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评价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的艺术成就?

蓝风


张君秋少年成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十七岁就初露锋芒,即被马连良一眼看中。马连良认为,张君秋各项条件、素质极佳,前途无量。当时,上海黄金大戏院刚刚落成,约请马连良赴沪举行开幕庆典演出。

马连良即携张君秋同往,并以并列双头牌演出了《龙凤呈祥》《苏武牧羊》等剧。因在演出中,张君秋俊美扮相,歌喉嘹亮,一炮而红遍大江南北。此后,他即参加了“扶风社”的长期演出,直至其自组“谦和社”。

可以说,马连良是张君秋的伯乐。每念及此事,他常对人说:“当时,马先生已是名震海内外的大家,我是个后起者,我青年时艺术上的进步,同马先生的悉心帮助与提掖是分不开的。”不仅如此,张君秋广学博闻,先后受到王瑶卿、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等先生的指点亲授,他又能结合自身的条件、体会,化为己用。他以《玉堂春》《祭塔》《大保国·二进宫》和《春秋配》等正旦、青衣戏取胜,对《能人寺》《悦来店》《虹霓关》等刀马旦、花旦、花衫戏也兼演皆工,并独具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张君秋率先组建了北京联谊京剧团,后更名为北京市京剧三团,曾赴朝慰问演出获得好评。1955年,马连良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等先生的北京市京剧二团组成了阵容坚强的北京京剧团。次年,张君秋即率团并入,使该团阵容更加强大。这里不但有马、谭、张、裘四大名家,还有李多奎、马富禄、杨盛春等一大批名家、强手。名家荟萃,好戏连台,将京剧艺术的繁荣推向新的高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张君秋虽然年事渐高,但他仍把精力放在抢救和振兴京剧艺术及戏曲教育事业上。他广收弟子,悉心培养,对有发展前途的弟子一视同仁,没有一个弟子是“挂名”的。从薛亚萍、吴吟秋、杨淑蕊到王蓉蓉、张萍、赵秀君,等等,数不胜数。1994年,张君秋担负起《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工作。他认为,以前由于录相技术没有普及等种种原因,一些京剧艺术大师或名家的演出没能留下影像资料。他深深感到将京剧繁荣时期的演出风貌留传下来,为后人提供学习、借鉴依据的重大意义。

张君秋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和严重的心脏疾患,废寝忘食地工作,夜以继日。他有时从清晨一直工作到中午,连续四五个小时,边吃药边工作;工作未完,不能间断,他就自己拿钱让人买来些面包、盒饭、汉堡包等和大家一起吃。

1997年5月27日12时20分,这位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戏曲教育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顾问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大先生的故纸堆


张君秋先生,14岁经李多奎先生介绍拜师李凌枫,学习青衣。

后拜王瑶卿深造,并得梅尚程荀指导。

1935年于雷喜福合作首次登台一举唱红。

36年,与李、毛、宋被推举为“四小名旦”,至97年逝世,得享盛誉60余载。

说起张君秋先生的艺术成就,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领悟:1:顶级的唱腔艺术张君秋先生所创的张派已成为当今青衣行当流传最广、门徒最多的流派了,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可以说京剧史上旦角里最好的,没有之一。

甜润宽厚,高低随意,舒展自如。

高,亮,甜,脆,最为难得的是直至晚年,一如既往。

有了绝佳的嗓音作保障,张先生把梅派的华丽、程派的轻柔、尚派的刚劲、荀派的婉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张派演唱艺术。

特别是在与琴师何顺信先生几十年的合作中,创新了许多余韵悠长、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美妙唱腔。

如《状元媒》、《诗文会》、《西厢记》、《望江亭》等剧中的优美唱段,无不清晰地打上张派唱腔艺术的烙印。

2:顶级的演唱技巧张君秋先生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腔。

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

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

具有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

并在演唱中 巧妙地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

张先生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最显著者。

3:门徒多流传广。

由于张派艺术的清新亮丽,广受好评,且非常适合女演员学习演唱,弟子、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不下百人。

