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李建中(945-1013)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浏览大图)

释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建中学欧阳询书而不寒瘦,《土母帖》行书,少数字用草法,用笔中锋,行笔沉著稳重,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结体凝重,字形以纵长为主,因势纵横,功力娴熟。章法行距宽疏,字距拉开,行气清新浓郁,格调高雅,气度雍容。字里行间虚实得体,字形大小、长短、疏密有致。线条粗细交出,枯笔运用自然。“耳”字字形修长,悬针渴笔,欹斜略左,独具韵味,在全篇中有点睛之妙。书风与唐、五代相近,上追晋韵而清丽圆润,姿态横生,甚得二王笔意。但仍稍见拘谨,右见建中初合晋唐书风而尚未成熟,但对开启宋代书法亦自有功,建中传世墨迹甚少,此帖是其行书佳笔,颇为后世所珍重。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同年帖》是李建中代表作之一。结体遒媚,用笔醇古,存风骨於肥厚之内,所以黄庭坚称他的字“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可见唐代敦厚向宋代清劲发展的意态。文内有“略表西京之物”句,应是他在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任西京留司御史台时所写。此帖见於《珊瑚纲书跋》、《绩郁氏书画跋记》、《吴氏书画记》、《式古堂书画绘考》、《大观录》等书著录。曾经明项元汴收藏。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薛绍彭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薛绍彭像 苏文绘

生卒年不详。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宋神宗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谓“河东三凤后人”。恭敏公薛向之子。累官秘阁修撰,知梓潼路漕。时以翰墨名世,善品评鉴赏。与米芾为友,每以鉴定相尚,得失评较。曾刻孙过庭《书谱》传世,后人推为精本。米芾尝言:“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日,”世言米薛或薛米,犹如兄弟或弟兄。”绍彭工楷、行、草书,师法晋唐,历来书家评价甚高。传世书迹有《云顶山诗帖》、《上清连年帖》、《左绵帖》、《昨日帖》、《通泉帖》等多种。

古代名家评薛绍彭

宋高宗《翰墨志》云:“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

元虞集《道园学古灵》云:“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方知古法,长睿书不逮,唯绍彭最佳。”又云:“南渡后言墨帖多米氏手笔,而薛尤雅正,《禊帖》临帖最多,出其手必佳物,然世亦鲜矣。”

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道祖书如王谢家子弟,有风流之习。”又云:“脱略唐、宋,齐踪前古,岂不伟哉!”又云:“薛书诚美,微有按模脱击之嫌。”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则更以为“宋人唯道祖可入山阴两庑,豫章、襄阳以披猖夺取声价,可恨!可恨!”

明张丑云:“薛书紧密藏锋,得晋、宋人意,惜少风韵耳。”又云:“法度森严,变化较少,品在海岳翁下。要非刘泾、吴说所能梦见。”

刘熙载《书概》云:“道祖书得二王法,而其传也,不如唐人高正臣、张少悌之流,盖其时苏、黄方尚变法,故循循晋法者见绌也,然如所书《楼观诗》雅逸足名后世矣。”

危思《薛临〈兰亭叙〉跋》云:“宋之名书者有蔡君谟、米南宫、苏长公、黄太史、吴练塘最著,然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绍彭若也。”

作品一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此卷由四帖所组成,含《云顶山诗》、《上清帖》等,其中有诗作有信札,内容都涉及到四川的风物,是薛绍彭在四川作官时与友人倡和之作。

云顶山的云顶寺在四川广汉,此作书於建中靖国元年(1101),可知薛绍彭此时已入川為绵州梓潼路漕。

上清宫位在四川青城山上,始建於晋代,是著名的道教胜地。

左绵山在四川绵阳(今绵阳)北方。诗中“岳王楼”在绵州(今四川绵州东)西北,旧名“岳王台”,唐显庆中,太宗子越王贞為刺史时所建。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作品二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晴和帖》是致“大年太守”的一封信札,为行草书,又称《大年帖》。这是一封与藏友谈论藏品观摩与交流事宜的书信。信中首先提到归还两幅久借的绘画,然后表示希望借观对方所藏制墨名家李承晏、张遇所制名墨。并云李承晏墨如是完整的真品,愿以自藏王羲之《异热帖》与之交换。

此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结法内敛、锋藏不露,书风温雅秀润,酷近于王羲之的《初月帖》,从容不迫,深得“二王”遗韵,是薛绍彭传世书作精品。

信的上款“大年太尉”,据考证应是北宋宗室、名画家赵令穰。上钤“贞元”、“绍兴”半印。《寓意编》、《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等书著录。

