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中國股市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獨角獸上市公司?

中國股市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獨角獸上市公司?

獨角獸IPO

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獨角獸企業拿到了IPO核准批文,其中就包括了藥明康德、工業富聯以及寧德時代。在此期間,藥明康德已經成功完成了上市的任務,而工業富聯以及寧德時代也加快上市的步伐。

獨角獸的概念,對於我們來說,或許比較陌生。但是,隨著近年來獨角獸概念的不斷傳播,獨角獸這一個概念似乎已經進入到家喻戶曉的狀態。然而,從獨角獸上市的步伐來看,確實明顯加快,就連我們鄰近的港股市場,同樣也在加快引導獨角獸企業的迴歸上市。

如果按照獨角獸的定義,一般需要符合這幾個特徵。其中包括了境內註冊、具有法人資格企業;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獲得了私募投資,但仍未完成上市的企業。此外,在符合上述條件的基礎上,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則可以稱得上獨角獸企業。

實際上,從此前公佈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顯示,目前入圍獨角獸企業的公司名單有164家,且估值均在10億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估值在百億美元以上的多達10家。如今,在百億美元估值以上的獨角獸企業中,除了寧德時代獲得IPO批文外,還有多家超級獨角獸企業尚未完成發行上市的目標。

由此可見,假如超級獨角獸最終得以上市,那麼對資本市場的資金分流壓力確實不可小覷。退一步來說,如果A股市場的准入門檻進一步放寬,那麼對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同樣可能會存在強烈的上市需求,屆時對於資本市場的衝擊影響也將會更加明顯。

獨角獸企業,往往代表著新經濟、新時代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潮流。但是,對於中國股市而言,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的獨角獸上市公司呢?或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歸根到底,還是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到底有沒有如此強大的承受能力來容納如此多的獨角獸企業。

實際上,對於不少已經發展壯大的獨角獸企業而言,其自身已經完成了高速發展的過程,整體成長能力有逐漸趨弱的跡象。更有甚者,在早年已經完成了海外上市的目的,並享受了海外估值與市值大幅提升的過程,而如今卻再度完成了私有化退市,並藉助國內資本市場開放的契機迴歸至A股市場上市,搖身一變,迴歸A股市場之後,估值與市值再度增長數倍,而以往獨角獸企業,卻因資本市場的平臺,發展壯大成為了巨無霸企業。

回顧這些年曾經通過私有化退市而回歸至A股市場的獨角獸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獲得了A股市場的過高溢價。例如,奇虎360私有化退市時僅有93億美元估值,但迴歸A股上市之後,奇虎360的市值卻大幅飆升至最高3、4000億元人民幣的水平,即使如今股價步入調整,但依舊保持2300億左右的市值水平。至於藥明康德,當年私有化退市市值約為33億美元,但如今迴歸至A股市場之後,總市值卻達到了1300億元人民幣,私有化退市後為股票帶來了較高的溢價空間。

如果通過資本市場這一個平臺,讓企業做大做強,並讓更多核心技術獲得國家保護,這本來也是一件比較積極的事情。但是,如果獨角獸企業通過上市發展壯大之後,首要考慮的不是加大研發、專注於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是更熱衷於減持套現乃至把大量資金用作投資理財,那麼鼓勵獨角獸企業加快上市,卻並未給資本市場帶來實實在在的有益之處,反而還加劇了資本市場財富資金再度分配的過程。

由此可見,對於獨角獸企業的迴歸上市,更需要理性引導,而不是一窩蜂的引導上市。與此同時,更需要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嚴格控制上市後的變相減持套現等行為,並有針對性監控募資資金的投向與流向,防止部分獨角獸企業打著各種好聽的旗號,卻背後上演著加快圈錢、套現等現象。

按照《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的獨角獸名單,164家獨角獸企業就相當於一個龐大的募資壓力,即使只安排百億美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企業迴歸上市,對資本市場的衝擊也是不少。

實際上,對於獨角獸企業的引導上市,初期可以挑選幾家具有代表性、具有行業引領性的核心企業,而這可以作為一種試探性的探索,降低市場的心理包袱壓力。至於其餘存在融資需求的獨角獸企業,除了銀行間接融資方式以及股權融資方式外,還可以放寬其餘融資的途徑,為其打開更多的融資選擇,而通過試探性引導上市的策略,有效降低獨角獸企業一窩蜂排隊上市的風險,這對於資本市場來說,也可以帶來了階段性喘息的機會。

獨角獸上市,首要考慮的是市場自身的承受能力。再者,就需要考慮到擬上市的獨角獸企業,是否具有行業引領性以及是否具備自己的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此外,則需要考慮到獨角獸上市後的過高溢價風險,而未來會否存在變相減持套現等風險,這確實需要及早做好預防的工作。由此可見,對於獨角獸上市,不宜過急,而在市場環境持續低迷的環境下,難免會對二級市場的投資人氣構成不少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