致使逐渐有了“十旦九张”的趋势。

这不仅是张派演唱艺术魅力所致,更是张先生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对京剧事业的发展无私的奉献。

如86年天津青年京剧团举办百日集训,张先生不顾年事已高,频繁往来天津,亲自指点示范,使得雷英、赵秀君等青年新秀很快成为同龄演员中的佼佼者。

不仅在专业演员中,戏迷爱好者对张派演唱也是痴迷者甚多,“自那日与六郎……”,即使公园里也常闻于耳畔。

4:致力音配像福泽后世1994年,张君秋参与了京剧音配像的录制工程,任艺术指导并题写戏名,参与指导了120多出戏的音配像。

不仅让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鲜活的呈现在后人面前,也让参与配像的后辈演员有了一个直接领略、学习前辈艺人精湛技艺的契机,加深了感性认识。

自然也就提高了自身水平。

对前辈艺术家、对当今演员、对广大观众、对京剧事业都是功德无量的伟业。

97年的一个早晨,张君秋先生接到电话,被邀请为新影片《龙凤呈祥》录音。

就在等电梯准备下楼时,他突然心脏病发作,一头栽倒在地,一代大师倒在了他毕生热爱的京剧事业路上。

5:也有不足之处好的天赋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

按京剧“四功五法”的标准来看,张先生最为拿手的当属唱功。

把先天优势用足了,其他基本功却成了相对的弱项。

虽自幼学艺,辗转多师,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不同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

张先生念、做相比其唱逊色不少,至于“武”那就基本空白一片了。

瑕不掩瑜,张君秋先生堪称四大名旦之后艺术成就最高的青衣大家。


藝苑匠心书画


张君秋是著名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张派创始人,曾经先后被评为京剧四小名旦和新四小名旦,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青年演员之一。

说起张君秋的幼年,还是挺悲苦的,他原本姓滕,但是他的父亲滕联芳在他六岁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带着张君秋的哥哥滕君杰独去上海发展。从此分隔两地。而在那之后,张君秋改跟母姓,一直是母亲张秀琴拉扯长大的。

张秀琴是梆子花旦演员,经常带着张君秋四处演戏,张君秋从小就跟着母亲学戏。在张君秋14岁的时候,经京剧老旦艺术家李多奎介绍,拜王瑶卿的弟子李凌枫为师,开始学习京剧旦角。

张君秋的天赋很好,学戏第二年就开始登台演出,由于他的唱功和演唱技巧都很好,受到了观众的热捧,以一出《女起解》一炮而红。

张君秋16岁的时候,北京《立言报》举行关于京剧“四小名旦”的投票,张君秋以票数第三,进入了“四小名旦”的行列。之后,更加受观众们的喜爱。

1947年因李世芳飞机失事遇难,"四小名旦"出现空缺。同年北平《纪事报》发起选举"新四小名旦"的投票,结果张君秋以票数第一当选为新四小名旦之首。

第一次当选四小名旦之后,张君秋拜王瑶卿为师,并且得到了四大名旦以及阎岚秋、朱桂芳等名家的指导。张君秋吸收了他们的艺术特色,努力钻研,终于在不断地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开创了京剧旦行张派艺术。

张君秋的张派弟子有很多,全国各地加起来近百个,并且有很多都造诣很深。其中得过戏曲界最高荣誉梅花奖的就有近十人,现在还在唱戏,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就有近二十人,可谓是徒弟都名满天下了。

张君秋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唱法上灵活多变,另一方面则是在唱腔上改良创新。因此,张君秋的演唱又具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高的一位。


魏青衣




张君秋先生,14岁经李多奎先生介绍拜师李凌枫,学习青衣。后拜王瑶卿深造,并得梅尚程荀指导。1935年于雷喜福合作首次登台一举唱红。36年,与李、毛、宋被推举为“四小名旦”,至97年逝世,得享盛誉60余载。

说起张君秋先生的艺术成就,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领悟:

