒有太多的時間。後來被外派到歐洲,山美水美,就想多拍一些照片,買一個相機玩一玩。所以作為我個人來說,我是很理解一個攝影愛好者從開始喜歡攝影到慢慢進階的一些痛 及訴求的。我理解我們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平臺,他們不需要⻓篇大論的東西,他們需要一些能夠形成很快的閉環的激勵機制,比如說學到構圖,⻢上就可以拍一下試試。現在快節奏的社會做一個東西,得到了表揚就是好的,如果做的東西沒人在乎,從心理上就是一個負強化,而我們需要正強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