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轉型路上有哪些坑?讓過來人告訴你

最近身邊很多汽車行業的朋友、同事都非常焦慮。

焦慮什麼呢?

一是因為汽車行業不行了。

行業增速明顯下降,2017年乘用車銷量同比增加僅1.4%,遠低於國內GDP的6.9%的增速,令人不得不擔憂接下來幾年汽車行業的前景;

二是現在行業急需產業升級,要淘汰掉很多人。

隨著“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推進,無數相關的崗位和部門將部分將面臨裁員風險,擔心在發展幾年也會面臨失業風險,就像很多發動機專業的應屆生一畢業就失業;

三是很多人焦慮要不要去追風口。

現在汽車行業風口這麼多,新能源、無人駕駛、共享出行等風口都吸金無數,但是作為汽車人,就這麼眼睜睜的錯過風口,實在不甘心,但是又怕等風口過去了,會摔的很慘,還在猶豫不決。

轉型路上有哪些坑?讓過來人告訴你

因為我這幾年,也一直在焦慮,在思考,在轉型。

先介紹下我的經歷吧。

我畢業後,進入一家合資車企的技術中心工作(上汽通用汽車),負責新車型的開發,2016年初,加入一家新能源車企,2017年底,加入一家國內Top3的互聯網公司,負責無人駕駛。

經常開玩笑的跟朋友說,我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新能源和無人駕駛這兩大風口,都親身經歷過的,還是挺幸運的。

轉型路上有哪些坑?讓過來人告訴你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幾個轉型的心得。

一、避免成為研究“馬糞”的人

19世紀末,那時大英帝國的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時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是馬車,據說整個倫敦有數以萬計的馬匹。這些馬每天製造出大量的糞便,堆積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讓整個倫敦城都變得臭烘烘的。按照當時的趨勢發展,以後倫敦會被馬糞淹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科學家專門去研究如何處理糞便。

現在大家聽到會有科學家專門“馬糞”處理可能會覺得可笑,就像再幾十年,等新能源普及了,孩子們聽說之前還專門有人研究汽車的排放氣體一樣可笑。

時代在前進,產業在變革,這絕對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阻擋的,就像電影《艋舺》裡說的: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們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最後遍體鱗傷,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去做那些研究“馬糞“的人。

轉型路上有哪些坑?讓過來人告訴你

二、船開始下沉時,立即跳下去

其實轉型無處不在。

一個同事曾經跟我表達過他的焦慮。他工作十幾年了,一直負責傳統手剎系統的設計,結果隨著汽車電氣化發展,這個零件以及開始逐漸被電子手剎取代了,再過幾年,隨著電子手剎的成本的逐漸降低,傳統手剎將永遠消失。而他的全部工作經驗全部都在這個零件上,到時候他怎麼辦?

對於電氣化的東西,他工作之後就再也沒有接觸過,學校裡教的,早就忘光了。即使現在去學,也不如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學的快,他職場的競爭力在哪裡?怎麼能避免當公司效益不好,裁員時不會首先被裁掉?

更慘的是發動機方向的畢業生,一畢業就發現,現在新能源這麼火熱,傳統發動機方向要麼不招人,要麼招人很少,很難找到工作,接下來怎麼辦呢?

其實這還不算晚,畢竟船還沒有完全沉下去,還有時間可以慢慢準備轉型。

其實最好的是在船開始下沉時,就立即跳出去。

當船剛開始下沉時,立即跳下去。而不是等到已經下沉一半時,才開始手忙腳亂。不要期盼,不要祈禱,更不要矇住雙眼站在那裡發呆。

要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明確當前的情況,思考接下來會如何發展。保持冷靜,仔細思考,果斷採取行動,在別人開始恐慌之前,鎮定地逃離這艘船,從而可以保全自己。

要知道,救生艇很少,越早清醒的人,越有可能安全離開。

轉型路上有哪些坑?讓過來人告訴你

三、當遇到高牆難以翻越時,先把帽子扔過去

當想要轉型到新崗位、新部門甚至新行業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知識或技能沒有掌握。這時候怎麼辦呢?先學好再轉型?還是等轉型成功之後再學習?

千萬不要跟獵頭或者面試官說,我希望到崗之後再去掌握,希望能給一個機會。

別傻了,這種可能性很小。

我也經常會在簡歷上看到有不少人會寫自我評價:本人工作努力,愛好學習,願意嘗試新鮮事物。我也問過做HR的朋友,碰到這種會怎麼看。

那位朋友說:這就是廢話,沒有人因為你寫一句“工作努力,愛好學習”就覺得你真的那樣了的,還是看你簡歷裡的具體項目經歷。

記住,招聘不是做慈善,即使你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沒有人會施捨給你機會的。

正確的做法是:當遇到高牆必須要翻越時,先把帽子扔過去。

先靜下心來,把需要掌握的技能掌握的差不多了,讓用人部門看到你的努力和你的潛力,然後才會給你機會,而不是相反。

我當時想轉型無人駕駛,自學無人駕駛的算法,每週花100個小時的時間去學習,學完了Udacity無人駕駛課程的Term1和Term2,面試的時候獲得了一句“自我驅動和學習能力不錯”,這才得到這個機會。

如果僅僅是跟對方說,我對無人駕駛感興趣,非常願意加入你們,能給我一個機會嗎?

保證獲得白眼一個,然後讓我哪來回哪去。

轉型路上有哪些坑?讓過來人告訴你

四、直線距離是最短的,但未必是最容易實現的

人都有怕麻煩的本能,每個人都希望能一步到位,“畢其功於一役”。

但是,有時候,直接一步到位的成功轉型很難。

當直線走不通時,可以考慮“曲線救國”。

比如你想去阿里做無人駕駛的算法工程師,自忖知識儲備不夠,技能也不夠嫻熟,直接去面試很難成功,這時候可以考慮先通過內部轉崗到相關崗位,積累了相關經驗之後,再投簡歷到阿里巴巴的無人駕駛崗位,這樣就容易多了。

所有,有時候直線未必是最快的,曲線有時候反而更容易實現。

五、裡應外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很多時候,大家對投遞簡歷的公司、崗位並不是特別瞭解。這時該怎麼辦?

你可能會說:問獵頭啊。

其實現在獵頭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的。

很多獵頭是走“人海”戰術的,推薦候選人是以量取勝,對候選人完全是敷衍加哄騙。當你諮詢獵頭的時候,獵頭為了能夠拿到推薦費,自然會百般的給意向公司和意向崗位說好話,全然不考慮你是否適合該公司的文化,也不會考慮這個崗位的工作內容你是否會喜歡。

這時你就要小心了。

我身邊有好多被獵頭“坑”過的朋友和同事。

你需要自己通過朋友、同事資源找到在該公司工作的朋友,最不濟通過領英找到在該公司工作的校友去諮詢也行,諮詢該公司的企業文化,工作氛圍,崗位職責等等,務必要拿到第一手的資料,然後再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匹配,衡量自己是否真的合適。

另外,如果有認識的人,能走內推儘量走內推。

無論是效率上,還是重視程度上,內推都比獵頭推薦要好得多。

其實要分享的東西太多,限於篇幅,也無法全部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