1:顶级的唱腔艺术

张君秋先生所创的张派已成为当今青衣行当流传最广、门徒最多的流派了,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可以说京剧史上旦角里最好的,没有之一。甜润宽厚,高低随意,舒展自如。高,亮,甜,脆,最为难得的是直至晚年,一如既往。有了绝佳的嗓音作保障,张先生把梅派的华丽、程派的轻柔、尚派的刚劲、荀派的婉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张派演唱艺术。特别是在与琴师何顺信先生几十年的合作中,创新了许多余韵悠长、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美妙唱腔。如《状元媒》、《诗文会》、《西厢记》、《望江亭》等剧中的优美唱段,无不清晰地打上张派唱腔艺术的烙印。

2:顶级的演唱技巧

张君秋先生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具有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并在演唱中 巧妙地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张先生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最显著者。

3:门徒多流传广。

由于张派艺术的清新亮丽,广受好评,且非常适合女演员学习演唱,弟子、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不下百人。致使逐渐有了“十旦九张”的趋势。这不仅是张派演唱艺术魅力所致,更是张先生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对京剧事业的发展无私的奉献。如86年天津青年京剧团举办百日集训,张先生不顾年事已高,频繁往来天津,亲自指点示范,使得雷英、赵秀君等青年新秀很快成为同龄演员中的佼佼者。不仅在专业演员中,戏迷爱好者对张派演唱也是痴迷者甚多,“自那日与六郎……”,即使公园里也常闻于耳畔。

4:致力音配像福泽后世

1994年,张君秋参与了京剧音配像的录制工程,任艺术指导并题写戏名,参与指导了120多出戏的音配像。不仅让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鲜活的呈现在后人面前,也让参与配像的后辈演员有了一个直接领略、学习前辈艺人精湛技艺的契机,加深了感性认识。自然也就提高了自身水平。对前辈艺术家、对当今演员、对广大观众、对京剧事业都是功德无量的伟业。97年的一个早晨,张君秋先生接到电话,被邀请为新影片《龙凤呈祥》录音。就在等电梯准备下楼时,他突然心脏病发作,一头栽倒在地,一代大师倒在了他毕生热爱的京剧事业路上。

5:也有不足之处

好的天赋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按京剧“四功五法”的标准来看,张先生最为拿手的当属唱功。把先天优势用足了,其他基本功却成了相对的弱项。虽自幼学艺,辗转多师,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不同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先生念、做相比其唱逊色不少,至于“武”那就基本空白一片了。

瑕不掩瑜,张君秋先生堪称四大名旦之后艺术成就最高的青衣大家。

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明扬51


张先生于京剧还一项大功足以流芳百世,即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去世时,已经配好了120部。

解放后,张先生拍过两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铡美案》《望江亭》。在彩色胶片异常珍贵的年代,电影将他最美好的声音与形象永远定格。比起很多大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张先生无疑是幸运的。

所有这些成就里,最重要的当属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张派。谈到张派的创立就绕不开他从川剧移植来的《望江亭》。谈《望江亭》就得说,张先生扮演的谭记儿头回出场的【四平调】。在老戏里,用【四平调】的是《乌龙院》里的阎惜姣和《梅龙镇》里的李凤姐,她们都比较市井,地位不如守寡的学士夫人谭记儿。且【四平调】一般结尾的最后三个字要重复一遍。这一重复,立即使戏剧的氛围变得闲散,显然这与心事重重的谭记儿也不相符。所有这些都难不倒勇于创新的张先生,他把京剧生行里的【嘎调】化成了甩腔避免最后三个字的重复,让改良后的【四平调】听起来有种说不出来的新颖感。类似的例子还不少:《诗文会》中车静芳的【南梆子】里“忽然间”三个字源于歌剧《刘三姐》的旋律;《状元媒》里柴郡主的【二黄原板】中被注入了反二黄的元素。

另外,听张先生的戏与听四大名旦的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节奏快。经他改编后,许多戏删掉了重复的段落和没必要的过场戏,这也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爱跑步的伍铱铱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首先非常感激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其次让我带领着大家一起走进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张君秋是京剧旦角儿最后的高峰》。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京剧旦角经历了“四大名旦”以后,几乎非常难以超越。那老四位就是京剧旦角儿的泰山北斗,高山仰止。