作品三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薛绍彭《致伯充太尉札》 行草书,纸本,23.6×2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四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薛绍彭《危涂帖》 行草书,纸本,31.8×60.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藏巧于拙,笔势圆逸,锋藏不露,字态清俊遒丽,绝无倾险浮急之态、虽笔墨丰润而骨气所存,无枯槎寒柯之病、望之端秀而无姿媚俗态,章法行气则萧散虚和,风流渊穆、溯源魏晋、追随右军而近智永。世将薛、米并称,实风格一静一动,各擅胜场、论风云变幻、薛不及米、论循之古法、则米不如薛。

此帖录于《石渠宝笈》。

作品五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昨日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又名《得米老书帖》。此信札草书极守法规,运笔藏锋,锋正而不显露;结体平正,虽流动而不浮急,字距疏松,格局清朗,与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格局相似。章法近古,字字断开,不作连绵之势,如王羲之《十七帖》,似孙过庭《书谱》。从此可窥见到薛昭彭师法晋唐。所以可以这样说,薛氏的书法渊源,不妨可追溯到王羲之的书迹,如《十六帖》。危素《薛临》跋:“宋之名书者有蔡君谟、米南宫、苏长公、黄太史、吴练塘最著,然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绍彭若也。”《珊瑚纲》、《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作品六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两位宋代书法家,一位承上启下,一位与米芾“齐名”称兄道弟

薛绍彭《元章召饭帖》 粉笺纸 草书 28.1×38.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薛绍彭的贵族气

陈振濂


薛绍彭在元祐、大观间,是书名擅于一代的大家。“世称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与兄弟”,出自米芾这个狂士之口,自然可靠性非比一般。米芾既有如此盛名,薛绍彭自然也非等闲之辈。

这当然不是笼统的齐名。如虞世南与欧阳询,那是指两人的地位相当而言。而薛绍彭之与米芾,却是造诣相当再加志趣相投,甚至连风格流派也如出一系。

米芾崇尚大王,摹拟竟能乱真,草书行书诸帖皆有混为晋人者。薛绍彭于大王也是术有专攻,宋人危素云“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绍彭若”。元赵孟頫云“道祖书如王谢家子弟,有风流之习”。“脱略唐宋,齐踪前古,岂不伟哉”?足为薛氏能上追晋人之证。

米芾酷爱古董,古书名画,皆在收罗之列,薛绍彭也毫不逊色。不但贺知章《孝经》、张旭绢本草书、唐摹王羲之《异热帖》、曹霸《九马图》等均人秘篋,而且还蒙米芾首肯:“道祖所蓄晋唐法书甚富,至二王帖则不惜倾囊购取”,为李公炤家藏二王法帖索价太高,甚至还有“宁馨动欲千金货”之叹。

米芾善鉴,薛绍彭也是个中老手。读老米诗:“老来书兴未能忘,颇得薛老同徜佯,天下有识谁鉴定,龙宫无术疗膏育。”可称明了。

米芾对《兰亭序》甚有研究,潜心研习,揣摩至深,薛绍彭更是一位兰亭专家。不但收藏有唐摹硬黄本《兰亭序》,且将之摹刻上石,其精微之处,不让定武。故元明人逢《兰亭》拓本,倘辨明有薛氏鉴印,往往视为珍本。此外,他还翻刻《定武兰亭》并以原石易置,也是兰亭史上的一大公案。

总之,我们几乎很难区别米芾与薛绍彭之间的差异,他们在任何方面都表现出相同的趣味与追求,那么他们在书法创作方面也应该有着相近的审美。既然米芾是右军以后一人而已,那薛绍彭也应是大王嫡派子孙——“宋人惟道祖可入山阴两庑”,这是明王世贞的评语,似也是后世一般人的评价。不过,尽管米薛如兄弟,也还是会有差异:米芾名列四家,为一代风流,薛绍彭却逐渐退避,这就是一种差异。差异的症结何在?我以为关键是个人风格。从薛绍彭的尺牍与行书诗来看,对于古典的把握,对晋韵的体察与透视,应该说其深度不亚于米芾。但米芾是以气使笔,有一个主体驾驭的问题;薛绍彭却沉溺于技巧的精美,既无“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的气概,又无“臣书刷字”的技巧个性,因此具有一种柔媚的、绮丽的公子情调。论追随古典自不稍让,若论开辟新境却不得不逊避一头了。

米芾是一种豪门子弟的式样,仗剑纵马,冲突当衢,虽狂放啸傲,却不失豪门的气派。细加寻绎,仍是动静有据而无贫寒酸乞样。薛绍彭则是书斋雅吟的贵族王孙形象,漫步轻吟,诗赋礼乐,慈母照拂,贤妻护持,虽聪明伶俐,却是阴柔意盛,阳刚气衰。这豪门子弟与贵族裔孙的差别,正表现在于双方艺术观的不同:米芾是在倾诉,在呼叫;薛绍彭却满足于低眉轻捻,红袖添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