但是后来又出了一位张君秋。张君秋在其他方面也没有达到“四大名旦”的高度。但是唱上特别彻底的突破了四大。成为继四大以后的唯一高峰,到现在为止也是这样的。

张派是一个博采众家的流派,他从他的老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大师的唱腔中,吸取营养兼收并蓄,创立了脍炙人口的张派唱腔。

上面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心情,明天有一个好的开始,愉快的上班,升职加薪在等你。谢谢!



日月万象


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张君秋是京剧旦角儿最后的高峰》。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京剧旦角经历了“四大名旦”以后,几乎非常难以超越。那老四位就是京剧旦角儿的泰山北斗,高山仰止。

但是后来又出了一位张君秋。张君秋在其他方面也没有达到“四大名旦”的高度。但是唱上特别彻底的突破了四大。成为继四大以后的唯一高峰,到现在为止也是这样的。

张派是一个博采众家的流派,他从他的老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大师的唱腔中,吸取营养兼收并蓄,创立了脍炙人口的张派唱腔。

张君秋嗓音极佳,号称十字音嗓子,他的嗓音之好,世所罕有,能唱两个半八度达17度之广,在京剧的旦角中是几乎没有的。张先生以他绝佳的好嗓子创新腔新韵,形成了今天极其受大众欢迎的旦角流派:张派。

可以讲在唱上,张君秋是空前绝后的。京剧到他为止,基本就是走下坡路了,而且没有一个流派形成。





荷露团珠


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张君秋先生,14岁经李多奎先生介绍拜师李凌枫,学习青衣。后拜王瑶卿深造,并得梅尚程荀指导。1935年于雷喜福合作首次登台一举唱红。36年,与李、毛、宋被推举为“四小名旦”,至97年逝世,得享盛誉60余载。

张君秋是京剧界的顶级大师。他吸收了梅程荀尚等前辈大师的艺术养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京剧推向极致美。和他同时代、同等成就的还有裘盛戎先生。他们形成了:十净九裘,无旦不张。

任何艺术都有生长规律,生命周期。残缺的艺术,有很强的生长力,或说发展空间,而它一旦进入完全成熟,生命力就会萎缩,张裘派的形成,代表京剧的完美、成熟,也预示着京剧进入巅峰,后面必然是下坡路。就是有所变化,也是修俢补补。

一句话总结:张氏以后,再也出不了比他高明的艺术家了。可能有与他比肩的人物,但不可能有大的超越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Fcwrxr老师


张君秋先生,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张君秋先生得天独厚,他的这条嗓子,一时无两:甜,圆,宽,润。他的发声极其科学,主要靠腹呼吸,所谓“丹田之气”。他不使劲地摩擦声带,因此声带不易磨损,耐久,“顶活”,长唱不哑。中国音乐学院有一位教师曾经专门研究张君秋先生的发声方法。————这恐怕是很难的,因为发声是身体全方面的运动。张君秋先生的气很足。他唱的时候,颈部两边的肌肉都震得颤动,可见其共鸣量有多大。这样的发声真如浓茶酽洒,味道醇厚。

张君秋先生没有坐过科,是小时在家里请教师学的戏,从小就有一条好嗓子,搭班就红(他是马连良先生发现的),因此不大注意“身上”。他对学生说,“你学我,学我的唱,别学我的“老斗身子”。他也不大注意表演。但也不尽然,他的台步不考究,简真无所谓台步,在台上走而已,“大步量”。但是著旗装,穿花盆底,那几步走,真是雍容华贵,仪态万方。

张君秋先生的嗓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非常富于弹性,高低收放,运用自如,特别善于运用“擞”。他又极会换气,常在“眼”上偷换,不露痕迹,因此张派腔听起来缠绵不断,不见棱角。中国画讲究“真气内行”,张君秋先生得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